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
賞析: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詩的前兩句是說,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期間,宛如團團錦繡。“銹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秀嶺、西秀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義雙關。接著,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的打開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的后兩句是說,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第三句寫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馳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直至最后,才含蓄委婉地揭示了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原委。
杜牧這首詩不明說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的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封建皇帝為討寵妃歡心不惜勞民傷財,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此詩表達了作者對窮奢極欲、權力不受制約的最高統治者荒淫誤國的無比憤慨之情。
唐代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其一》原文: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譯文:
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這組詩作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里尋歡作樂。后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詩詞典故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里的妃子就是楊貴妃,楊貴妃很愛吃嶺南的荔枝,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美名。
對于楊貴妃寵愛有加的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對楊貴妃的要求總是盡量滿足,楊貴妃想吃新鮮的荔枝,但神都長安離嶺南千里,最快的快馬驛官也要三天才能達到,因此楊貴妃所吃到的荔枝都是不那么新鮮的。
由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自然會盡力滿足她的偏好。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鮮荔枝。剛采摘的荔枝為了保持新鮮,只有靠驛卒快馬傳遞。整條官道上,氣氛肅殺的怕人。每隔五里,十里都有驛站和望臺,驛卒和公人們緊張的等待著,有人伸頭探看著遠方,有人給馬匹反復檢查著鞍具。
突然,道路盡頭傳來越來越響亮的馬蹄聲,驛馬來了!驛站里每個人的毛發都幾乎直立起來,他們攥緊了拳頭吞著口水,像迎接皇親國戚一般緊張。驛馬緊急停駐揚起的飛塵還沒有落下,公人們快速的行動了。
早已準備停當的馬匹被牽出來,吃飽喝足的一位公人扎緊腰帶,他接過了包裹嚴實的竹筒,在旁的驛卒麻利幫他系在后背。帶子還沒有完全綁緊,驛長已經在心急火燎的呵斥催促。公人趕忙抓緊韁繩急跨上馬,揚鞭飛馳而去。
駿馬繼續奔馳在蜿蜒的山路上,那管他路旁坑谷里摔死的人馬交錯重疊。連山里一字不識的百姓都知道,那就是妃子想吃的荔枝啊!經過千難萬險到達長安時,荔枝依舊清枝綠葉,果實仿佛剛從樹上采摘一般。
當驛官背負著荔枝到來的時候,長安的城門依次打開,所有的守衛都得為貴妃吃荔枝這件事服務。
由此可見,晚唐統治者如此荒淫無道,愛美人不愛江山,更談不上愛社謖百姓了,昏聵到這種地步,所以天下豪杰揭竿并起了,安史之亂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歷史上有很多學者把安史之亂歸結為唐玄宗荒淫無道造成的,更有甚者直指安史之亂禍水是楊貴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2.過華清宮絕句鑒賞
詩文賞析
《過華清宮》賞析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
華清宮:故址在陜西臨潼縣驪山上,是唐玄宗、楊貴妃的游樂之地。回望:回頭遠望。繡成堆:形容驪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千門:華清宮的宮門。次第:一個接一個地。一騎(jì):一人一馬的合稱。紅塵:指策馬疾馳時飛揚起來的塵土。妃子:指揚貴妃。
賞析:
杜牧,晚唐著名詩人,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為“小李杜”。杜牧擅長創作詠史絕句。《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過華清宮》同題作品共有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后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并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3.求杜牧《過華清宮》賞析: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過華清宮 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三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注釋】 1、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游樂之地。
2、繡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錦繡。 3、次第:按順序。
4、一騎:指一人一馬。 5、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6、探使:帝曾使探試探安祿山反否,使受安金,言不反。 7、亂拍:安祿山肥,但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宮人拍節亂。
【題解】 本詩揭露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窮奢極欲的生活。據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馬從四川,廣州給她運來。
這首詩就是根據這件事寫成的。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工詩、賦、古文。
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也擅長創作詠史絕句。
《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過華清宮》同題作品共有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
【品評】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
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繡,故稱繡嶺。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
次句承 “繡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筑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
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
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為什么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么的、“妃子”為什么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串懸念。
最后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卷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于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臺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此詩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布局之妙,令人嘆服。 【賞析】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
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后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并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
“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
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于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
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
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并給讀者設下疑竇:“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一騎紅塵”奔馳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后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游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4220·《唐詩鑒賞大典》 于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
4.李約《過華清宮》鑒賞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本題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
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里尋歡作樂。后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
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
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著,鏡頭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
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
“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
《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
“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
當我們讀到這里時,不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嗎?“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并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
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5.過華清宮絕句其一作者的感情
過華清宮 杜 牧 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三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注釋】 1、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游樂之地。
2、繡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錦繡。 3、次第:按順序。
4、一騎:指一人一馬。 5、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6、探使:帝曾使探試探安祿山反否,使受安金,言不反。 7、亂拍:安祿山肥,但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宮人拍節亂。
【題解】 本詩揭露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窮奢極欲的生活。據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馬從四川,廣州給她運來。
這首詩就是根據這件事寫成的。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工詩、賦、古文。
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也擅長創作詠史絕句。
《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過華清宮》同題作品共有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
【品評】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
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繡,故稱繡嶺。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
次句承 “繡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筑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
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
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為什么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么的、“妃子”為什么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串懸念。
最后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卷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于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臺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此詩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布局之妙,令人嘆服。 【賞析】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
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后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并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
“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
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于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
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
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并給讀者設下疑竇:“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一騎紅塵”奔馳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后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游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4220·《唐詩鑒賞大典》 于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
“一騎紅塵。
6.過清華宮絕句三首其一的鑒賞
過清華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作者】
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大和二年 (828)年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 歷參沈傅師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及牛僧孺淮南節度使幕府。入為監察御史。 武宗時,出為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時,為司勛員外郎,終中書舍人。 世稱杜司勛。工詩、賦、古文。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 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全唐詩》存詩八卷。
【注釋】
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游樂之地。
【品評】
杜牧寫華清宮詩有五排《華清宮三十韻》一首、七絕 《華清宮》 一首、《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這一首流傳最廣。關于唐明皇與楊貴妃荒淫誤國,杜甫以來的不少詩人已作過充分反映。此詩也表現了這一主題,卻選取了新鮮角 度,收到了獨特效果。楊貴妃喜吃鮮荔枝,唐明皇命蜀中、南海并獻。驛騎傳 送,六、七日間飛馳數千里, 送到長安, 色味未變。此詩即從此處切入,以 “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布局之 妙,令人嘆服。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解此詩者或避而不談,或說作者已“過” 華清而進入長安,又回頭遙望。其實,這是從“一騎”方面設想的。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繡成堆”的鏡頭。
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繡,故稱繡嶺。用“繡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 “繡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筑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紅塵”的高速日夜奔馳,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樣句句講荔枝,尋就太平淡了。讀前三句,壓根兒不知道為什么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么的、“妃子”為什么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患懸念。最后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卷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于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臺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過華清宮其一簡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