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文明就餐的小故事
那是我擔任外國語七年級班主任的一天,和往常一樣,我走進了餐廳,餐廳里同學們都在忙著吃飯,突然,從我班就餐區域傳來了一陣嬉笑聲,我循聲望去,幾個男同學正在用饅頭塊互相對打著,他們面前吃飯的桌子上,都是飯菜,地上一片狼跡……
望著滿桌、滿地的飯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意識到浪費飯菜現象已經相當嚴重了,必須想辦法加以制止。為了防止類似現象發生,班會課上,我對學生進行了勞動價值觀教育和文明就餐教育。班會課后又指導學生將自己平日用紙、用筆情況及家庭用水、用電情況進行調查設計統計表記錄下來,讓學生好好的算了一筆消費帳,通過開展的調查統計活動,讓學生明白,浪費飯菜無疑是在“犯罪”,一種良心上的罪。同時,我還建議孩子休息日到田地里幫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勞動者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我知道單憑簡單的說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于是我又對本班學生提出如下規定:1.一日三餐根據個人的食量與胃口進行選購,吃不了的可以幾人合吃,但必須得吃完(辣椒、肥肉除外);湯每人都得喝一些,決不可浪費。2.每次吃完飯菜后,按值日表有序端餐盤,整理餐桌。每天每桌兩名同學值日,一名同學收拾本餐桌6人的餐盤送至值日班長處檢查記錄,并倒至學校規定處;另一名同學抹凈餐桌將餐桌上的遺留雜物抹到湯盤里,送至值日班長處檢查記錄,將抹布送還值日班長,并倒湯盤至學校規定處。值日班長每天做好評比,評比哪個小組安靜、哪個小組餐桌與地面最干凈、哪個小組剩的飯菜最少,并堅持做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評比,用評比促使學生努力做得更好。我堅持每天與學生共同進餐,做好學生的示范,讓學生學習如何愛惜飯菜。在與學生同時就餐過程中,我把“重犯”調到自己的餐桌,進行個別教育,同時對其他學生提出要求,強化節約意識。后來學生還自發的建立了“剩物桌”,把沒有開包的香腸和面包放在“剩物桌”上,讓他人分享,一個小小的“剩物桌”談笑間就把“浪費”變成了“分享”。
一個月下來,有90%的同學能自覺地把飯、菜吃完,大部分學生能穩定地“適量飲食”、“均衡飲食”,我的文明就餐的管理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2.求關于用餐禮儀的經典小故事
一、目光與人品 有位企業經理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銷售公司經理共進午餐。
每當一位漂亮的女服務員走到我們桌子旁邊,他總是目送她走出餐廳。我對此感到很氣憤, 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心里暗想,在他看來,女服務員的兩條腿比我要對他講的話更重要。他并沒有聽我講話,他簡直不把我放在眼里。”
評析: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尊重是禮儀的原則。這位銷售經理的目光,不僅表現了對他的合作伙伴的不尊重,而且表現了發自其心靈深處的卑下庸俗:他把漂亮異性看的比工作、事業更重,他根本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
每個公務人員都應有純凈高尚的心靈,唯此,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好感和尊重,才能為良好的合作奠定基礎。 二、老太太與“配偶” 有位人口普查員填寫人口登記表時問一位沒有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嗎?”老太太愣了半天回答不上來。
旁邊有人解釋說:“他是問您有老伴嗎?”老太太這才恍然大悟。 評析: 要得到最佳的溝通傳播效果,必須顧及對方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對方的文化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使用恰當的稱呼、詞句。
如果連對方都聽不懂,就更談不上對方的理解了。 三、僅僅因為一口痰嗎? 這是一場艱難的談判。
一天下來,美國約瑟先生對于對手——中國某醫療機械的范廠長,既惱火又欽佩。這個范廠長對即將引進的“大輸液管”生產線行情非常熟悉。
不僅對設備的技術指數要求高,而且價格壓的很低。在中國,約瑟似乎沒有遇到過這樣難纏而有實力的談判對手。
他斷定,今后和務實的范廠長合作,事業是能順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廠長那個偏低的報價。
“ok!”雙方約定第二天正式簽定協議。天色尚早,范廠長邀請約瑟到車間看一看。
車間井然有序,約瑟邊看邊贊許的點頭。走著走著,突然,范廠長覺得嗓子里有條小蟲在爬,不由得咳了一聲,便的向車間一角奔去。
約瑟詫異地盯著范廠長,只見他在墻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漬。約瑟快步走出車間,不顧范廠長的竭力挽留,堅決要回賓館。
第二天一早,翻譯敲開范廠長的門,遞給他一封約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欽佩您的才智與精明,但車間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難眠。恕我直言,一個廠長的衛生習慣,可以反映一個工廠的管理素質。
況且,我們今后生產的是用來治病的輸液管。貴國有句諺語:人命關天!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否則,上帝會懲罰我的……” 范廠長覺得頭“轟”的一聲,像要炸了。
評析: 人常說,大智不拘小節。但別人可以這樣看你,你自己卻不能這樣原諒自己,尤其是在社交活動中。
因為有些小節,恰恰暴露出你禮儀修養上的差距。而又恰是對方所重視的,這就形成了影響合作的大障礙。
醫療機械的生產,對環境和員工的衛生習慣要求很高,約瑟的“苛求”并不過分,完全是對企業和產品負責,對公眾負責的表現。這也表現了他的科學管理及文明修養的水準。
對比之下,范廠長的水平就差了,盡管范廠長有談判的才能,但文明水準相差太大,又怎能實現和諧的長遠合作呢?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言談舉止中的禮儀是非常重要的。 四、老田雞“退二線” 某局新任局長宴請退居二線的老局長。
席間端上一盤油炸田雞,老局長用筷子點點說:“喂 ,老弟,青蛙是益蟲,不能吃。”新局長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不要緊,都是些老田雞,已退居二線,不當事了。”
老局長聞聽此言頓時臉色大變,連問:“你說什么?你剛才說什么?”。新局長本想開個玩笑,不料說漏了嘴,觸犯了老局長的自尊,頓覺尷尬萬分。
席上的友好氣氛盡被破壞,幸虧秘書反應快,連忙接著說:“老局長,他說你已退居二線,吃田雞不當什么事。”氣氛才有點緩和。
