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神話故事至少要5個
關于端午節有許多有意思的神話傳說:1、戰國時期,秦、楚交戰。
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頗有才華,原本很受楚懷王賞識。但屈原主張革新,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抵觸。
靳尚便在楚懷王面前屢屢詆毀他,楚懷王逐漸疏遠了屈原。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提出邀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
屈原堅決反對楚懷王前往,但楚懷王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都城。楚懷王到秦國后,立即被秦國囚禁了起來,頓時悔恨交加,憂郁成疾,最終客死他鄉。
秦王于是馬上派兵攻楚,楚國都城郢都陷落。屈原接連聽到這兩則消息后,萬念俱灰,長嘆一聲,縱身投入汨羅江,自盡而亡。
這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屈原備受百姓愛戴,他投江之后,當地的漁夫、百姓便立即在江中奮力劃船尋找打撈屈原,無奈始終未能見到屈原的尸身。
后來,根據百姓劃船競相打撈屈原的事跡,流傳下了端午劃龍舟的習俗。當地百姓打撈屈原無果,又擔心水中的蛟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于是,紛紛向江中投擲粽子、雞蛋,好喂飽蛟龍、魚蝦,不讓他們把屈原吃掉。
這樣,便流傳下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而在山東等地,至今保留著端午吃雞蛋的風俗,也是由此而來。
另外,據說汨羅江中有蛟龍水獸,威力甚大,有郎中便把雄黃倒入江中,將蛟龍水獸藥昏,以免屈原受到傷害。過了不久,水面上便浮起了一條暈厥的蛟龍,龍須上沾著屈原的衣襟。
顯然,屈原已經被蛟龍吃掉了。人們便把這條惡龍拉上了岸,抽了筋,把龍筋纏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上“王”字,防止他們遭受毒蛇猛獸的侵害。
這樣便留下了端午飲雄黃酒、在兒童手和頸上纏絲線、給小孩用雄黃抹七竅、在額頭寫“王”字的傳統。而端午劃龍舟之所以要把船做成龍的樣子,據說也是與汨羅江里的蛟龍有關。
2、雄黃酒后來還有另外一個同樣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與之相關,即《白蛇傳》。化為人形的白娘子在端午節這天由于誤飲了許仙調制的雄黃酒而現出了蛇的原形,把許仙給嚇死了。
而白娘子為救相公許仙的性命,不惜與青兒盜取仙草而觸怒了天神。這是另話,按下不表。
3、關于粽子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南朝梁國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歷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
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而死后,楚人每到這一天就在竹筒里裝上米,扔到江中祭奠屈原。
后來一個叫歐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一個人,自稱三閭大夫,也就是屈原,他說:“你們每年都祭奠我,非常感謝,但是你們扔給我的食物,都讓蛟龍搶去了。今年你們要是再祭奠我,麻煩你們用楝樹葉把米包起來,再用五色絲纏上。
這兩樣東西是蛟龍最害怕的了。”歐回回去照做了,做出來的就是粽子。
4、除了這些,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在門上插艾草,這一習俗與屈原關系不大,而是源自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唐僖宗年間,黃巢起義造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
一日,兵至河南鄧州,黃巢騎馬在野外觀察地形,看到一群群的百姓涌出城外,其中有一位婦女背著包袱,一手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一手拉著一個年紀較小的男孩,急匆匆地在路上走著。黃巢上前問道:“大嫂,你這忙忙地要去哪里啊?”婦人答:“聽說黃巢就要攻打鄧州了,他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婦人和小孩還是趕緊逃命吧!”黃巢看到兩個孩子,又問道:“這兩個都是你的孩子嗎?為什么抱著大的,卻拉著小的?”婦人答:“這個大的,是我大伯(即丈夫的哥哥)家的獨苗,父母都死了,就剩了這一個活口。
這個小的是我自己的孩子。要是黃巢追上來,我寧可把自己的兒子丟了,也要給大伯留下這一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觸動。這時他看到了路邊的艾草,便對婦人說:“你回去后,在你家門前掛上艾草,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于是回到了城中,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城內的百姓,于是一夜之間,滿城人家的門上都掛上了艾草。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五,黃巢軍隊進城,看到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艾草,為了遵守諾言,只得領兵離去,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于是,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開始掛艾草,用以驅邪避禍。后來這一風俗在全國流傳,在有的地方加了菖蒲,有的地方加了桃枝,但艾草大多都相同。
再后來這一習俗繼續發展,出現了用艾草做的香包,很多地方在端午節都要佩戴香包,尤其是兒童,同樣出于避邪的目的。而前文所說我國個別地區端午吃雞蛋的風俗,雞蛋也大多要跟艾草一起煮,煮熟的雞蛋色綠味香,頗具端午特色。
5、端午節的由來在我國江浙地區還流傳著另外兩個說法。一為紀念伍子胥。
傳說內容與屈原相似,是說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成就了霸業,也輔佐繼任者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即越王勾踐。伍子胥認定越國必會東山再起,。
2.端午節 短小故事
傳統上,人們會在端午節當天喝雄黃酒,并將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插于門上去毒害。除了去毒害,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感人的典故。
唐僖宗年間,發生黃巢之亂,烽火所到之處,尸陳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聞黃巢來,紛紛先行逃跑避難。一次,黃巢看見逃難隊伍中,有位婦人的行徑與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難時,總是將年紀小的孩子抱在懷里,牽著年紀大的孩子。但這位婦人卻是懷中抱著年紀大的孩子,手里牽著年紀小的孩子。
黃巢感到奇怪,便攔下那婦人,問道:「你為什么手牽小的,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含著淚水,指著懷里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大伯的孩子,手里牽的是自己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一個孩子時,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唯一的后裔。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就對那婦人說:「你快走吧。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看見,就不會傷害你。」婦人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講了出去。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與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幸免于難。
