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蘭亭集序的人生感悟200字
讀《蘭亭集序》有感
讀到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語文教材上,起初只是覺得里邊的文字很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他的并沒有太多。這可能也是許多人讀書時的第一種感覺。或者說至少我是這樣的,先得覺得文章讀起來好聽,然后才會去喜歡上這篇文章,漸漸地再去更深層次的發掘文章里的精神和氣息。
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可以說第一段的景物描寫已足以把人帶入一個美好的境界了。有山、有水、有林、有竹,自然的景物給人一種超世脫俗的感覺,仿佛置身于仙境;天朗、氣清、暖陽、細風舒爽的天氣更是令人神往,文人墨客齊聚一堂,品茗賦詩,做著文人最喜好、最向往的雅事。無拘無束,暢快淋漓。
二段可以說是一個急轉彎,也是作者由此而發出自己對人生、對生死的感慨。人生是短暫的,短暫到俯仰之間,可以說白駒過隙。然而每個人處世方式卻是不盡相同,有人想把有寫東西和事物對朋友說出來,有人卻把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寄托到某些真實或虛幻的物體上來表達。在人生旅途中的取舍,在生活中的嗜好也是不同的。但人們得到東西是的歡喜,和面對命運終結時所發的感慨是相同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這是整篇文章我最感覺有意思的話,一句話,不僅道出了人生的短促,也道出了人生向往、追求、喜好、欲望最后的結局。其實擁有再多,最后還要化為塵土,與人一起與草木同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對生死的感慨,作者也起了同樣的感慨。因此也寫下了這篇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對于生死的看法,我很贊同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說法“死時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蘭亭集序中的看法我覺得有些悲觀,至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必須有所追求的,因為只有這樣,人的生活才會有更多的意義。作者寫生活i時代是亂世,并且是在思想和文化都比較閉塞的古代,文人的命運恐怕除了弄幾下筆桿子就沒別的了。但現在不同了,社會的發展進程是快速的,競爭是日趨激烈的。盡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但還是必須去“欣”一些東西的,否則必會被時代飛速旋轉的車輪所拋棄。這種拋棄我想會比“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時所發的感慨要沉重,要痛苦的多得多!文人在現代除了“文”之外還可以“武”很多的事。
把文人擴展到每一個人也是一樣,在現實社會里,有所追求,有一定的目標,然后去奮斗,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真理!
2.蘭亭序集讀后感200字左右
王羲之《蘭亭序》賞析 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是王羲之書法代表之作,是著名的行書法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此墨跡傳為馮承素摹本。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歷代稱其“書圣”。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后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工書法,早年從衛夫人學,后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博采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書風,自成一派書體。王羲之書法備精諸體,尤擅正行,為歷代學書者崇尚,影響極大。書跡刻本甚多,真跡無存。 參加雅集的多為當世名士,大家一道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事后 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序》就是為這個詩集
寫的序文。
蘭亭雅集,人物之盛,風物之美,吟詠之雅,堪稱東晉時代的風流盛會。王羲之 這篇記敘蘭亭雅集的文字,辭采清曠,文思幽邃,表現出東晉名士的風流曠達。
《蘭亭序》書法本身的藝術魅力:點畫注重提按頓挫,精到而多變,同一點畫,寫 法多樣,無法而有法,能寓剛健于優美。結構強調欹正開合,生動而多姿,同一字 形,絕不重復,能盡字之真態,寓欹側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總覽全篇,行筆不激不厲,揮灑自如,收放有度,點畫從容而神氣內斂。自始至 終流露著一種從容不迫,瀟灑俊逸的氣度,給人以高雅,清新,華美,蘊藉的藝術感 受。從形質到神韻均成為后人學習行書的典范。《蘭亭序》書文并美,表現了晉人特 有的超然玄遠的深情與風采,這種深情與風采為晉人所獨有,為后人稱慕與景仰。
3.蘭亭集序擴寫200字只要200字,不要太多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
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里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
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人們彼此相處,一生很快就度過。
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間很自得,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
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我)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死這件大事吧。
4.【讀《蘭亭集序》說說古人如何做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是古人尤其是文人墨客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擺脫一切形式的、物質的束縛的行為.因為古代的大多文人大多歷經仕途,都是處于政治漩渦之中,受環境、政治因素影響頗深,經常有不得意的時候.當他們四處碰壁、不能自己的時候,常常將自己的理想、報復寄托在藝術作品上面,表達自己的遠大理想與雄偉抱負.屈原如此、陶淵明如此、李白也是如此……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要么大家聚在一起關起門來講講,要么愁吟詩作賦,通過其他形式表達內心的思想.其實不關是古人,今天的人不也是這樣嗎?。
