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鐘姓的歷史故事
鐘姓起源有四分類: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產生鐘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產生鐘接系。
桓公是這兩支鐘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許昌地區。
■一、源于周朝時代的宋國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攻滅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許州(今河南許昌)改子姓為鐘姓。 桓公往上溯是宋國開國始祖微子啟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孫。
微子啟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紂的庶兄,分別是帝乙的長子和次子。從微子啟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
契是帝堯的同父異母兄弟,即帝嚳的兒子。帝嚳的父親是嬌極,嬌極的父親是玄囂。
玄囂的父親就是軒轅皇帝。 □成湯滅夏建立商朝 十八世天乙,名履,契的十三世孫。
契以前的原始公社時代,沒有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沒有剝削,也沒有階級,生產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后,一方面遵帝堯之命,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一方面重視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他們將戰爭得來的奴隸用到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上。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技術改造,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生產力顯著提高,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逐漸形成。
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是原始公社逐漸解體向奴隸制過渡的主要標志。 傳到天乙以后,他用伊尹為右相,仲虺(音會)為左相。
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奴隸),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后代,他本身就是一個部落的酋長。得到這兩個人的輔佐,如虎添翼,商代的國力日益增強。
在事實上造成了商將代夏的形勢之后,天乙將都城從商丘遷徙到毫(今山東曹縣),先滅了夏東部的兩個小國即韋(今河南滑縣)和顧(今山東范縣),戰敗昆吾,乘勢攻夏。夏桀到鳴條迎戰,士兵敗散,不敢回洛陽,逃到昆吾。
公元前1766年,天乙揮師滅昆吾,夏桀敗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夏朝最后滅亡。天下尊天乙為帝,稱武王,在位13年,祀壽百歲,葬平陽府曲沃縣。
子二:太乙、太丁(十九世)。太乙早歿,幼子太丁太小,按“兄終弟及”,王位傳天乙之弟外丙。
兩年又歿,再傳仲壬。仲壬卒,王位傳回給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
太甲生二子:沃丁、太庚(二十一世)。王位先傳沃丁,再傳太庚。
太庚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二十二世)。王位先傳小甲和雍己,再傳太戊。
太戊生三子:仲丁、外壬、河直甲 (二十三世),王位先傳仲丁、外壬,再傳河直甲。河直甲生一子:祖乙(二十四世)。
祖乙生二子:祖辛、沃甲(二十五世)。王位傳祖辛,生一子:祖丁(二十六世)。
祖丁承父位,生四子:陽甲、盤庚、小辛、小乙(二十七世)。王位傳小乙。
小乙生一子:武丁(二十八世)。武丁子承父位,生二子:祖庚和祖甲(二十九世)。
王位先傳祖庚,再傳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
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
王位傳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啟、微仲衍和受辛(紂)。 □微子啟是鐘姓遠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啟,帝乙長子。
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時,其母尚未貴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
帝乙卒,王位傳受辛(紂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發兵伐紂,商朝滅亡。
微子啟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東海(今江蘇沛縣),將紂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說孕育了鐘姓茂分兩支祀,并封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圍,史稱“三監”。
武王即位兩年卒,子成王繼位,因年幼,周公旦輔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監視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帶頭發難,指責周公旦妄圖篡位。
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發兵平叛,殺武庚,廢三監。派人到東海迎來微子啟,將其封在商丘,國號宋,爵位公,從此有了宋國。
□鐘姓尊微子啟為遠古始祖 鐘姓是在宋國時孕育產生,所以尊微子啟為遠古始祖,實際是伯祖。微子啟卒,他的兒子早死,有孫名膈年幼。
根據周制“兄終弟及”,王位傳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襲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
申繼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長弗父河,次鮒(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
王位先傳共,薨后傳其弟鮒。鮒生一子:舉(三十九世)。
舉承父位,生一子:(間見)(四十世),(間見)承父位在位30年,傳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傳位子戴(四十二世)。
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
卒前將王位傳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興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將王位再傳兄之子興夷(殤公)。
但殤公被太宰華督所殺,另立穆公和之子馮為莊公(四十五世)。莊公生二子:長捷、次御說(讀悅)(四十六世)。
莊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為閔公,閔公被大將南宮長萬殺害,再改立次子御說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為宋襄公委派出使晉國,生子改姓伯名扈。
