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蕭紅簡短故事五十多字
蕭紅(1911年1942年),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一九三四年十月,蕭紅二十三歲時只身一人來到上海,同時幸運的結識了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一家同這個東北姑娘一見如故。魯迅先生喜歡她,關懷她,許廣平同情她,愛她,處處照應她,甚至連小海嬰也不愿意離開這位年輕的、梳著兩條小辮子的東北阿姨。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中的常客,親密得宛如一家人.。她從小沒有體會過家庭的溫暖,所以她把魯迅當作老師和父親。蕭紅也正是由于魯迅先生的幫助闖進了上海文壇。從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風便吹進了文藝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有才華的青年女作家誕生了。蕭紅在文壇上健步地奔跑,人們看到她前進的腳印下,也流著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這位老人正是偉大的魯迅。
拓展資料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并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2.關于蕭紅的資料(要簡短)最100字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并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并走進了她的生活。
參考資料:?tp=0_11
3.魯迅先生幫助蕭紅簡短的故事100字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個二十三歲的東北姑娘,突然闖進魯迅先生的生活來,她立即引起魯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親人,又視她如調皮的女兒,她就是蕭紅. 一個陌生的東北姑娘,從遙遠的關外來到舉目無親的上海.原來一顆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心,被幾年的流浪生活打擊得已經冰冷了.然而,當她找到魯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產生了,心里的冰塊開始融化了. 在這以前,這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個寂寞的蕭紅,一個在生活中掙扎搏斗的東北姑娘.蕭紅呢,從小得不到父愛,沒有家庭的溫暖,她把魯迅當作老師和父親.原來的一雙對人間有些懷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來;一個孤立無援的貧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魯迅先生的一家同這個東北姑娘一見如故.魯迅先生喜歡她,關懷她;許廣平同情她,愛她,處處照應她.甚至連小海嬰(周海嬰,魯迅先生的獨生兒子)也不愿意離開這位年輕的、梳著兩條小辮子的東北阿姨.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中的常客,親密得宛如一家人. 蕭紅,正是由于魯迅先生的幫助闖進了上海文壇.從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風便吹進了文藝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有才華的青年女作家誕生了. 蕭紅在文壇上健步地奔跑.人們看到她前進的腳印下,也流著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這位老人正是偉大的魯迅.。
4.關于蕭紅的資料(要簡短)最好100字
姓名:蕭紅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11年 籍貫:中國黑龍江呼蘭人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
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于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有中篇小說《生死場》,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
5.蕭紅的故事
蕭紅的故事如下:
1、未婚夫退婚
少女時代的蕭紅,曾被家里訂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這人相貌堂堂,師范畢業,蕭紅對他也很是傾心。但是,蕭紅在初中畢業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讀高中,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蕭紅不服,到法庭狀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聲,表示解除婚約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蕭紅敗訴。蕭紅輸掉了官司后,回到呼蘭,后隨家搬到阿城縣(現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
2、汪恩甲不告而別
1931年(民國二十年)10月,從福昌號屯經阿城逃到哈爾濱。一個月后與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不久蕭紅有了身孕。但是,當蕭紅臨產期近,汪恩甲卻突然失蹤,令蕭紅獨自被困在旅館。蕭紅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多次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蕭紅因此結識蕭軍。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由于蕭紅欠錢太多,旅館不讓蕭紅離開。蕭軍趁夜租了一條小船,用繩子把蕭紅救出,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蕭紅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后夭折。
3、與蕭軍之間的感情糾葛
蕭紅與蕭軍有過一段貧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但是,蕭軍有些大男子主義,他個性粗暴,而且情感輕浮,在兩年里先后跟三個女子有曖昧。而且,他并未拿蕭紅當成自己最后的歸宿:“她單純、淳厚、倔犟,有才能,我愛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兩人從哈爾濱結伴去青島,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終,蕭紅還是向蕭軍提出分手,結束了這段既愛且痛的戀情。 1986年夏天,蕭軍重來青島,被問及當年與蕭紅相處時,他提及“那時確實脾氣不好,常對蕭紅發火”,并親口承認“打過蕭紅”。
4、孩子夭折
蕭紅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后,于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1月,蕭紅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產后第四天,蕭紅稱孩子頭天夜里抽風而死。
5、英年早逝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12日,日軍占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為喉瘤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入瑪麗醫院。次日,蕭紅精神漸復,在紙上寫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被送進紅十字會在圣提士反女校設立的臨時醫院。1月22日上午10點,蕭紅病逝,享年31歲。
6.蕭紅的故事20字
蕭紅,中國女作家,出生書香家族,愛情經歷坎坷,曾未婚先孕,有過兩任丈夫,一生奔波,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31歲早逝。
蕭紅(1911-1942),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后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
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拓展資料經典語錄1.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
2. 我不能決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決定怎樣愛,怎樣活。
3. 晚來偏無事,坐看天邊紅。紅照伊人處,我思伊人心,有如天邊紅。
他就像一場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濕你,但是云彩飄走了,他淋濕的就是別人。我就像他劃過的一根火柴,轉眼就成為灰燼,然后他當著我的面劃另一根火柴。
4. 從異鄉奔向異鄉,這愿望多么渺茫,而況送著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我的是異鄉的風霜。人物評價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她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并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
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蕭紅。
7.蕭紅勵志故事
一、早年生活 [編輯本段] 1911年6月1日(農歷五月初五),蕭紅出生于呼蘭縣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遠祖張岱,于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一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于黑龍江省立優級師范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
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一女三子,蕭紅是第一個孩子。
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一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后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后花園玩耍。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小學。
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一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游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斗爭。
在蕭紅上小學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
經過一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二、求學 [編輯本段]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
在第一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筑鐵路的游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愿。
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斗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
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并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1931年2月初,因無經濟供給,生活困難,蕭紅只好離開北平返回呼蘭。
春節后她隨家搬到阿城縣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后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里為背景寫的。
三、結識蕭軍 [編輯本段] 1931年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違心地與王恩甲一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旅館同居。
半年后,蕭紅懷孕,臨產期近,王恩甲卻不知去向。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并因此結識青年作家蕭軍。
兩人一見鐘情,互相愛慕。裴馨園、蕭軍等人給了蕭紅很大的幫助。
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蕭紅得以離開旅館,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無力撫養而送人。
出院后,蕭紅與蕭軍住進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共同生活。 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
但他們患難與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里商市街25號(今道里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四、走上文學之路 [編輯本段]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這篇小說發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處平房。
蕭紅、蕭軍經常到這里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一些**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敵偽特務機關注意,劇團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刊,蕭紅做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中共黨員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
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于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
在青島,他們與先到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觀象一路一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
8.蕭紅小時候的故事
蕭紅小時候的故事: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后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
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后花園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小學。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一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游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斗爭。 在蕭紅上小學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一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 在第一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
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筑鐵路的游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愿。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斗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并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擴展資料: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后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
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
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條 蕭紅(加鏈接)。
9.蕭紅簡短的成就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并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并走進了她的生活。
參考資料:?tp=0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