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
問:一列火車重30T,一座橋能載重20T,在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這列火車是怎樣順利通過這座橋的?
答:車長橋短。
有趣的數學小知識 你知道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 假如你“一拃”的長度為8 厘米,量一下你課桌的長為7 拃,則可知課桌長 為56 厘米。 如果你每步長65 厘米,你上學時,數一數你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從你家到 學校有多遠。身高也是一把尺子。 如果你的身高是150 厘米,那么你抱住一棵大樹,兩手正好合攏,這棵樹的一 周的長度大約是150 厘米。 因為每個人兩臂平伸,兩手指尖之間的長度和身高大約是一樣的。要是你想量 樹的高,影子也可以幫助你的。你只要量一量樹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長度就可以 了。因為樹的高度=樹影長*身高÷人影長。這是為什么?等你學會比例以后就 明白了。 你若去游玩,要想知道前面的山距你有多遠,可以請聲音幫你量一量。聲音每 秒能走331 米,那么你對著山喊一聲,再看幾秒可聽到回聲,用331 乘聽到回聲 的時間,再除以2 就能算出來了。 學會用你身上這幾把尺子,對你計算一些問題是很有好處的。同時,在你的日 常生活中,它也會為你提供方便的。你可要想著它呀! 冬令時節,天寒地凍,小貓、小狗在睡覺時,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趴著身子, 而是喜歡蜷縮著。那么你是否想過這是為什么呢?它與數學有聯系嗎?我們先來 思考一道熟悉的數學問題,題目是:用12塊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小木塊搭成不 同的長方體,共有幾種不同搭法? 通過動手搭拼、試驗,得到4種不同的搭法。 利用學過的知識,可知道這4個長方體的體積都相等,而它們的表面積分別為: 50(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 即(圖4)的表面積最小。 這道題表明這樣一個數學規律:在體積相等的情況下,小正方體之間的重合部 分越多,其表面積就越小。 根據這個數學規律,我們不難悟出:小貓、小狗在冬天喜歡蜷縮著身子睡覺, 正是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身子相互重合部分,因此,減少暴露在外面的表 面積,也就是受寒面積減少,散發的熱量也會減少。小貓、小狗在冬天蜷縮著身 子睡覺可以起到防寒保溫的作用。
2.數學趣味小知識 簡短的 20到50字左右
趣味數學小知識
數論部分:
1、沒有最大的質數。歐幾里得給出了優美而簡單的證明。
2、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個偶數都能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陳景潤的成果為:任何一個偶數都能表示成一個質數和不多于兩個質數的乘積之和。
3、費馬大定理:x的n次方+y的n次方=z的n次方,n>2時沒有整數解。歐拉證明了3和4,1995年被英國數學家 安德魯*懷爾斯 證明。
拓撲學部分:
1、多面體點面棱的關系:定點數+面數=棱數+2,笛卡爾提出,歐拉證明,也稱歐拉定理。
2、歐拉定理推論:可能只有5種正多面體,正四面體,正八面體,正六面體,正二十面體,正十二面體。
3、把空間翻過來,左手系的物體就能變成右手系的,通過克萊因瓶模擬,一節很好的頭腦體操,
摘自:/bbs2/*?id=31900
3.數學小故事10篇(最簡短的)
一元錢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價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錢,總共給了老板三十元,后來老板優惠了五元,讓服務員退給他們,結果服務員貪污了兩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錢,也就是說每人消費了9元錢。三個人總共花了27元,加上服務員貪污的2元總共29元。那一元錢到哪去了?
分蘋果
小咪家里來了5位同學。小咪的爸爸想用蘋果來招待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個蘋果。怎么辦呢?只好把蘋果切開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塊,小咪的爸爸希望每個蘋果最多切成3塊。這就成了又一道題目:給6個孩子平均分配5個蘋果,每個蘋果都不許切成3塊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樣做的呢?
小馬虎數雞
春節里,養雞專業戶小馬虎站在院子里,數了一遍雞的總數,決定留下 ,1/2外,把1/4慰問解放軍,1/3送給養老院。他把雞送走后,聽到房內有雞叫,才知道少數了10只雞。于是把房內房外的雞重數一遍,沒有錯,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數。小馬虎奇怪了。問題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馬虎在院里數的雞是多少只嗎? 『本文由第一范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來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強看見了問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來了客人了。”“來了多少人?”小林說:“我沒有數,只知道他們每人用一個飯碗,,二人合用一個湯碗,三人合用一個菜碗,四人合用一個大酒碗,一共用了15個碗。”你知道來了多少客人嗎?
