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多芬的感人事跡20字
1、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
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2、貝多芬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
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等諸多名作。擴展資料: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
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后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
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系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征。
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于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2.貝多芬的一個小故事20字
父親把這個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里,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者藝術。
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好的,知道他落到宮庭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里。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樂教師,友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這對于貝多芬來說實在是一個幸運。因為雖然波恩城里有最好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地方,但使貝多芬的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那里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里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的錢。
2.年輕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較音樂,而且教他世界上許多別的事情。
為了付他的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作風琴師。于是當他剛滿十四歲時,他就被任命為劇場助理宮庭風琴師和古鋼琴曲師。
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于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多么得意啊!3.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來看。
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么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4.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臺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
這種狂熱的場面,令貝多芬激動不已。
3.貝多芬的一個小故事20字
父親把這個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里,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者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好的,知道他落到宮庭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里。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樂教師,友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這對于貝多芬來說實在是一個幸運。因為雖然波恩城里有最好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地方,但使貝多芬的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那里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里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的錢。
2.年輕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較音樂,而且教他世界上許多別的事情。為了付他的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作風琴師。于是當他剛滿十四歲時,他就被任命為劇場助理宮庭風琴師和古鋼琴曲師。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于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3.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來看。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么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
4.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臺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面,令貝多芬激動不已。
4.貝多芬的故事(簡短)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后,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后,侍者終于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后,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么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后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于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于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后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里,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后,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后,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里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于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可以選我嗎%>_<%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貝多芬事例簡短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