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先憂后樂精神的人物和事例
當然首推范仲淹啦。
他在《岳陽樓記》中就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操勞著,鎮守西北的時候威震西夏諸國,年老的時候他把家里的錢拿出來買了一千畝義田。
用于救濟受災百姓。而全家卻窮得沒住房,只得寄住在官房里。
有一次他的兒子范純仁收了五百鍾的麥子,在路上遇到大宋著名窮鬼石曼清。石曼清張口就訴窮。
范純仁就把麥子連船給了他。回到家后向老范說起這事。
范仲淹忙問,有沒有給他麥子。兒子說給了。
父子倆都覺得很踏實。 他雖然苦了自己。
卻惠及百姓。境界多么的高啊!只要國家百姓過的不安穩。
他會急得焦頭爛額。百姓國家安穩了,他便感到欣慰。
這不正是先憂后樂嗎?。
2.具有先憂后樂精神的人物和事例
當然首推范仲淹啦。
他在《岳陽樓記》中就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操勞著,鎮守西北的時候威震西夏諸國,年老的時候他把家里的錢拿出來買了一千畝義田。
用于救濟受災百姓。而全家卻窮得沒住房,只得寄住在官房里。
有一次他的兒子范純仁收了五百鍾的麥子,在路上遇到大宋著名窮鬼石曼清。石曼清張口就訴窮。
范純仁就把麥子連船給了他。回到家后向老范說起這事。
范仲淹忙問,有沒有給他麥子。兒子說給了。
父子倆都覺得很踏實。 他雖然苦了自己。
卻惠及百姓。境界多么的高啊!只要國家百姓過的不安穩。
他會急得焦頭爛額。百姓國家安穩了,他便感到欣慰。
這不正是先憂后樂嗎?。
3.舉出歷史上“先憂后樂”的示例
據史載,宋仁宗三年,范仲淹針對當時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腐敗的官僚政治,給朝廷寫了《奏上時務書》,痛陳不能“因循其弊”,主張必須改革。接著他又寫出了長達萬言的《上執政書》,提出了“固幫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等六項改革時弊的主張。公元1028年,受晏珠推薦,范仲淹入京作了秘閣校理,當時,秘閣校理的官俸很低,甚至不足以養家。盡管如此,他仍經常周濟那些在京的寒士,以至于他自己的幾個兒子只有一身出門入戶的衣服。而他議論天下事,則奮不顧身。公元1029年,章獻太后要在冬至日接受朝賀,讓皇帝率百官為她祝壽。范仲淹上疏極諫,認為“奉親于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到,南而朝之,不可為后世法”。并要求太后不要再垂簾聽政,因此得罪了太后,被貶為河中府通判。公元1033年,章獻太后死,范仲淹被召為右司諫。此后又多次由于直言忠諫而被貶,但他始終不改“憂民之心”。他還針對宰相呂夷簡執政時結黨營私,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呈獻給宋仁宗,指著圖中群臣遷轉次序說:“如此為序遷,如此不為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又寫了《帝王好尚論》、《選任賢能論》等著名四論獻給宋仁宗,均是譏刺時政,切中要害。
范仲淹一生始終以“先憂后樂”為行動準則,自律甚嚴。他從小家境貧困,以后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除了來賓客,平時一餐不吃兩個以上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也僅暖飽而已。但他樂善好施,在家鄉創置義莊,去救濟他人。在杭州任官時,家中子弟們知道他有辭官退休的意思,乘機勸他在洛陽蓋私宅,修園圃,以做養老之地。范仲淹說:“一個人如果有道義之樂,就不在乎外表,何況居室?我已年過六十,所剩時間不多,不擔心退下來沒處住。況且士大夫們在洛陽修建的園林很多,誰會阻攔我去游覽呢?”