評析: 表面看起來,是這位新局長沒有注意老局長的心態想顯示點幽默,結果因比喻用詞不當而弄巧成拙,其實是新局長內心深處隱藏的某些想法,因過于得意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所以,無論從語言運用上,還是從個人思想、品質、性格上看,這位新局長都欠修養。
從談話中的禮儀要求來說,應注意對方的心理忌諱,對心境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清代《治家格言》中就說:“莫對失意人談得意事。” 五、這里沒師傅,只有大夫 某高校一位大學生,用手捂著自己的左下腹跑到醫務室,對坐診的大夫說:“師傅,我肚子疼。”
坐診的醫生說:“這里只有大夫,沒有師傅。找師傅請到學生食堂。”
學生的臉紅到了耳根。 評析: 對于文化人稱呼一定要明確,這樣才能減少尷尬,這樣既體現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表示了對他人的尊重。
當然,作為大夫也應該注意服務態度,講究禮儀修養。對顧客不當的語言應予以寬容,批評對方要采用委婉的語氣。
六、電話里的女高音 某雜技團計劃于下月赴美國演出,該團團長劉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請示,于是他撥通了文化局局長辦公室的電話。 可是電話響了足足有半分多鐘時間,不見有人接聽。
劉明正納悶著,突然電話那端傳來一個不耐煩的女高音:“什么事啊?”劉明一愣,以為自己撥錯了電話:“請問是文化局嗎?”“廢話,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兒打的電話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團的,。
3.文明用餐的短文
食堂是我們在校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營造清潔舒適的就餐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可是現在走進食堂,你也許為了桌上的食物殘渣食欲全無,也許為餐桌雜亂的餐盤而苦不堪言,甚至還在為打飯擁擠而煩惱……為增強同學們的文明意識,全面提升大家的品位素養,為我們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積極響應我們的倡議吧!1、愛惜糧食,按需購餐,杜絕浪費。節約糧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表現,也是您高尚人格的體現。
2、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排隊就餐,講文明、講禮貌、守公德,言語文明、舉止得體,讓整齊有序的隊伍成為學校餐廳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3、自覺回收餐具。
飯后把餐具和雜物送到餐具回收處,既減輕了食堂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其他同學就座用餐。 “播種的是習慣,收獲的是品格”,文明用餐是個人素質的體現,讓我們以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樹立當代大學生良好形象為目標,為共同營造一個文明有序的就餐環境而努力!請同學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校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做出貢獻。
4.文明禮貌的小故事很要簡短
孔融讓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兒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個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兒,因為他性情活潑、隨和,大家都喜歡他。雖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媽媽對他們每個人的要求都很嚴格:要勤奮讀書;對人要懂禮貌;說話要和氣;無論什么事,兄弟們都要互相謙讓,不要光想著自己;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孔融年紀雖小,爸爸和媽媽的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喜歡做事,總搶著掃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討人喜歡。
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并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后,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后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么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夸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5.文明禮儀小故事要短
我非常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處處講文明,講禮貌。記得有一次吃完晚飯后,我和爸爸高高興興下樓去散步,當時爸爸一邊走一邊吸煙,突然間爸爸將煙頭扔到小區路邊略有些發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趕快走過去,彎腰將煙頭拾起放到路邊的垃圾桶里。我責問爸爸:“我們經常看電視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還這么做?您這樣做是不文明的行為。”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我想做個小學生就要做個講文明講禮儀的好學生。 見到老師總能主動問好。以前我見到老師總低著頭就走了,可自從有一次,媽媽讓我把一瓶料酒給樓上的阿姨送過去,從那以后我見到認識的人就問好。那天,媽媽讓我把料酒給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聲沒人答應,我就走了,媽媽說剛才還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膽子敲了一下門,聽到有人說請進,我就進去了,對阿姨說:“阿姨這是您的料酒。”說完就走了,回到家媽媽說:“對了,就要這樣做,從小講禮貌,長大了走進社會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會上,一位女同學在講《小紅帽》時,因一時緊張,講了一半講不下去了,只見得她急得臉發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來。這時課堂上異常的安靜,沒有一個人起哄,嘲笑,也就在這時只見主持人走近她、輕輕地說道,“別慌,再想想”,并隨手塞給她一張手紙讓她擦汗,臺下的同學不約而同的鼓起拿來,鼓勵她。在這文明、友好的氣氛中她漸漸鎮靜下來,終于堅持講完了故事。這僅僅是我班“文明”之風吹拂下綻開的一朵小花。贊同1729| 評論(3)
