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于絲綢之路的資料,要簡短的,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另有以此為背景的電視劇、音樂、游戲等等。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于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歷史衍變的詞匯之一,其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周朝和秦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蠶制絲的國家。公元前139年,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張騫帶領一支隊伍,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進行友好訪問。
在回國時,所到國的使者亦隨同回訪中國。各國商人也緊隨其后,開始不斷地奔波在他們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上。
公元73年,為確保因戰爭所阻的絲綢之路能暢通無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隨從人員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達了大秦(古羅馬)并轉道波斯灣,擴展了原有的絲綢之路。
至此,一條長10,000里,穿越廣闊田野、無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險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將中國的古都長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東岸國家聯系起來。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國地理學家里希霍芬(Richthofen)、德國人赫爾曼(*n)始,由此人們把“絲綢之路”的概念擴大為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有“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三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
實際歷史上,絲綢之路并沒有嚴格的界定,三條線路皆由眾多干線與支線所組成。北路是指北緯50度橫跨東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侖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
這條路主要是中亞牧民西去的線路,歷史上稱為北路。從北緯40度向西至北緯35度偏南的這一帶沙漠中,曾經有數條線路,但以北緯40度貫穿東西的最長一條線路作為絲綢之路的中路。
人們通常所指絲綢之路從狹義上講就是該線路,即史書記載的商隊(西域以駱駝為交通運輸工具的商隊)所經路線。史書上記載最多的是這條絲路。
該網對其做了較詳細、深入的介紹。南路基本上是指經印度、東南亞至紅海、波斯灣的南海路。
古代相當多的東南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幾個世紀以來,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文化與印度、羅馬及波斯文化聯系起來,將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及印刷術這些偉大的發明傳到了西方,也將佛教、景教及伊斯蘭教等及相關的藝術引入中國。
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和橋梁。 隨著開發大西北的步伐,絲綢之路在沉寂了數個世紀之后,又重新煥發了她往日的光彩。
如今,旅游者們又可以沿著這條歷史之路盡情瀏覽綺麗的西域風光;探訪引人遐思的古跡,還可以欣賞到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而這一切又會使人體會到太平洋時代來臨之際正在騰飛的中國。 漢武帝劉徹時期拍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冶煉的技術,被蒙古人擒獲,張騫費盡周折,在蒙古草原服奴役長達10年之久,后終于回到了中原,詳盡地記述了一條神奇的“絲綢之路”。
2.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要簡短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3.關于絲綢之路的資料短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
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此后,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中國絲綢。
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首都洛陽。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這條長約7000公里的漫漫長路是經過三百多年幾代人的努力而形成,歷代多有維護及延用。
4.誰知道關于絲綢之路簡短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
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5.絲綢之路的資料(簡短一些的
1.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2.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3.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
它已被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6.絲綢之路的資料,簡潔,謝謝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絲綢之路的信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