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 徐志摩的《偶然》賞析 要求簡短
徐志摩處在一個貧困的國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滿懷著“美”的希望,在時代的夾縫中苦苦追尋著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灘上的鮮花,一朵朵在瞬間枯萎。
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陰影”逼迫下,最后變得暗啞、干澀。即使早期一些詩,如“我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等,雖然那么輕柔,那么飄逸,但仔細體味,也無不讓人感傷。
寫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樣,詩的深層信息中蕩漾著淡淡的哀傷。詩人無意投身時代火熱的斗爭,也無意于表現所謂的“時代本質”,但時代的苦難,也同樣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個真純詩人的心靈深處。
偶然》的深層信息傳達了一種人生的失落感——是飄逸的也是輕淡的。——它是詩人充溢著靈氣的靈魂在瞬間彈出的心音,單純的音符中回蕩著悠長,典雅的美感中起伏著騷動,飄逸的情調中蘊藏著深邃。
2.急需 徐志摩的《偶然》賞析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注: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 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 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 《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 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
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 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 義。
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 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 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
(《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 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
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
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 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 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 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 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 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
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 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 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 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 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 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 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 “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 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
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 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
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 —“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 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
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 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 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 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
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 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會”。
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 憶而長伴人生。
3.對徐志摩的《偶然》的理解,500字
徐志摩的詩《偶然》賞析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注: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 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 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 《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 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
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 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 義。
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 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 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
(《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 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
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
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 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 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 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 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 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
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 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 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 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 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 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 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 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 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 “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 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
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 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
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 —“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 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
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 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 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 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
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 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會”。
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 憶而長伴人生。 (陳旭光)。
4.急需徐志摩的《偶然》賞析不用很多,作為簡單的演講即可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注: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 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
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
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
”(《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
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
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 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
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 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 “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
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
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
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
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
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5.徐志摩的偶然的詩歌鑒賞
偶然
作者: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驚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這首《偶然》,很可能僅僅是一首情詩,是寫給一位偶然相愛一場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過,這首詩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們完全可以把此詩看作是人生的感嘆曲。人生的路途上,有著多少偶然的交會,又有多少美好的東西,僅僅是偶然的交會,永不重復。無論是纏綿的親情,還是動人的友誼,無論是偉大的母愛,還是純真的童心,無論是大街上會心的一笑,還是旅途中傾心的三言兩語,都往往是曇花一現,了無蹤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愛,又有多少能夠重新降臨。時間的魔鬼帶走了一切。對于天空中的云影偶爾閃現在波心,實在是“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更何況在人生茫茫無邊的大海上,心與心之間有時即使跋涉無窮的時日,也無法到達彼岸。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方向,我們偶然地相遇,又將匆匆地分別,永無再見的希望。那些相遇時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時互相傾注的情意,“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詩人領悟到了人生中許多“美”與“愛”的消逝,書寫了一種人生的失落感。這就是這首詩深含的人生奧秘與意蘊。
希望能幫到你!
6.賞析徐志摩的《偶然》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方向,你不必訝更無須歡喜,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徐志摩這首《偶然》,很可能僅僅是一首情詩,是寫給一位偶然相愛一場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
不過,這首詩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們完全可以把此詩看作是人生的感嘆曲。
人生的路途上,有著多少偶然的交會,又有多少美好的東西,僅僅是偶然的交會,永不重復。無論是纏綿的親情,還是動人的友誼,無論是偉大的母愛,還是純真的童心,無論是大街上會心的一笑,還是旅途中傾心的三言兩語,都往往是曇花一現,了無蹤影。
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愛,又有多少能夠重新降臨。時間的魔鬼帶走了一切。
對于天空中的云影偶爾閃現在波心,實在是“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更何況在人生茫茫無邊的大海上,心與心之間有時即使跋涉無窮的時日,也無法到達彼岸。
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方向,我們偶然地相遇,又將匆匆地分別,永無再見的希望。那些相遇時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時互相傾注的情意,“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詩人領悟到了人生中許多“美”與“愛”的消逝,書寫了一種人生的失落感。這就是這首詩深含的人生奧秘與意蘊。
詩人的感情是節制的,情態是瀟灑的。把最難以割舍、最可珍貴的東西消逝后,而發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經意的語調予以表現,使這首詩不僅在外觀上,達到了和諧的美,更在內在的詩情上,特別地具有一種典雅的美。
詩的上下兩段中的中間兩句,“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與“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蘊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態,非常細膩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絲荻娜.羅塞提(1830—1894年,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女詩人)在《記住我》中所寫的“我情愿你忘記而面帶笑容,也不愿你記住而愁容戚戚”之韻味;另一方面,也可體會到一種在命運面前無可奈何的、故作達觀的苦澀情調。
這兩方面,構成了一個立體的、模糊的審美體,不斷的思索、體會,不同側面的觀賞、玩味,都會有新鮮的感悟。顯示了相當典雅的情趣。
7.《偶然》賞析
《偶然》賞析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
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
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
(《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
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
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
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
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
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
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
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
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8.急需 徐志摩的《偶然》賞析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賞析 注: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 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 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 《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 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
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 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 義。
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卞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卞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 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 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
(《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 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
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 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
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 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 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 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 “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 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 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
一首詩歌, 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 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 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 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 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 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 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 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 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 “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 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
尤其是“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 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 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
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 —“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 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
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 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 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 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
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 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會”。
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 憶而長伴人生。
9.《偶然》賞析
《偶然》賞析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徐志摩偶然的簡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