6.文明禮儀短篇小故事,越短越好
1.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2.嬌嬌和媽媽去參加老同學聚會。用餐時,大人們舉杯換盞盡情地聊著,嬌嬌伸著筷子,看哪盤菜好吃就一個勁兒地挑著吃,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有人開了個玩笑說:“這小丫頭真精啊!”媽媽聽了簡直無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飯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緊著嬌嬌吃。像三鮮蝦仁這道菜,嬌嬌就專挑蝦仁吃,姥姥還幫著她挑,直到把盤子里的蝦仁挑得一個不剩,留下一堆黃瓜片,她才住手。現在雖說到了外邊,可習慣已經成自然了,這丟臉的吃相一時那里改得過來。
3.某小區7號樓劉家與李家住上下樓,是一對冤家對頭,經常為一點兒小事吵得鄰里不安。劉家的冬冬天生淘氣,一兩歲就調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騰,穿著小皮鞋跑來跑去,玩具往地上亂摔。李家的兩口年紀大了,心臟又不好怕吵鬧,聽不得樓板叮咚叮咚地響,自然要去提意見。可劉家的孩子淘氣慣了,不但沒改,反而越大越鬧騰,在房間里拍球,跳繩。吵得樓下整天不得安生。李家人上門去說,劉家大人護著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臉,之后又蹦又跳鬧得更歡。
4.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5、4. 面試
給大家講個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這一些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關:總經理面試。 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準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面試出問題了。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老板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閑不著,圍著老板的大寫字臺看,只見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鐘后,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板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哎呀,這些年輕人一聽啊,捶胸頓足。他們為什么這么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么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想想看,我們哪個家庭、哪個學校,經常進行這樣的教育?翻東西,是兒童時期的一種習慣,是一種好奇。小孩去串門,看到人家的抽屜,挨著個兒地翻。爸爸媽媽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媽媽的包。但是,對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特點,不是一個缺點,他就是好奇,他的社會化程度很低,他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
7.簡短的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一;
學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師都在一起吃。但為了學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兩位教師送學生過馬路,這就使得這兩位教師要晚一些吃飯。一天中午,許多教師都和往常一樣開始吃午餐了,只有陳校長一人坐在桌邊沒有動筷。我們還以為他哪兒不舒服,沒想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講“義門陳”的人都十分注重“義”和“禮”,使得當時皇帝都為之震驚。其中有一個細節說:這兒的狗都知道“義”、“禮”,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當大家聽完這個故事之后,才記起還有兩個老師為了送學生過馬路還沒來吃飯……從此以后,他們每次吃飯都會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筷。
文明禮儀小故事二;
、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并肩有說有笑地走著,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說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說了聲“老師好”。老師當然也很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等老師過去了之后。有的人說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說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說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們身后,聽了這句話非常感動,感動那個同學的真誠,一個人懂禮貌,真的是很難得的品質。
文明禮儀小故事三、
可以說只是一個動作,那天一位老師看見了一張棒冰包裝紙,彎下腰揀起來扔到了垃圾桶。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則、師為表率的行為教導我們,他是老師。如果有同學看見了這位老師的做法,又怎會不佩服這位老師呢?說不定下次他也會這么做,他也會明白亂扔廢棄物是不文明的行為。
通過這幾件小事,我更加認識到了“禮儀”的含義是從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現出來的,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是一個人做人的標準。我們應該讓社會變成一個到處都是文明的,一個“沒有污染的世外桃源”。還是那句真理:從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從我做起”才會到處充滿禮儀的“味道”,才會使你我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文明就餐的小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