在危險的緊要關頭,一個平凡婦人的義行救贖了全城百姓。
婦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為她愿意犧牲、擺上的代價是如此地寶貴□□自己唯一的親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沒有聽從婦人所言,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也無法幸存。
3.告訴我有關于端午節的故事,簡短一點,20字左右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1、劃龍舟:“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2、掛艾草與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4、放風箏: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4.關于端午節的故事,概括,就幾個字
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
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
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5.端午節神話故事
端午節神話故事:戰國時期,秦、楚交戰。
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頗有才華,原本很受楚懷王賞識。但屈原主張革新,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抵觸。
靳尚便在楚懷王面前屢屢詆毀他,楚懷王逐漸疏遠了屈原。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提出邀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
屈原堅決反對楚懷王前往,但楚懷王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都城。楚懷王到秦國后,立即被秦國囚禁了起來,頓時悔恨交加,憂郁成疾,最終客死他鄉。
秦王于是馬上派兵攻楚,楚國都城郢都陷落。屈原接連聽到這兩則消息后,萬念俱灰,長嘆一聲,縱身投入汨羅江,自盡而亡。
這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屈原備受百姓愛戴,他投江之后,當地的漁夫、百姓便立即在江中奮力劃船尋找打撈屈原,無奈始終未能見到屈原的尸身。
后來,根據百姓劃船競相打撈屈原的事跡,流傳下了端午劃龍舟的習俗。當地百姓打撈屈原無果,又擔心水中的蛟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于是,紛紛向江中投擲粽子、雞蛋,好喂飽蛟龍、魚蝦,不讓他們把屈原吃掉。
這樣,便流傳下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而在山東等地,至今保留著端午吃雞蛋的風俗,也是由此而來。
另外,據說汨羅江中有蛟龍水獸,威力甚大,有郎中便把雄黃倒入江中,將蛟龍水獸藥昏,以免屈原受到傷害。過了不久,水面上便浮起了一條暈厥的蛟龍,龍須上沾著屈原的衣襟。
顯然,屈原已經被蛟龍吃掉了。人們便把這條惡龍拉上了岸,抽了筋,把龍筋纏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上“王”字,防止他們遭受毒蛇猛獸的侵害。
這樣便留下了端午飲雄黃酒、在兒童手和頸上纏絲線、給小孩用雄黃抹七竅、在額頭寫“王”字的傳統。而端午劃龍舟之所以要把船做成龍的樣子,據說也是與汨羅江里的蛟龍有關。
6.端午節的傳說概括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佩飾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
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
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
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
《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
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
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7.小學生有關端午節的日記
今年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
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
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后再把米放進去啊!” 于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么?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并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
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后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
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
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
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么過去了,嘴里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
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
在端午節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
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
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
.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里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
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
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
.細雨霏霏,江水涌涌。
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2010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里,我那里屬于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里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藥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