1.楊振宇鄧稼先的簡短事跡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安徽同鄉,北京崇德中學同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同學。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貢獻。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4年,楊—Mills規范場論(即非阿貝爾規范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后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鄧稼先(1924—1986),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回國。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有關鄧稼先的超短故事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
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
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
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3.關于鄧稼先的事跡,要求比較簡單,5~6行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
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楊振寧 安徽省合肥縣人,1922年出生。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則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4.鄧稼先的2個小故事
一、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見到闊別21年的老友鄧稼先。
見鄧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職業,臨別時,楊振寧試探性地問:“聽說美國人也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研制,是這樣的嗎?”此時,鄧稼先在機場為前往上海的楊振寧送行,聽到這話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還是補充說了句:“你先上飛機,我回頭再告訴你。”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參加離別晚宴的楊振寧,突然收到有人專程乘民航從北京送來的,鄧稼先經請示**總理后寫的簡短信函:“我們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由中國人自行研制,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后來,人們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試驗時,降落傘出現故障,導致原子彈墜地摔裂。鄧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險性,但還是毅然撿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嚴重的核輻射,由此而身患癌癥。
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難時,仍堅持親自動手拆裝,并嚴令下屬:“你們還年輕,不能去!”其實,早在1958年8月,鄧稼先就奉命著手“兩彈一星”的研究,從此便做著連親人都不知道的隱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體才披露鄧稼先和他的團隊,用28年默默無聞和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的核大國地位。
曾經不少人問鄧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獎金,他總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楊振寧在探視病中的老友時亦提及此事。
鄧稼先夫婦最終如實相告:“10元。準確地說是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楊振寧說什么也不相信,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強調說:“這是真的,不開玩笑!”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留下遺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我的祖國,選擇核事業!”說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歲。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為國者,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二、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安徽懷寧縣人。家庭背景:鄧石如六世孫,出生于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
父親鄧以蟄當時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之交,母親王淑蠲,操持家務。鄧以蟄四個子女,鄧稼先排行第三,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后,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
這三年,他在英文、數學、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三、鄧稼先的成就,也納入了美國政府的視線,他們打算用更好的科研、生活條件把他留在美國,他的老師也希望他留在美國,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
同年與何祚庥、徐建銘、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上相繼發表了《β衰變的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為中國核理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四、1966年,“**”爆發。在**請示**后,中央決定,國家研制核武器的基地和人員不能受沖擊,加上他們所處的是軍事管制單位,因此“**”一開始,鄧稼先所在的單位和他個人沒有受到沖擊。
正是在這種保護下,鄧稼先和一批研制核武器的科學家繼續埋頭苦干,取得了許多新成就。1971年,造反派侵襲九院,許多建立過大功的科學家蒙冤被整,鄧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有的造反派還在批斗中要求科學家們把核武器研究關鍵數據“交待”出來,這使身處逆境的鄧稼先經受了嚴重的考驗。在被批斗時,鄧稼先為了不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他沒有說一句違心的話,雖然處境很危險,他卻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決不把重要科研成果披露一絲一毫。正在此時,楊振寧自美國經巴黎飛抵上海,首次回大陸探親訪問。
他開列了在北京要見的人名單,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總理批示要鄧稼先回京會見,救出了鄧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國寶貴的科學家;依照**的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制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此信派專人乘民航航班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餞行的晚宴上送到楊振寧手中。
1972年,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
是年,在一次試驗中,身體受輻射影響,但仍堅持工作。五、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學部委員)。
1982年,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是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整整20年,鄧稼先指揮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試驗,28鄧稼先高興地寫下:“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
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翌年,他的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他。
5.鄧稼先的事跡 簡潔 并說說從他身上你學到什么
在讀這篇課文之前,我從未聽說過“鄧稼先”這個名字。只沉醉于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世界。而通過這篇課文我覺得鄧稼先是個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且不說在當時條件艱苦的環境下如何與工人一起蓋房子;也不提當時沒有外援,工作艱巨的窘迫場景。就說說這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吧! 我覺得如果換成是我,一個剛從美國畢業的高材生、博士生,竟然落魄到連資料都沒有的場景,肯定立馬拍拍屁股走人。還從頭開始?不可能! 而鄧稼先卻沒有我這么自私。他不但留下來了,不僅完成了對原子彈的研究,還鼓舞身邊的年輕人。甚至放下了自己的學位與頭銜。
這對我來說,肯定做不到。更何況不能與親人聯系,又不能發表科學論文呢?將自己的大好青春埋沒在沙漠里?我這么一個不甘寂寞的人肯定做不到。
而鄧稼先,他做到了!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驀地一聲巨響,浩瀚的戈壁灘上騰空升起了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云,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如果我可以堅持到這一刻,那么我自己也會挺自豪的。甚至對于自己的一生也已經很滿足了。可鄧稼先,他覺得還不夠!
1967年6月17日,鄧稼先及其他工作人員研制的氫彈再一次成功地爆炸了!而鄧稼先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你能連續好幾年不與家人見面,不與他們通話嗎?你能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住地奔波于危險地帶嗎?還是你能為了一個細小的疑點用手搖計算機日夜連軸轉算九次?我說的這些你真的能做到嗎? 如果你剛從美國畢業,你會放下自己的身段來到貧窮落后的中國嗎?你能在一沒條件二沒外援三沒資料的情況下繼續研究嗎?你真的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祖國嗎?也許你正在搖頭,可鄧稼先卻愿意做這無名無利的工作!
雖然鄧稼先因患癌癥與世長辭,可作為中國一塊重要的里程碑,他會永遠活下去!就像羅丹的作品 “走路的人”一樣,一直在走著,不停的走著……
6.鄧稼先de事跡 簡短一點的哦 Thank you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
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
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
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7.鄧稼先故事(短的)
鄧稼先:“抱”著摔裂的YZD(yuan zi dan) 鄧稼先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YZD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把摔破的YZD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
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YZD,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到核試驗基地。
8.鄧稼先有哪些小故事
1、鄧稼先小時候的故事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
在他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
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于是,他寧愿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2、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的故事為了學習更先進的知識,報效祖國,鄧稼先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此時鄧稼先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3、鄧稼先晚年時候的故事1979年的一天,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
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
結果發此刻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4、鄧稼先研究兩彈的故事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
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職責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
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之后,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
一直到報紙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5、鄧稼先和楊振寧見面的故事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見到闊別21年的老友鄧稼先。
見鄧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職業,臨別時,楊振寧試探性地問:“聽說美國人也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研制,是這樣的嗎?”此時,鄧稼先在機場為前往上海的楊振寧送行,聽到這話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還是補充說了句:“你先上飛機,我回頭再告訴你。”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參加離別晚宴的楊振寧,突然收到有人專程乘民航從北京送來的、鄧稼先經請示**總理后寫的簡短信函:“我們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由中國人自行研制,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拓展資料: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