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地名的由來
八里臺原稱八里帶親王屬地.八里帶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孫.封地在今八里臺至六里臺一帶,迤西有防水堤衍稱王頂堤.八里臺是八里帶親王屬地之通稱,并不指特定之樓臺,亦無距何處為八里之量化概念.楊文中說明六里臺與七里臺均未得出處,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臺計算里程數推想得出.以上論據比較可信.
天津六里臺地名出現于解放前,當時為一片荒地,處于海光寺與八里臺之間,人煙稀少,當時僅有一個中日中學建于該處,以學習日語為主由日本軍方贊助,授課教師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該校停辦,校址移交于南開大學北院.1952年院系調整后又將該校轉撥于天津大學土建系,兩年后轉給天津市工農速成中學,現在是天津師范大學北院,當時八路公共汽車即由東站開通至六里臺終點站.這是在天津地圖上首次出現六里臺地名,其來源估計是按距八里臺約1公里而臆測得出,并沒有臺的依據.
天津市七里臺一直到解放初仍無此定名,但人們都斷想在八里臺與六里臺之間理應還有一個七里臺點綴其間.1952年天津三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進行院系調整,其中將調整后的北洋大學(已更名為天津大學)將由西沽北洋大學舊址遷至七里臺現址.當時該地址有土地1500余畝,水坑數百畝,廢體育場一座,財政局舊倉庫一座、交通部電臺一座、校區東鄰衛津河與衛津路,當時為彈石路,東校門衛津河上有舊木橋一座名南國橋.
建筑工程于1952年5月開工,大批磚、灰、砂、石源源運到工地.由于場地陌生,運輸工人每每不得其門而入,有的運至南開大學,有的運到六里臺尋址找收料人,進料較混亂.當時作者任建校總工程師,杜齊禮教授任工程組副組長,郭冰同志任材料組長,經三人商議便在校東門木橋處立上大木牌一個,上書"天津三大學七里臺工地",從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余人,運料工人及大車、汽車等都日日出入校門,七里臺的地名也就隨之不脛而走.
2.天津市地名的來歷
早在元朝末年,名太祖朱元璋占領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軍,民間稱這次北征為“燕王掃北”。朱棣從江淮一帶遷來許多百姓在京、津一帶安家落戶,開辟村莊。軍隊則戰時打仗,平時屯墾。幾年功夫,就改變了元時的荒蕪面貌。名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興。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諸王之首,日后定能繼承皇位。沒料到朱元璋死時卻讓長子長孫朱允炆(建文皇帝)繼位。燕王朱棣認為是朝中奸臣搗鬼,就一面公開宣布在北京登極稱帝(永樂皇帝),一面興兵伐罪。
一天,燕王朱棣督師來到三汊河口海河邊,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連,岸上車車相接,夾岸人煙稠密,店鋪林立,十分熱鬧。燕王問:“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閻王想了一下說:“這里有大城市的氣勢,況我大軍路過此處,何以為小?不妥吧!”隨臣連忙附和說:“請大王賜名。”燕王命群臣先試取幾個。大臣們取了幾個歌功頌德的名字,無非是恩、德、福、壽之類。閻王聽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臉看天。群臣見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說可以改為“天平”,是天子御駕親征,除奸平亂時路過之地嘛。燕王還是不太滿意。另一位大臣說:“依臣之見,不妨改為‘天津’二字。”燕王聽了很喜歡,吩咐繼續說下去。大臣得意地說:“吾皇乃當今天子,奉天承運,吊民伐罪,得民心,順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樹萬世不移之基,親率文武百臣,千軍萬馬,在此渡過河津,所以叫‘津’。”
現在天津處于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 天津城市的形成得益于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由于金元定都北京,這里形成漕糧轉運中心“直沽”鎮,今天后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明永樂二年(1404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后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因在此筑城設天津衛。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于地方行政區劃。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州屬行政區域) 清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升州為府,天津府下置天津縣。
3.天津這個地名的由來
天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于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傳位給他的長孫。
朱棣為了爭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于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后,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后,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
于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的歷史由此開始。
1928年6月,天津改為特別市,是為設市之始。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會遷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天津,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省會由保定遷天津。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遷保定,復改為中央直轄市至今。
4.天津這個地名的由來
現在天津處于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
天津城市的形成得益于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由于金元定都北京,這里形成漕糧轉運中心“直沽”鎮,今天后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明永樂二年(1404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
后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因在此筑城設天津衛。
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于地方行政區劃。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州屬行政區域) 清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升州為府,天津府下置天津縣。
【天津的歷史沿革】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天津”的由來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這個名稱出現于永樂初年。天津作為軍事重地,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并于天津衛。近代史上的天津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勇于開拓、奮發圖強,努力把天津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5.天津名字的來歷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筑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于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于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并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后,于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在軍事部門設立的同時,天津衛也開始了筑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天津建成以后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墻也換成了磚墻。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并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墻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后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墻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御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這些建筑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筑城后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后,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1400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元以后,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后,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明朝政府專門在天津設置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當時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500萬石,繁榮景象另人嘆為觀止。
