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別康橋的簡短賞析
原發布者:rf5l71
飄逸可人的瀟灑,興奮熱烈的眷戀,清新如畫的別離,旖旎迷人的風光,是《再別康橋》傳遞給讀者的美感。那揮手作別云彩的輕柔,蘊涵了多少至真的情絲。靜謐的康橋滿載絲絲離情是這般的動人,輕輕的,悄悄的,脈脈的,不許一點兒塵世聲響破壞此刻的佳境。充滿生機的"金柳""青荇"已將康橋裝點得情意綿綿,詩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將"天上虹""星輝斑斕"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間為一體的嫵媚,為我們展開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秀美的風光,濃濃的情趣融會在一起,在"輕輕的招手"中定格為永恒。
逐節講析并評價。(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留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
4、第四節,寫榆
2.再別康橋逐段賞析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為后面的描寫布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
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系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并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
擴展資料
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很贊同聞一多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那么其中的建筑美指的是什么呢?是音畫之外的內涵與結構,是耳目感覺之上的大腦思維。它也要是美的,就像建筑一樣棱角分明、層次清晰、功能明顯、歷久彌新。
換言之,詩歌不但要中看中聽,還要中用,不但為自己所用,為讀者所用,還要為后世所用。
很遺憾,此前人們只覺出了《再別康橋》的飄逸與靈動,沒有認識到它的建筑的凝重與理性,或許包括本就是建筑學家的梁思成與林徽因。實際上,《再別康橋》跳躍多變的是其意象和音律,主旨則只有一個——倡導西方自由民主的婚戀觀!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說,“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這讓我們誤以為《再別康橋》僅是寫自然美景而已,僅是作者試圖遠離中國丑陋的社會現實回向康橋式的人生理想而已。
其實徐志摩沒有常人想象的那般暢露自剖,也有“微妙的靈魂的秘密”,在他的靈魂深處,中國還有一個人是不丑陋的,甚至比大自然更加完美無缺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再別康橋
3.再別康橋的賞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4.再別康橋的賞析 少點
《再別康橋》的“三美”:
音樂美,指音節及韻腳的和諧。該詩前四行三次反復“輕輕的”,情思纏綿,韻律輕快。全詩雙句用韻,每節換韻,朗朗上口,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音樂般的優美節奏契合著詩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繪畫美,指詞藻的斑斕美麗,及詩歌的形象直觀。詩人明快絢麗的筆觸如畫筆在畫布上揮灑,那河流中倒映的彩虹,夏日陰陰的柳葉,水中柔如發絲的荇菜,夜空斑斕的星輝,這一切使讀者腦海呈現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建筑的美,指詩的整體外在上,節與節、行與行之間都要勻稱。全詩每四行一節,一、三行略短約六個字,二、四行略長約八個字,詩行長短更迭、錯落有致,詩節整齊勻稱。
詩人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結合別致的構思,在“三美”中飽蘸了依戀之情。
5.再別康橋句子賞析
再別康橋句子賞析,推薦給你以下內容:《再別康橋》詩歌語句鑒賞點滴尾批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詩人輕輕的來,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來時的那種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詩人輕輕的走,也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離開時的那種深摯的眷戀不舍,深怕打攪了曾經久居的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這淡雅才來得綿長;彌淡愈深、愈綿長,正是深情的哲理。因為淡,因為不忍,所以,詩人時時處處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導放流著內心的激情;可是,卻時不時又流露出那么一點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卻在此時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陽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時也成了詩人心頭激情澎湃的由頭。
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觀的,是僅僅可觀的;而新娘,卻是激情澎湃的,是溫潤可感的,可觸可摸可激情擁抱的。在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暗喻修辭,就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輕輕、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種激情和熱烈,體會到了深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眷戀。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在詩人的心頭,對康河的眷戀永遠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對康河來說,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軟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著這“柔波”“軟泥”的自然也是“柔”“軟”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讓我們觸摸到詩人的心靈,在這里無論是物性還是情意,都是和全詩和諧統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載著詩人情意的柔情萬種的,又是生氣勃勃的靈動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搖”,如此柔情萬種而又機敏靈動的精靈,怎教人不迷戀,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條水草呢?更何況,她生長在詩人時時眷念的康河!“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的夢。” 眼神柔柔地觸摸著康橋康河邊的一切,看過了金柳,覓過了青荇,眼神不經意中,又觸碰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艷影,油油招搖的水草,康河豈是污濁;輕輕悄悄的來,輕輕悄悄的走,哪里容得這康河之情半點污濁?可詩人偏要說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來,詩人看到了點點散綴的“浮藻”,由此詩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邊往昔的點滴,仿若這往昔的點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這“浮藻”。