5.讀《蘭亭集序》有感300字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說一個故事。一代書圣王羲之,在這里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書,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于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說,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并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6.找蘭亭集序的感受150字左右
《蘭亭集序》中有一句話“后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悲夫!”“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現已成為古人,當時他寫這些話時,他是今人,當我讀這句話時,他已作古.每個人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一個人的一生,對這個人來說,又是最最重要的.人生的好時節,不過區區幾十年,年少時少不更事,又需要求學,找工作,真正的好年華,不超過三十年,悲夫!待退休之后,即使把那種生活形容的天真爛漫,但畢竟是退出了歷史舞臺,每個人最終的歸宿只有一個,也許我悲觀了些,所以人生在世,為什么還要那么在乎如何活,怎樣活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重要的,都希望別人最重視自己,生物體中的各種激素,形成了人復雜的情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7.讀完,《蘭亭集序》后的人生感悟
《蘭亭集序》蘊涵人生感悟
《蘭亭集序》雅而不澀,淺而不俗。文中蘊含著深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簡單地說,《蘭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興盡悲來”是主線 。擺脫了各種俗務的糾纏,邀集自己的新朋舊友,來到一處山水勝地,或游賞或吟詠或暢飲,那真是一種難得的快樂。面對自然美景,人會感到一種由衷的愉悅與興奮,一種解放感、自足感會油然而生。對于那些善感的心靈更是如此。暮春時節,草長鶯飛的江南美景本來就足以誘人,更何況是會稽山陰,這里山靈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天,天氣又格外晴朗,天高地遠,清風習習朋友們臨流賦詩,一觴一詠快然自足。
作者以簡潔的筆觸,開闊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展 現出一幅宴樂圖。讀文至此,我們的心也隨之快樂地跳蕩。作者在享受了如此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后,因何由樂而痛,由喜而悲呢?為什么忽然感到一種難以抑制的悲哀,一種曲終人散的凄涼呢?
一句話,就是在享受如此難得之聚會、難得之快樂后,作者更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死亡。面對此種鐵一般堅硬、生冷的自然規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如果說,許多人因為生活中苦難太多,而覺得生命沉重到難以承當,便發出“人生實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悲嘆,那么,王羲之卻是因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難以長久延續才慨嘆“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彭祖也好,殤子也好,最終都要走完他或長或短的人生旅程,生 命只有一個終點,就是墳墓,想到這一點,真夠讓人心灰意冷了。但畢竟生命中還有美好的,比如朋友的傾心暢談,山水間了無掛礙的云游,置禮法儀范于不顧的一次狂放。——正因為有了這些美好事物,短暫的生命就顯得很珍貴,而這些美好事物的難遇易逝,短暫而充滿痛苦的生命就顯得彌足珍貴。“他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其密度。”(王瑤語)去盡情享受這有限的生命。
這種悲傷就更增強了對生命中幸福的愛與貪戀,加強了對長生久視的企慕。所以,王羲之堅定地感到“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死就是生命的毀滅,怎么能“一”呢?長壽畢竟不同于夭折,怎么能“齊”呢?他并不是從“唯物論”的角度否定“一死生齊彭殤”。 王氏家族世代篤信 “五斗米道”,得道飛升是其理想,與老莊的那種清靜無為自然格格不人。所以錢鐘書先生冷峻的批評他是“以真貪癡而譏假清靜”。文中的纏綿悱惻不過是貪戀而不得的悵惘而已。不過,作者對“生命永恒”的悲哀并不算是一種失敗,靠了文字,靠了文字的流傳,那追求之心或許能得到些微的補償。“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皆止于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王羲之讀到了已逝昔人的“嗟悼”,也正像他敏感地意識到的,我們這些千載后的“覽者” 同樣讀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時間并沒有使他化為塵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著那流動的一筆一畫,我們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尋常的文人雅集,似乎聽到了他們的歡聲笑語、他們的吟詠、他們的悲嘆。真的,好像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使王羲之來到了我們面前,于是,短暫的沒有消失,變成了長久;舊的沒有成為“陳跡”,而歷久彌新。也許在這種意義上,王羲之對于永恒的追求是成功了。 我們這些后之覽者不一定贊同他,更不一定要模仿他,但我們知道了,明白了,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以這樣的方式生存過,思考過,歌過,哭過……
8.求兩篇 蘭亭集序的 讀后感 100字左右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心情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現在,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可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
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蘭亭集序后感簡短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