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 自題小像的意思
靈臺無計逃神矢。靈臺,也叫靈府,指心。《莊子·庚桑楚》:“不可內于靈臺。”郭象注:“靈臺者,心也。”魯迅在幾年后寫的《摩羅詩力說》中有“熱力無量,涌吾靈臺”之句;文中還多次以靈府指心。神矢,羅馬神話愛神之箭。許壽裳在《〈魯迅舊體詩集〉跋》中談到《自題小像》時說:“首句之神矢,蓋借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即異域典故。”在羅馬神話中,有一個長著翅膀的少年,就是愛神丘比特。他的箭同時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這男女雙方就會結合。但他的射箭有點亂來,有時雙方并不合適,他也射去,弄得人家雖不合適也非相愛不可。魯迅在五四時期寫有一首白話詩《愛之神》,就寫到這位“愛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著前胸”的人問他:“我應該愛誰?”他回答說:“你要是愛誰,就沒命的去愛他;你要是誰也不愛,也可以沒命的去自己死掉。”這就是說,他頗有點“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亂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適、是否美滿,他是不管的了。這很有點像中國神話中的“月下老人”。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們在提到他的時候,與其說是在愛情美滿的當兒,倒不如說常常是在婚姻不滿的時刻,亦即是在無可奈何非相愛不可的情況下。魯迅寫《愛之神》,就是用來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本詩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嗎?1903年夏,魯迅歸國度暑假,母親要他答應早在他南京求學時就已提過的與朱家的婚事。魯迅不愿拂逆年輕守寡、生活艱苦的母親的心意,在無可奈何中答應了。估計是在魯迅假滿回日本后,母親就辦訂婚手續。在封建社會,訂婚幾乎和結婚同樣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所以1903年暑假是魯迅不幸婚姻的關鍵時刻,1906年不過是去“完婚”罷了。魯迅對這婚事內心是很不滿意的,因而才有“靈臺無計逃神矢”的詩句。
風雨如磐暗故園。故園,是指故國,故鄉。暗,晦暗。本句是說:祖國、故鄉,在風雨飄搖的濃重的黑暗之中。在自然環境中,狂風暴雨,昏天黑地,人們有時也會用“風雨如磐”來形容。磐,扁圓的大石,喻風雨迫人的一種重壓。魯迅1910年12月21日致許壽裳信中說:“故鄉已雨雪,近稍就溫,而風雨如磐,未肯霽也。”這種自然景象,歷來詩文中常用來比喻、聯想政治的壓抑、壓迫。如唐末貫休的《俠客》中有“黃昏風雨黑如磐”的詩句;清人龔自珍的《哭洞庭葉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墮”的說法。魯迅1908年寫的《破惡聲論》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詞語,來形容當時統治的黑暗和壓迫的深重。這“風雨”當然是指政治風雨。侵略者的掠奪和封建腐朽的統治,使人民深受重壓,使祖國淪于黑暗之中。詩句表達了詩人為此而產生的沉痛心情。黑暗統治即黑暗的物質統治和精神統治,導致人民的貧窮、落后和愚昧。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質統治和精神統治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籠罩人民生活的一個陰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閃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寄意寒星”,在本詩詩人大概也就是這意思。《楚辭·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難當;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無光。”王逸《楚辭章句》以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賢良也”,那“流星”是指“君”。王夫之《楚辭通釋》則認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讒閃爍”,不過“如流星之炫耀”。魯迅在本詩中的“寒星”,既不會指“君”,也不會指“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辯》的句法罷了。那么,魯迅詩中的“寒星”是指誰呢?我以為是指國民,即民眾。“荃不察”,語出《離騷》:“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讒而齌怒。”王逸認為:“荃,香草,以喻君也。”朱熹也認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但在《楚辭》中,荃并不只用來指君。同在《離騷》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本來都是香草,可有的變為不芳,有的變為惡草。茅,惡草也。這是指賢臣中,有的人變壞了。可見,“荃”在楚辭中,可用來指君,也可用來指臣。魯迅在本詩中,“荃”是指國民、民眾。“寒星”和“荃”都是指國民、民眾。“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將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有些研究者說:魯迅在這里是用“荃”指母親,“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我認為,這種說法和我的理解沒有太大的矛盾。母親不能理解魯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覺醒的民眾中的一員。不必把母親與民眾對立和分離開來。