范仲淹死后,宋仁宗親筆為他的墓碑題詞為:“褒賢之碑”。范仲淹為政清明,所到之處,多有惠民的德政,當時慶州的百姓以及歸附宋朝的羌人,都畫了他的肖像,為他立生祠以作幻念。他去世后,羌人首領帶數百人聚眾舉哀,象失去父親一樣的痛哭,齋戒了三天才散去。
范仲淹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有如此高尚之情操是難能可貴的。古人說得好: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學習徐虎等先進典型人物。筆者以為,與此同時不妨“學一學”范仲淹,當然,我們不能把當今先進典型與封建士大夫混為一談,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的克已愛民思想是一致的。
4.19條簡短名人事例
1英國詩人雪萊的墓志銘是莎士比亞《暴風雪》中的詩句:“他并沒有消失什么,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2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托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志銘是他去世前夕寫的一首詩的最后十七個字:“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3大文豪蕭伯納的墓志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恕我不起來了!” 4古希臘大數學家刁藩都的墓志銘:“過路人,這里埋葬著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數字可以告訴你,他的一生有多長。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頰上長了細細的胡須。
如此,又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結了婚。婚后五年,他獲得了第一個孩子,感到很幸福。
可是命運給這個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輝燦爛的生命,只有他父親的一半。自從兒子死后,他在深切地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結束了塵世的生涯。”
5杰弗遜是和華盛頓、林肯齊名的美國三大偉人之一,美國的第三任總統。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寫的:“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亞大學之 父。”
6盧梭:“睡在這里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7貝多芬:“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8馮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
舊志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9普希金:“這兒安葬著普希金和他年輕的繆斯,愛情和懶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沒有做過什么善事,可在心靈上,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10牛頓臨終前曾說:“我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孩”。然而,大異其趣的是,鐫刻在這位英國大科學家的墓碑上的,卻是:“死去的人們應該慶賀自己,因為人類產生了這樣偉大的裝飾品。”
11林肯做為美國總統,他對政敵的態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他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
“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林肯十分溫和地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可惜的是,這世界上大多的人只知道從肉體上消滅敵人。 12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波斯之前,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
其中一個叫皮爾底加斯的大臣非常驚奇。問道:“陛下,那你帶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帶這一種財寶。”
亞歷山大回答說。聽到這個回答,皮爾底加斯說:“那么請讓我們也來分享它吧。”
于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希望是創造人生的路標,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它。
13宋朝的蘇東坡,年輕時就已是學識淵博,一天,蘇東坡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蘇東坡的父親蘇洵看了,擔心兒子過於自大,不知求進,又怕撕下對聯會傷了兒子的自尊心,於是,提筆在對聯上各加了兩個字: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14李白小時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里磨鐵杵。
李白問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 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李白頓時領梧。
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15法拉第用數十年制造發電機16居里夫人她每次把 20多公斤的廢礦渣放入冶煉鍋里加熱熔化,連續幾個小時不間斷地用一根粗大的鐵棍攪動沸騰的渣液,而后從中提取僅含百萬分之一的微量物質。
從1898年到1902年,經過無數次的提取,處理了幾十噸礦石殘渣,終于得到了0.1克的鐳鹽,并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17司馬遷18年寫史記。
《史記》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合起來恰好是130篇。18雷峰做好事,一直做到死 19貝多芬。
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并開始創作音樂作品。而后,貝多芬又面臨著耳聾的威脅。
可以想象得出,一個音樂家如果失去了聽力,他將如何去創作,如何去鑄造人類靈魂的偉大工程。但是,貝多芬仍然堅持創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幾乎全是在耳聾期間完成的。
盡管如此,命運卻不肯放過貝多芬,當他的創作激情達到高潮時,病魔在一點點的吞噬著他的生命,使他的身體逐漸惡化,直至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堅持讓他的音樂作品永遠流傳了下來 20宰相肚里,可以撐船: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當宰相時,有一位很狂的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文靖公的缺點。
李文靖公謙虛地道謝:“等我回家后,再詳細閱覽!” 書生大怒,立即責罵李立靖公說:“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咎辭職,讓位給別人,妨害賢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慚愧嗎?” 李文靖公馬上一再恭敬地說:“我屢次求請辭退,無奈皇上沒有允許,所以我不敢走!” 李文靖公跟這位書生談話,始終沒有發脾氣或忤逆的意思。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先憂后樂的名人簡短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