他的孫子伯宗任晉國大夫,因忠直敢諫而得罪了執政的(谷阝)氏而被殺,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國,仕于楚,官太宰,。
2.求簡短的歷史故事
姜太公釣魚 太公 姓 姜,名 尚,西周 時 人,曾 輔佐 周 武王 滅了 商朝。
據 民間 傳說,太公 在 出仕 之前,隱居於 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 濱。他 常 拿 一根 不帶 魚餌 的 直鉤 釣竿,在 水面 上 憑空 釣魚。
一些 樵夫 看到 他 這樣 釣魚 都 發笑。太公 說:” 我 不是 想 釣 真 的 魚,而 是 想 釣 一位 賢明的 君主。”
太公 就 這樣 期待了 幾十 年,到 他 快 八十歲 的 時候,周 武王 的 父親 周 文王 得知 太公 有 治國 才能,親自 請 他 出來 做了 丞相。 《味如雞肋》 三國 時期,曹 操 帶領 軍隊 攻打 一個 城市,很長 時間 沒有 攻打 下來。
這 時候,他 感到 進推 兩難:撤退 吧,就 前功盡棄,實在 可惜;繼續 攻打 下去 吧,又 實在 沒有 取勝 的 把握。一天 他 在 吃雞 的 時候, 感到 這 情形 就 像 是 吃 雞肋:實在 沒有 多少 肉 可以 吃,可是 丟掉 又 舍不得。
這 時候 有人 來 問 他” 今天 晚上 的 口令 是 什麼?” 他 就 隨口 回答” 雞肋。” 《胸有成竹》 宋朝 有 個 畫家 叫 文 興可,善於 畫 竹子。
他 在 自己的 住房 周圍,栽了 許多 竹子,一年 四季,常 去 觀察 竹子 的 不同 姿態 與 變化。因而 對 竹子 的 形象 非常 熟悉,所以 他 畫出 的 竹子 生動 逼真。
《宋史·文同 傳》里 說:” 當時 人們 紛紛 請 他 畫 竹子, 送去 的 絹,堆了 一大堆,他 有時 厭煩地 把 它們 扔在 地上。” 當時,文 興可 的 一位 很 要好的 朋友 兆 補之 寫了 一首 詩 贊揚 他的 繪竹 藝術,其中 有 兩句:” 興可 畫竹 時,胸有成竹。”
3.鐘姓簡潔大氣的名字
【鐘潤利】
【音律】 潤、利的讀音是rùn、lì,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字義】 潤,意為潤澤,有光彩,利益。利,意為好處、順利、吉利、鋒利。意義優美。
【五格】 該名字的五格筆畫搭配為:10-7,五格大吉。
【五行】 潤利的五行組合是:水-火。這種組合的人有智謀,富有決斷力和執行力,領導力強。其人意志堅定,做事有計劃,有耐心,能團結眾人,調配各種資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成就一番大事業。
【鐘慧英】
【音律】 慧、英的讀音是huì、yīng,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字義】 慧,慧字的原義是指聰明、有才智,現代最常用的詞語智慧就是此義。慧字表示聰明,靈秀,有才智。英,英的意義很豐富,首先指花,又指杰出的人,即才能或智慧過人的人。英字既可以用于男名,也可以用于女名。用于男名,多取杰出。才智過人的意思,女名則多取花的意思,當然也不乏綜合使用的。意義優美。
【五格】 該名字的五格筆畫搭配為:15-8,五格大吉。
【五行】 慧英的五行組合是:水-木。這種組合的人有智謀,有才華,做事都能經過仔細考慮,觀察力強。其人意志堅定,為自己理想不斷奮斗,耐性佳,能忍受艱苦,若能團結和信任他人,則必定會取得大的成功。
【鐘承莎】
【音律】 承、莎的讀音是chéng、shā,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字義】 承,承字的本義是捧著,托著。此外,承字還有順承,接受,繼承等含義。取名用承字,則一般取繼承、接續等義。莎,本義:草名。香附子。是女性人名用字。意義優美。
【五格】 該名字的五格筆畫搭配為:8-10,五格大吉。
【五行】 承莎的五行組合是:金-木。這種組合的人踏實穩重,待人熱情,做事主動,能承受大的壓力。其人意志堅定,在惡劣環境中也能隨遇而安,能忍受艱苦,常有貴人相助,能靠自身的努力開辟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4.一個勵志的故事,簡短些
彌勒佛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5.簡短的成語故事,十個
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拔苗助長: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6.鐘氏之子意思求簡便
《鐘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這部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魏國姓鐘的一家中的兩個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饒有情趣。
原文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譯文
鐘毓、鐘會小的時候就受到大家的夸獎,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聽說后,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能讓你的兩個兒子來讓我見見嗎?。”于是他們奉皇帝的命令進見。鐘毓臉上有汗,皇帝問他:“你臉上為什么會出汗?”鐘毓回答說:“我見到您,感到緊張,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問鐘會:那你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說:“我因為見到您而緊張,連汗也不敢出。”
鐘毓兄弟小的時候,正當父親晝午睡。于是一起偷喝藥酒。其父當時覺察了,仍假裝睡著來觀察他們。鐘毓先行了禮而后飲,鐘會喝了酒卻不行禮。因而問鐘毓為什么行禮,毓說:“酒是用來成就禮教的,不敢不拜。”又問會為什么不拜,會說:“偷喝本來就不合禮法,所以不拜。”
7.關于孝敬長輩的故事,簡短一點
一.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
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
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二.戲彩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
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三. 鹿乳奉親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四.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 )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五.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
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
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六.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zhèn)。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七.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
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