4.六年級下關于比例的小知識
1.比例,數量之間的對比關系,或指一種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還是技術制圖中的一般規定術語,是指圖中圖形與其實物相應要素的線性尺寸之比。在數學中,比例是一個總體中各個部分的數量占總體數量的比重,用于反映總體的構成或者結構。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2、數學術語 ①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
在3:4=9:12中,其中3與12叫做比例的外項,4與9叫做比例的內項。比例的四個數均不能為0。
組成比例的數字為這個比例的項,比例有四個項,分別是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在7:9=21:27中,其中7與27叫做比例的外項,9與21叫做比例的內項。
比例有四個項,分別是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
②比,?如:教師和學生的~已經達到要求。
③比重,如:在所銷商品中,國貨的~比較大。
④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后,那么,左邊的分母和右邊的分子是內項
左邊的分子和右邊的分母是外項。
⑤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⑥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因該可以了吧!采納我的吧!!!!!!
5.簡單的數學小知識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平方等于兩直角邊的平方和;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首項+末項)* 公差 / 2;
圓周率π≈3.1415927,是一個無理數;
另外有幾個優美的數學等式:
32+42=52
33+43+53=63
12=3*4,56=7*8
1+2+3+……+36=666
12345679*9=111111111
6!* 7!= 10!
希望能幫到你……
6.【給幾個數學小故事、知識.簡短
唐僧師徒摘桃子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悟空笑瞇瞇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2數字趣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與幾個學友進京考試.他們到達試院時為時已晚.考官說:"我出一聯,你們若對得上,我就讓你們進考場."考官的上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學子,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蘇東坡對出的下聯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與蘇東坡都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嵌入對聯中,將讀書人的艱辛與刻苦情況描寫得淋漓盡致.3點錯的小數點學習數學不僅解題思路要正確,具體解題過程也不能出錯,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美國芝加哥一個靠養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醫院施行一次小手術后回家.兩星期后,她接到醫院寄來的一張帳單,款數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數字,不禁大驚失色,駭得心臟病猝發,倒地身亡.后來,有人向醫院一核對,原來是電腦把小數點的位置放錯了,實際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點錯一個小數點,竟要了一條人命.正如牛頓所說:"在數學中,最微小的誤差也不能忽略.。
7.關于數學的小知識
1,零
在很早的時候,以為“1”是“數字字符表”的開始,并且它進一步引出了2,3,4,5等其他數字。這些數字的作用是,對那些真實存在的物體,如蘋果、香蕉、梨等進行計數。直到后來,才學會,當盒子里邊已經沒有蘋果時,如何計數里邊的蘋果數。
2,數字系統
數字系統是一種處理“多少”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采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從基本的“1,2,3,很多”延伸到今天所使用的高度復雜的十進制表示方法。
3,π
π是數學中最著名的數。忘記自然界中的所有其他常數也不會忘記它,π總是出現在名單中的第一個位置。如果數字也有奧斯卡獎,那么π肯定每年都會得獎。
π或者pi,是圓周的周長和它的直徑的比值。它的值,即這兩個長度之間的比值,不取決于圓周的大小。無論圓周是大是小,π的值都是恒定不變的。π產生于圓周,但是在數學中它卻無處不在,甚至涉及那些和圓周毫不相關的地方。
4,代數
代數給了一種嶄新的解決間題的方式,一種“回旋”的演年方法。這種“回旋”是“反向思維”的。讓我們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當給數字25加上17時,結果將是42。這是正向思維。這些數,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加起來。
但是,假如已經知道了答案42,并提出一個不同的問題,即現在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數和25相加得42。這里便需要用到反向思維。想要知道未知數x的值,它滿足等式25+x=42,然后,只需將42減去25便可知道答案。
5,函數
