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介紹中國的飲食
中國飲食特點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2.中國有名的美食,提供一些簡短的介紹,謝謝
荷包飯
以稻米、鴨肉、蝦仁、叉燒肉、雞蛋及各種調料,烹后用荷葉包裹,蒸制而成。清香可口,為夏秋佳品。
肉粥
以鮮肉切成薄片,放進滾燙的粥內煮熟,加調料后食用。有牛肉粥、豬肉豬肝粥、魚片魚球粥等。為早餐佳品。
蝦餃
用澄粉作皮;用生熟蝦肉、肥膘肉、筍絲、麻油等作餡,包餃蒸制而成。外皮潔白透明,餡料味道鮮美。
腸粉
大米磨漿,蒸成薄粉皮,內卷豬、牛、魚、蝦等食品料。其形似豬肝,故稱。粉質細嫩,軟滑爽口,為早餐佳品。
牛肉燒麥
以牛肉為主,加少量肥豬肉及適量調料作成燒麥。入口爽滑有汁,鮮美可口。
叉燒包
用叉燒肉作餡制成包子,皮色雪白,包面含笑而不露餡,內餡香滑有汁,滋味鮮美。
云吞面
為早、午、晚、夜普遍食用的地方風味小吃,餡料為瘦豬肉、鮮蛋、蝦仁、鮮筍等,皮薄肉紅,以面皮包裹,煮熟食之。味道鮮美。
魚絲面、魚包
以鯪魚茸、生粉制成面條;或以魚茸面作皮,用魚肉、豬肉、蝦仁及冬菇等作餡,制成魚包。滋味鮮美。
姜奶
又稱姜汁奶。以鮮嫩生姜汁及沙灣水牛奶制成。其鮮嫩勝于豆腐腦,奶味清香,辛辣濃香,有暖胃、止咳等功效,尤宜老人食用。
肇慶裹蒸
又稱大肉裹蒸。糯米、綠豆、豬肉配以咸蛋黃、冬菇、雞鴨肉及調料,包于冬葉中,用咸水草擁扎,蒸煮至熟而成。其外形別致,正面呈方形,后面隆起尖角如錐,形大達普通棕子數倍。甘美甜滑,冬葉清香,諸料散發香氣濃重。屬歲末、春節應節食品。
娥姐粉果
以創始人名字命名。澄面、生粉、豬油、食鹽以滾水沖燙,迅速攪勻、搓透,制成果皮;另以枚肉、肥肉、叉燒、蝦肉、冬菇、筍肉放入調料,兌高湯,打小芡,制成餡心。以皮包餡猛火蒸之,稱蒸粉果;以油炸之,稱脆皮炸粉果。體形美觀,滋味鮮美,香氣濃重,皮滑爽韌,營養豐富。配湯而食,別有風味。
3.中國美食特色具體介紹
1 風味多樣。地域廣闊的中華民族,由于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的差異,自古以來,中華飲食上就形成了許多各不相同的菜系。就地方劃分而言,有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菜系之分。
2 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 美食
3 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調配飲食,是中國烹飪的主要特征。我國一直遵循按季節調味、配菜,冬則味醇濃厚,夏則清淡涼爽。冬多燉燜煨,夏多涼拌冷凍。各種菜蔬更是四時更替,適時而食。
4.中國美食介紹
中國菜肴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于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姜都蜚聲海內外。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于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巖鹽、川椒、“陽樸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肴“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并烹制,涼后拌上調料上桌。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后,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制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于學士汪藻,汪藻舉梅圣俞詩對答“雪天牛尾貍,沙地馬蹄鱉”。牛尾貍即果子貍,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5.中華美食有哪些,簡介
麻辣排骨
麻辣排骨是一種極具營養價值的美食,它的制作方法也是非常的通俗易懂,真的是一種家家戶戶均可以制作的美食呢,它的營養價值不必說,它的香味也是讓人垂涎欲滴呢。麻辣適時地將排骨的另一種美味釋放出來,排骨本身也是非常的有營養,自然是讓人愛不釋手了。
麻辣鴨鎖骨
這道麻辣鴨鎖骨主要的材料當然是鴨鎖骨咯,帶著少許壓精肉的鎖骨特別適合練牙口,配上辣椒進行腌制,咬在嘴里能感受到鴨肉的彈性,同時在口腔里會有一絲絲麻麻的感覺,讓人忍不住吃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是一道很可口的下飯菜,值得一試。
麻辣魚鍋