2.《自題小像》的翻譯
請問是否為魯迅先生那首《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失,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翻譯:
我的愛國之心猶如被愛神之箭所射一般無處可逃,
祖國正在風雨飄搖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
我愿意把我畢生的精力托付給我的祖國。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靈臺”指內心。“神矢”是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據說他用神箭把男女雙方的心射穿就會使二人相愛。
“風雨如磐”比喻祖國災難深重。“暗”是使動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故園”是東渡日本的魯迅稱代祖國的說法。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自己對祖國始終懷有無法抗拒的強烈情感,即便祖國已經是風雨飄搖,這種愛國的情懷也不會有絲毫動搖(反而會更加強烈)。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軒轅”除了指黃帝外,還有一層意思。傳說黃帝的母親附寶是在受到北斗權星感應后生下黃帝的。《河圖稽命徵》說“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軒轅于壽邱”,《河圖始開圖》又說“黃帝名軒,北斗黃神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或曰“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所以古人有時也用軒轅指天空中北斗七星及其所在的區域。古人通過觀察發現天空的星星都是跟隨著北斗七星旋轉的,認為軒轅是天的中心。(其實那是因為北極星離北斗七星很近,而地軸是指向北極星的,天上的星星實際上是圍繞北極星在轉。)
這樣,軒轅既指黃帝,代指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又和前面的寒星暗含呼應。“荃不察”出自屈原的《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荃”是一種芳草,屈原借以喻國君,又與黃帝的地位暗合。巧用典故,層層照應。這正是這兩句詩的妙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我將這份熱忱告訴祖國的同胞,但同胞們卻全無察覺,我愿意犧牲我自己來喚醒同胞的自覺!
許壽裳在《懷舊》一文中,對《自題小像》這首詩的內容有極其精煉的概括,“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望故原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這首詩的創作緣起是剪辮子。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對“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國留學生” 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可視為魯迅毅然剪辮的形象注腳。而魯迅斷發并且題詩于小照背后贈送給摯友,則顯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說“剪辮”是青年魯迅與封建思想訣裂、自覺接受民主思想的鮮明標志。魯迅后來在《〈吶喊〉自序》中敘述了“寫起小 說來”之前的幾個思想發展階段,其“棄醫從文”志向的確立便發生在他寫《自題小像》之后。魯迅“棄醫從文”確立了他一生的奮斗目 標,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薦軒轅”所表露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我以我血薦軒轅”是《自題小像》詩的愛國主義感情的升華,也是青年魯迅鴻鵠之志的寫照,更是魯迅先生矢志不渝、畢生實踐的人生格言。
3.自題小像這首詩的意思
這是魯迅青年時(大概是在留學日本時)寫的詩,主要是抒發一個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中國最堅決最勇敢的革命文學家的對于自己所選擇的文學道路和斗爭方向的強烈自信和決心,同時意在喚醒民眾投入到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在詩句中,也看出作者極度的熱忱和痛徹的對于民眾麻木的吶喊!
“靈臺無計逃神矢”,就是說我的愛國之心啊,如古代神圣的靈臺一樣沒有辦法逃離祖國深切的召喚;“風雨如磐暗故園”,祖國在風雨飄搖中備受煎熬,黑暗的惡勢力像頑石般壓在人民身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將自己的心思遙寄給浩瀚的星空(民眾),可是人民(或者統治者)卻并不知道;“我以我血薦軒轅”,我決心用自己的生命來報效祖國!