漕糧的轉輸帶動了天津的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三河交匯的三岔河口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區,貨棧、錢莊、會館等行業應運而生,集市貿易也隨即興旺,十集一市的輪轉也使當時的天津人有天天趕大集的感慨,商業的繁榮昌盛使天津也成為世人矚目的城市。這時的天津已遠遠超出單純軍事要地-“衛”的地位。
清初史學家談遷經過天津時發出了“城鎮百貨交集”的感嘆。清朝順治12年(1655),荷蘭使節哥頁在天津被“人煙稠密,交易頻榮”的景象所震驚,他命隨從人員將海河兩岸的景象繪圖帶走,并把天津和廣州、鎮江并稱為中國的三大港口。
明清時期的天津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而開放的城市。
6.天津名字的由來
天津-名字的由來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
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
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
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而天津這一名稱的由來
則始于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
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于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
世后,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
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
于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后,對他爭奪天下
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后,朱棣選中
“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
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
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于
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
史由此而開始。
7.天津這個名字的由來
第一種說法——星座說 “天津”本為星宿名,在《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宋史·天文志》等史書中都有關于“天津”或“天津”之別名的記載。
作為天上的星宿,“天津”還有一些別名,如“天橫”“箕宿”“天津九星”等。清朝乾隆年間《天津縣志》收記以上諸條,并以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戰國時期著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屈原在《離騷》這首長詩中,就寫有“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的詩句。這是浪漫詩人馳騁神奇的想像,為了探求真理而在九天之上遨游,意為:我早晨從東方的銀河出發,傍晚到達了西方的盡頭。
楚辭注曰:“天津,東極箕斗之間漢津也。”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天津是天界東邊箕星和斗星之間的銀河”。
所謂銀河,就是晴夜所見環繞天空呈灰白色的光帶,由大量恒星構成。銀河的別名很多,如云漢、天河、天漢、天杭、銀漢等等。
“天津”也是“銀河”的別名之一。 數年前,天津建成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渾的都市廣場,市地名辦公室組織學者開會討論,為之提出若干命名建議。
其中筆者提議的“銀河廣場”,被市政府采納。究其原因有四:一、“銀河”之名與天津之名在歷史語義上相關相諧;二、群星閃爍之浩瀚銀河與廣場中月亮造型相切合,象征天津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前景光明;三、“銀河廣場”平仄相調,讀音順暢,語言平易;四、“銀河”與天津近年新命名的“津河”、“金街”等地名形成相互呼應和諧的系列格局。
第二種說法——緣河說 《金史·河渠志》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這是說金朝設有“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的官署,負責天津河的漕運護衛,以及兩岸河道水閘的管理工作。
《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注意,這里的“天津河北”并非“天津”“河北”兩地名的并列,而應斷句為“天津河︱北”,就是天津河北岸的意思。
由此可見,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天津河”之名。 另外,天津又是一座著名的橋名。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天津橋】在河南洛陽縣西南二十里。隋煬帝遷都,以洛水貫都,有天漢之象,因建此橋。
用大船維舟,以鐵索勾連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名曰天津。唐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
宋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砌以巨石,基址甚固。橫亙洛水,為都城之勝。
今曰上浮橋。”《舊唐書·肅宗紀》至德二年:“廣平王入東京,陳兵天津橋南,士庶歡呼路側。”
即此橋。唐人許渾《十二月拜起居表回》詩云:“一章西奏拜仙朝,回馬天津北望勞。”
這里的“天津”即指天津橋。傳說宋代大學者邵雍,曾和客人一起在洛陽天津橋上散步,忽然聽到杜鵑叫聲凄然,有所觸動并感悟,預言天下將大亂。
這就是“天津橋上聞杜鵑”的著名故事。 第三種說法——關口說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天津關】在京兆宛平縣西二百余里。
又名天門口、大口。宋嘉定六年,蒙古鐵木真自大口攻金中都。
即此。”據《天津縣志》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
《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余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云天津口。” 所謂星座說、緣河說包括橋名說、關口說,以上三種說法,都源于歷史典籍,皆有名可考,有證可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天津”這個雙音節專用名詞,在歷史上曾為天上“銀河”之別名,在隋唐時曾為洛陽附近的一座橋名,在金朝時曾為一條河流的別名,在宋代時曾為一座關口名;但應實事求是地指出,這幾種說法與“天津”這座城市真正得名的原因,并無直接的因果關聯。
第四種說法——“天朝津梁”說 另有人認為,“天津”之名,寄寓“天朝津梁”之意。因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外邦朝拜的使者,各地任職的重臣,凡進京覲見皇帝者,大多經過河流匯集的天津,再沿著北運河取道通州以抵達北京,所以天津成為通向北京的門戶津梁。
關于“天津”得名,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最有說服力的,就是: 第五種說法——賜名說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筑城。
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 “天津”這個地名,是從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設衛之后開始出現的。
明朝文人李東陽撰寫的《天津衛城碑記》記載:“我朝文皇帝﹙指明成祖朱棣﹚,兵下滄州,始立茲衛,……立為今名,則象車駕所渡處也。” 程敏政在重修《天津涌泉寺碑記》中說:“我文帝入靖內難,自小直沽渡河易南,命其地曰天津。”
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圣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筑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結論:以上歷史記載基本一致。
8.天津名字的由來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
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
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
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而天津這一名稱的由來
則始于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
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于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
世后,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
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
于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后,對他爭奪天下
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后,朱棣選中
“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
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
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于
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
史由此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