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武牧羊的故事簡短
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匈奴。
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蘇武,并百般利誘勸他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匈奴首領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邊上去放羊,還對他說:“什么時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去!”蘇武來到北海,每天一邊放羊,一邊遙望前方漢朝的方向。
他撫摸著出發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使節,思念家鄉親人和朝廷,就連晚上睡覺時也緊緊地把使節抱在胸前。日子一長,使節上的毛都脫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桿子。
蘇武在北海邊一直度過了19年,直到匈奴與漢朝和好的時候才被釋放出來回到漢朝。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
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2.蘇武牧羊簡短故事
蘇武牧羊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說甘肅民勤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1、被逼臣服 蘇武是代郡太守,華夏志士,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
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漢朝和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單于。 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2、慘遭流放 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
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
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
" 與他的同伴分開后,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
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
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饑,冷了,就與羊取暖。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花白了。3、回國經歷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長達十九年之久。
十幾年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要求和好了。
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常惠等人。匈奴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單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
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
您怎么可以騙人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于回到了長安,回長安后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贊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后,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擴展資料 蘇武牧羊出自《漢書·蘇武傳》,作者班固。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于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
后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班固一生著述頗豐。
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蘇武牧羊。
3.蘇武牧羊的簡單介紹,要簡單一點的
蘇武牧羊的簡單介紹:
1,蘇武,公元前一世紀中原漢朝人。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單于軟硬兼施沒有效果,放逐蘇武去北海放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棒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2,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蘇武,并百般利誘勸他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匈奴首領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邊上去放羊(還對他說:“什么時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去!”)就這樣,蘇武在北海邊一直度過了19年,直到匈奴與漢朝和好的時候才被釋放出來回到漢朝。
3,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后,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卻被扣留匈奴。漢武帝(劉徹)派蘇武等出使匈奴,匈奴王單于逼蘇武降,蘇武寧死不從,被放于北海牧羊。
4.蘇武牧羊簡短故事
蘇武牧羊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說甘肅民勤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1、被逼臣服蘇武是代郡太守,華夏志士,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
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漢朝和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單于。 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2、慘遭流放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
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
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后,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
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
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饑,冷了,就與羊取暖。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花白了。3、回國經歷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長達十九年之久。
十幾年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要求和好了。
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常惠等人。匈奴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單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
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
您怎么可以騙人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來的只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于回到了長安,回長安后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贊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后,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擴展資料蘇武牧羊出自《漢書·蘇武傳》,作者班固。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于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
后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班固一生著述頗豐。
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武牧羊。
5.蘇武牧羊的故事短點的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響犁湖單于死,其弟且鞮侯立為單于,為與漢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漢使路充國等人。
天漢元年(前100)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
事發后累及蘇武,蘇武不愿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
于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范。蘇武堅持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壺衍鞮單于新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
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前81),蘇武等9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后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后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范之一。
6.蔣蔭棠蘇武牧羊簡短翻譯
蔣蔭棠的蘇武牧羊翻譯:
蘇武留胡節不辱。”
總起。“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聽笳聲,入耳痛心酸。”描寫的是蘇武在北地的苦難經歷既是環境描寫,也刻畫了人物堅貞不屈的心理。 上一部分主要是通過類似旁白的口氣,即以其他人,比如我們后來者、觀眾的角度,來刻畫蘇武的羈留北地,窮且益堅。
翻譯: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邊,但他的氣節始終不受到侮辱。北海的氣候很惡劣,冰天雪地,蘇武在那里放了十九年的羊,渴了抓一把雪、餓了就吞食身上的(羊皮或牛皮)衣。(他的)心里始終不忘漢朝的社稷和自己的責任,代表著使臣身份的符節上的牦牛的尾毛(裝飾用的)都掉光了,(他)還是沒有回來。雖然吃了很多的苦難,他的心志有如鐵石一樣更加堅定不移。只是晚上聽到草原上獨有的笳聲,心里會因為想念家人而感到難過。”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這里主要是環境描寫,冬天來了,大雁南飛,南邊,即是漢朝的方向;蘇武看到這一幕,想起了“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終教匈奴心驚膽碎,拱服漢德威。 ” 下一部分,從蘇武本人的角度,寫他所見,所想,所感。
翻譯:
“轉眼間,冬天來了,一群群的大雁,都朝著大漢的方向去了。(我的)老母親頭發已經白了,也盼著我回去。妻子夜夜守著空床等我回家。半夜里入睡以后,是誰夢到了誰呢?但是不管怎樣變化,作為漢朝的使者,大節是絕對不能虧欠的。(我)必定要讓匈奴人心悅誠服,向漢朝的威德臣服。”
7.蘇武的故事簡短
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后累及蘇武,蘇武不愿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于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范。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匈奴壺衍鞮單于新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前81),蘇武等9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后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后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范之一。
蘇武是漢朝杜陵人(今陜西長安縣東南)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身份,持符節出使匈奴,不料單于竟以威力逼他投降,蘇武不肯屈服。又派漢降臣衛律以“榮華富貴”誘武投降,蘇武說:“屈節辱命,有何面目回大漢國土。”說罷,引出佩刀自刺,衛律急忙上前阻止不及,武氣絕很久,才醒過來。單于賞識他這種志節,更想收攬他,但終不答應,于是將武幽禁在地窖中,不給飲食,天冷下雪蘇武又饑又渴,吞咽雪塊和節上的旃毛,以充饑渴,經過數日不死,匈奴驚奇以為神,于是遷武到冰天雪地無人煙的北海上牧羊,要他等待雄羊產乳才讓他回國,不給食物,蘇武餓時,便挖掘野鼠所聚的野草和果實充饑,在此艱難困苦的境遇下,度過五、六年。
有一次單于弟弟到北海打獵,發現蘇武志節高尚,深為敬愛同情,送他衣服飲食。
又經三年,單于又命李陵到北海為武設酒席歌樂,和武暢飲并勸他說:“足下虛心要等待回歸漢土,畢竟不可得,只有在此無人之地,空自挨受苦難而已,你一片忠義,誰能看到?”蘇武說:“我父子對朝廷,無功無德,而蒙皇上成就,位列將爵通侯,此生常愿肝腦涂地報效,如今既得機會殺身報答,實在甘心樂意,為人臣事奉國君,猶如人子事父,子為父死,毫無所恨,愿勿再說了。”李陵與蘇武歡飲數日,又勸蘇武說:“但愿子卿聽陵所勸。”蘇武說:“ 我自分已死甚久,假若必定要我投降,就請結束今日的歡宴,讓我效死于當前。”李陵見武至誠堅決,喟然感嘆地說:“唉!義士,陵的罪過真是上通于天了。”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訣別而去。
后來李陵又到北海上,告訴蘇武說武帝已經駕崩,蘇武得知消息,面向南方,悲痛號哭以致嘔血,約有數月。
到了昭帝即位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假托說:“漢天子在林中射得一只雁,足上系有帛布書寫『蘇武被困在某澤中』請予放回。”單于驚奇承認,于是放歸蘇武。
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回國后,授暢駭扳較殖記幫席爆蘆官典屬國,賜錢二百萬,田地二頃,住宅一區,到了宣帝即位時,又賜爵關內侯,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施送兄弟老友,家中不留余財,享年八十余歲才安然去世
簡短的:
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后,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人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