萊昂哈德·歐拉是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歐拉是第一個使用“函數”一詞來描述包含各種參數的表達式的人,例如:y?=?F(x),他是把微積分應用于物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8.有關比例尺的有趣的小知識
根據地圖的用途,所表示地區范圍的大小、圖幅的大小和表示內容的詳略等不同情況,制圖選用的比例尺有大有小。
地圖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為1,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通常比例尺大于二十萬分之一的地圖稱為大比例尺地圖;比例尺介于二十萬分之一至一百萬分之一之間的地圖,稱為中比例尺地圖;比例尺小于一百萬分之一的地圖,稱為小比例尺地圖。
在同樣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圖內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地理課本和中學生使用的地圖冊中的地圖,多數屬于小比例尺地圖。
9.關于數學的小知識
負數的發現
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相反意義的量。比如,在記帳時有余有虧;在計算糧倉存米時,有時要記進糧食,有時要記出糧食。為了方便,人們就考慮了相反意義的數來表示。于是人們引入了正負數這個概念,把余錢進糧食記為正,把虧錢、出糧食記為負。可見正負數是生產實踐中產生的。
據史料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正負數的概念,掌握了正負數的運算法則。人們計算的時候用一些小竹棍擺出各種數字來進行計算。這些小竹棍叫做“算籌"算籌也可以用骨頭和象牙來制作。
我國三國時期的學者劉徽在建立負數的概念上有重大貢獻。劉徽首先給出了正負數的定義,他說:“今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意思是說,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要用正數和負數來區分它們。
劉徽第一次給出了正負區分正負數的方法。他說:“正算赤,負算黑;否則以邪正為異"意思是說,用紅色的小棍擺出的數表示正數,用黑色的小棍擺出的數表示負數;也可以用斜擺的小棍表示負數,用正擺的小棍表示正數。
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成書于公元一世紀)中,最早提出了正負數加減法的法則:“正負數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里的“名"就是“號",“除"就是“減",“相益"、“相除"就是兩數的絕對值“相加"、“相減",“無"就是“零"。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正負數的加減法則是:同符號兩數相減,等于其絕對值相減,異號兩數相減,等于其絕對值相加。零減正數得負數,零減負數得正數。異號兩數相加,等于其絕對值相減,同號兩數相加,等于其絕對值相加。零加正數等于正數,零加負數等于負數。"
這段關于正負數的運算法則的敘述是完全正確的,與現在的法則完全一致!負數的引入是我國數學家杰出的貢獻之一。
用不同顏色的數表示正負數的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現在一般用紅色表示負數,報紙上登載某國經濟上出現赤字,表明支出大于收入,財政上虧了錢。
負數是正數的相反數。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意義相反的兩個量。夏天武漢氣溫高達42°C,你會想到武漢的確象火爐,冬天哈爾濱氣溫-32°C一個負號讓你感到北方冬天的寒冷。
在現今的中小學教材中,負數的引入,是通過算術運算的方法引入的:只需以一個較小的數減去一個較大的數,便可以得到一個負數。這種引入方法可以在某種特殊的問題情景中給出負數的直觀理解。而在古代數學中,負數常常是在代數方程的求解過程中產生的。對古代巴比倫的代數研究發現,巴比倫人在解方程中沒有提出負數根的概念,即不用或未能發現負數根的概念。3世紀的希臘學者丟番圖的著作中,也只給出了方程的正根。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數學中,已較早形成負數和相關的運算法則。
除《九章算術》定義有關正負運算方法外,東漢末年劉烘(公元206年)、宋代揚輝(1261年)也論及了正負數加減法則,都與九章算術所說的完全一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朱世杰除了明確給出了正負數同號異號的加減法則外,還給出了關于正負數的乘除法則。
負數在國外得到認識和被承認,較之中國要晚得多。在印度,數學家婆羅摩笈多于公元628年才認識負數可以是二次方程的根。而在歐洲14世紀最有成就的法國數學家丘凱把負數說成是荒謬的數。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日拉爾(1629年)才首先認識和使用負數解決幾何問題。
與中國古代數學家不同,西方數學家更多的是研究負數存在的合理性。16、17世紀歐洲大多數數學家不承認負數是數。帕斯卡認為從0減去4是純粹的胡說。帕斯卡的朋友阿潤德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來反對負數,他說(-1):1=1:(-1),那么較小的數與較大的數的比怎么能等于較大的數與較小的數比呢?直到1712年,連萊布尼茲也承認這種說法合理。英國數學家瓦里承認負數,同時認為負數小于零而大于無窮大(1655年)。他對此解釋到:因為a>0時,英國著名代數學家德·摩根 在1831年仍認為負數是虛構的。他用以下的例子說明這一點:“父親56歲,其子29歲。問何時父親年齡將是兒子的二倍?"他列方程56+x=2(29+x),并解得x=-2。他稱此解是荒唐的。當然,歐洲18世紀排斥負數的人已經不多了。隨著19世紀整數理論基礎的建立,負數在邏輯上的合理性才真正建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比例數學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