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五四愛國運動的評價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新的文化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自發生之日起,人們就對它褒貶不一。直至如今,雖然已經過了八十年,還仍然是眾說紛紜,評價各不相同,觀點相去甚遠,需要繼續探討。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社會現實的回應,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是“情緒化”的產物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登上了民國總統的寶座。他破壞民主共和,實行專制獨裁,大搞帝制復辟。
而與政治倒退相伴隨的則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袁世凱誣蔑辛亥革命以來“綱常淪棄,人欲橫流,幾成為土匪禽獸之國”,命令全國“尊崇孔圣”。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相繼出現了諸如孔教會、孔道會、宗圣會等尊孔復古組織。這些組織與北洋軍閥相唱和,攻擊辛亥革命,謾罵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復辟不能救中國。
歷史事實清楚地表明,袁世凱的所謂文廟祀孔、天壇祭天不過是恢復帝制的前奏;“武圣”張勛與“文圣”康有為更是聯手導演了一出復辟的鬧劇。既然反動的政治總有腐朽的文化為之張目,那么捍衛共和、反對倒退,就勢必要痛擊這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高揚科學和民主的大旗,對封建文化發起了猛烈的沖擊。 五四新文化運動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隨著維新思潮的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開始抨擊君主專制、綱常名教,提倡民權、自由、平等,這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的先聲。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進一步批判封建的綱常名教,指出如果不“掃蕩三綱,蕩滌五倫”,中國就不能“挹自由之空氣,振獨立之精神,拔奴隸之惡根,救民眾之悲運”。
他們還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孔、孟,提出“圣人革命”,否定了“圣人”和“圣學”的絕對地位。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判綱常名教、反對孔教,與辛亥革命黨人對待綱常名教和孔子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說是一脈相傳的。
由此看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維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
2.如何評價五四愛國運動
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2.五四愛國運動“啟導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了革命力量的團結”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表現: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歷史時代——發生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也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群眾基礎——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革命前途——是要把中國引向社會主義社會
3.、如何正確評價“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后,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準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為中國**的建立作了準備。
4.如何評價五四運動
五四的思想解放的影響是深遠的,有論者指出:作為一場政治運動或政治事件,五四運動有一定的時限,而它所蘊涵的思想認識、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則融入到中國近代政治發展之中。由是觀之,文化--政治的歷史互動關系。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政治文化逐步由傳統向現代轉化。
五四精神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五四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有研究者提出:"愛國主義是其精神源泉,民主與科學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解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
5.五四運動簡要介紹其來龍去脈并寫出對它的評價
原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占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
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
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
北京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過程:1914年5月4日,在聽到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當要求后,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他們打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并且要求承辦交通總長曹汝霖、貨幣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并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
隨后,軍警給予鎮壓,并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全國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抗議北洋政府的鎮壓行為.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
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領導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三罷運動.面對強大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
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評價: 1.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 3.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6.五四運動的影響是什么(簡略)
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五四運動的簡短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