大致如此,這些僅憑記憶,我沒有去查資料,望有點幫助。
4.魯迅 《自題小像》的意思
原詩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詞語解釋
靈臺:(書面語)心靈。
無計:無法。 計:方法。
神矢:指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比特的箭。這句是把自己魂牽夢縈的祖國比做戀人。
磐:磐石,厚而重的石頭。
故園:故鄉。
荃:荃草,一種香草,這里指民眾。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察,體察。
薦:名作動,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這里象征古老的中華大地和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
全詩譯文
我怎么做也不能從心中割舍游子對祖國故土的眷戀
祖國故鄉在風雨飄搖的濃重黑暗之中
把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鮮血敬獻給祖國,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犧牲
5.求魯迅的《自題小像》翻譯+賞析
創作背景 《自題小像》詩本無題,系魯迅于1903年在日本東京弘文書院求學時,剪辮題照,贈 給他的摯友許壽裳的。
據許壽裳1936年12月l9日作《懷舊》一文說:“1903年他23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的……” 這首詩即是許壽裳發表《懷舊》一文時首次披露于世的,題目也是許壽裳添加的,后收于魯迅《集外集拾遺》一書中。 魯迅于1931年重寫時題:“二十一歲時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自題小像》是一首七言絕句。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
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后才開“詩戒”。何等堅貞、猛烈的愛啊。
這是《吶喊》和《彷徨》的先聲,也是魯迅畢生奮斗的標燈和旗幟。30年過去,魯迅無愧無悔。
作者簡介 魯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
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全詩內容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詞語解釋 靈臺:(書面語)心靈。 無計:無法。
神矢:指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比特的箭。全句是把自己魂牽夢縈的祖國比做戀人。
故園:故鄉。 寒星:宋玉《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 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這里指民眾。察,體察。
薦:獻,進獻祭品。 軒轅:黃帝。
這里象征著古老的中華大地和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 全詩譯文 我的愛國之心猶如被愛神之箭所射一般無處可逃, 祖國正在風雨飄搖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 我愿意把我畢生的精力托付給我的祖國。 詩句賞析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靈臺”指內心。“神矢”是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據說他用神箭把男女雙方的心射穿就會使二人相愛。
“風雨如磐”比喻祖國災難深重。“暗”是使動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
“故園”是東渡日本的魯迅稱代祖國的說法。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自己對祖國始終懷有無法抗拒的強烈情感,即便祖國已經是風雨飄搖,這種愛國的情懷也不會有絲毫動搖(反而會更加強烈)。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軒轅”除了指黃帝外,還有一層意思。
傳說黃帝的母親附寶是在受到北斗權星感應后生下黃帝的。《河圖稽命徵》說“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軒轅于壽邱”,《河圖始開圖》又說“黃帝名軒,北斗黃神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或曰“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
所以古人有時也用軒轅指天空中北斗七星及其所在的區域。古人通過觀察發現天空的星星都是跟隨著北斗七星旋轉的,認為軒轅是天的中心。
(其實那是因為北極星離北斗七星很近,而地軸是指向北極星的,天上的星星實際上是圍繞北極星在轉。) 這樣,軒轅既指黃帝,代指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又和前面的寒星暗含呼應。
“荃不察”出自屈原的《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荃”是一種芳草,屈原借以喻國君,又與黃帝的地位暗合。
巧用典故,層層照應。這正是這兩句詩的妙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我將這份熱忱告訴祖國的同胞,但同胞們卻全無察覺,我愿意犧牲我自己來喚醒同胞的自覺! 主要思想 許壽裳在《懷舊》一文中,對《自題小像》這首詩的內容有極其精煉的概括,“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望故原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
這首詩的創作緣起是剪辮子。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對“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國留學生” 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可視為魯迅毅然剪辮的形象注腳。
而魯迅斷發并且題詩于小照背后贈送給摯友,則顯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說“剪辮”是青年魯迅與封建思想訣裂、自覺接受民主思想的鮮明標志。
魯迅后來在《〈吶喊〉自序》中敘述了“寫起小 說來”之前的幾個思想發展階段,其“棄醫從文”志向的確立便發生在他寫《自題小像》之后。魯迅“棄醫從文”確立了他一生的奮斗目 標,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薦軒轅”所表露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我以我血薦軒轅”是《自題小像》詩的愛國主義感情的升華,也是青年魯迅鴻鵠之志的寫照,更是魯迅先生矢志不渝、畢生實踐的人生格言。
6.魯迅《自題小像》的意思
原詩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靈臺:(書面語)心靈.無計:無法.計:方法.神矢:指古羅馬神話中愛神丘比特的箭.這句是把自己魂牽夢縈的祖國比做戀人.磐:磐石,厚而重的石頭.故園:故鄉.荃:荃草,一種香草,這里指民眾.荃不察:化用《離騷》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察,體察.薦:名作動,獻,進獻(祭品).軒轅:黃帝.這里象征古老的中華大地和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全詩譯文我怎么做也不能從心中割舍游子對祖國故土的眷戀 祖國故鄉在風雨飄搖的濃重黑暗之中 把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鮮血敬獻給祖國,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犧牲。
7.自題小像簡介
《自題小像》是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在日本東京學時給他的摯友許壽裳的詩作。詩本無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簡單的意思---------
我怎么做也不能從心中割舍游子對祖國故土的眷戀
祖國故鄉在風雨飄搖的濃重黑暗之中
把希望寄托于民眾,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鮮血敬獻給祖國,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