麻辣魚鍋,辣辣的還挺上癮的呢,只要加入麻辣火鍋料就可以把一道簡簡單單的魚肉鍋搭配得讓人津津有味呢。這個時候搭配幾碗白飯,爽死啦。肥肥的魚肉雖然膩,可是有麻辣湯料的加持就把膩解除掉了,不但不膩,而且吃起來爽口,倍兒好吃的。
牛肉西紅柿湯
牛肉西紅柿湯超補的哦,大家可以試試看的,這個里面放入了雞蛋還有牛排 ,還可以放一點黑豆。這道美食就是要燉著才會好吃的一道菜,黑豆是非常棒的美食,大家都聽說過這個黑色的東西吃了可以清腸的哦,但是可不是只要長的黑就可以哦,還得是這種自然的東西呢。
酸菜魚片
酸菜魚片是很好的一款食物,因為有酸菜和魚肉一起配合,魚肉的鮮嫩配上美味的酸菜汁很有感覺。酸菜作為佐料特別的好吃,因為酸酸的味道很開胃特別是和辣椒的搭配,就會使得食材特別的入味特別的酸爽火辣。這也是很多的年輕人都很喜歡吃這道食物的原因。
肉末燒豆
肉末燒豆腐是一道把豬肉末還有豆腐等等為原原材料而做出來的一款很有特色的豆腐豬肉末的記入很好吃,豬肉幾乎是在熟悉不過的肉了,通常我們都是把它作為炒菜的食材和各種蔬菜一起,用油爆炒,做出來特別的美味,對于小孩子來說很誘惑。
香辣雞中翅
香辣雞中翅大家都喜歡吃外面在買的那些菜,但是為什么不試試看自己做呢,其實就是因為家里面做的不急外面的好吃咯,尤其是外面的那個味道是重了點,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就是喜歡那個口味啊,其實大家自己也可以做,只要控制好里面的配料就可以了。
6.中華美食有哪些,簡介
京: 焦圈、蜜麻花、豌豆黃、艾窩窩、炒肝爆肚上海: 蟹殼黃、南翔小籠饅頭、小紹興雞粥天津: 嗄巴菜、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貼餑餑熬小魚、棒槌果子、桂發祥大麻花、五香驢肉太原: 栲栳、刀削面、揪片西安: 牛羊肉泡饃和肉夾饃、乾州鍋盔蘭州: 拉面、油鍋盔新疆: 烤羊肉、烤馕、抓飯山東: 煎包江蘇: 蔥油火燒、湯包、三丁包子、蟹黃燒麥浙江: 酥油餅、重陽栗糕、鮮肉棕子、蝦爆鱔面、紫米八寶飯安徽: 臘八粥、大救駕、徽州餅、豆皮飯福建: 蠣餅、手抓面、五香捆蹄、鼎邊糊臺灣: 度小月擔仔面、鱔魚伊面、金爪米粉海南: 煎堆、竹簡飯河南: 棗鍋盔、白糖焦餅、雞蛋布袋、血茶、雞絲卷湖北: 三鮮豆皮、云夢炒魚面、熱干面、東坡餅湖南: 新飯、腦髓卷、米粉、八寶龜羊湯、火宮殿臭豆腐廣東: 雞仔餅、皮蛋酥、冰肉千層酥、廣東月餅、酥皮蓮蓉包、粉果、薄皮鮮蝦餃及第粥、玉兔餃、干蒸蟹黃燒麥等廣西: 大肉棕、桂林馬肉米粉、炒粉蟲四川: 蛋烘糕、龍抄手、玻璃燒麥、擔擔面、雞絲凉面、賴湯圓、宜賓燃面、夫妻肺片、燈影牛肉、小籠粉蒸牛肉貴州: 腸旺面、絲娃娃、夜郎面魚、荷葉糍粑云南: 鹵牛肉、燒餌塊、過橋米線開封;小籠灌湯包。
7.關于我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并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于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于飲食文化。 2.燧人氏:鉆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
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鉆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制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
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谷物蔬菜為主食。
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谷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谷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于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
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
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于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肴,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
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
“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