于是,自然的,這一個“清”字就無法容納進這豐富的蘊含,要知道,太“清”了就無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蘊、詩人對康河的眷戀,卻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輩子的,就如那彩虹,雖是短暫的,但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麗和魅力。“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彩虹似的夢,即將隨著雨過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著去追尋;這熟悉的康河康橋,即將別離而去,眷念,對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尋!“尋夢?”自然要尋的。“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可是,綿長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處”呢?在詩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果不其然,詩人要尋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處”啊,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的過程,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中對康河畔往昔的回味。
“慢溯”,“慢溯”,直至詩人的小船載滿了“星輝”;可即使是滿載著星輝,詩人依然在星輝的斑斕中看到在康河邊往昔的生活的斑斕多姿,于是,詩人由衷地想放歌,謳歌康河以及康河邊的那些令人難忘的往昔。“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沒有節制的詩情,自然會讓詩歌顯得毫不含蓄蘊藉;沒有因理智而節制的情意,也自然會讓人感受到他的膚淺。果然,像徐志摩這樣才情兼備的詩人,豈容得他的詩歌的直白,豈容得他對康橋的情思的膚淺呢?于是,詩人沒有“放歌”。
殊不知,正是這“悄悄”、“沉默”方顯得高妙和深沉來。顯然,詩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當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潤著詩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蟲和康橋在啟迪著詩人,今晚最好的別離是沉默、是悄悄。
詩人的深沉、淡雅、而頗有哲性的才情和氣質,正是康河給予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是的,該別離了。“放歌”,無疑是對康橋的打攪、甚至褻瀆;就是再多停佇片刻,也是對康橋的大不敬。
于是,再回環照應到詩句的開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康河的云彩,讓人眷戀,卻容不得人褻玩,哪怕是曾經凝視過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學子。于是,“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康河的云彩,永遠只能屬于詩人魂牽夢縈的地方,永遠只沉淀在詩人深摯綿長的記憶中。另:詩人在數年之后,來到康橋,依然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他心中對康橋永遠不能淡忘的情懷,即使是“再別”!全詩的感情基調:“輕輕的”、“悄悄的”,淡柔而綿長深摯的,有節制的,但時不時又激情噴。
6.再別康橋賞析
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景象融匯為意境,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全詩7節,每節4行。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表現得真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撐一支長篙,2,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那榆蔭下的一潭《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
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勃發了詩興;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夕陽中的新娘,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
詩的語言清新秀麗、濃郁、雋永。
7.作簡要賞析 再別康橋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
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
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
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
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8.《再別康橋》原文及其賞析
此詩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詩篇之一,抒寫了詩人故地重游,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詩人在劍橋留學的兩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愛、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國式資產階級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國后,詩人屢屢受挫,曾經似“快樂的雪花”般的詩人,變成了“卑微”的“殘葦”,發出了絕望的嘆息。理想的幻滅更激起詩人對往昔康橋歲月的回憶與珍惜,詩人以這樣的心緒再次漫步康橋上。因此詩歌反映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理想幻滅的感傷,更有對母校的摯愛、依戀,以及淡淡的離情別緒。全詩以三個“輕輕的”起筆,將至深的情懷幻化為西天的云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情感表現得真摯、雋永。
這首詩藝術特色鮮明,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人善于從生活中捕捉鮮活、富有個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詩人的情感與想象,構成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營造了優美、明麗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艷影,還有那軟泥上的青荇……各種物象相映成趣,無不浸透著詩人對康橋的無限深情。尤其詩人的比喻獨特而又貼切,手法巧妙,使情與景水**融,豐富了詩歌內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本詩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詩歌語言清瑩流麗,音節抑揚合度,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可以說是“三美”俱備,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堪稱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