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漢字來歷的故事
簡介如下,請你參考: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2.一個漢字演變的小故事50字左右
兩只巨手握在一起在上古,“朋”和“友”的含義是有區別的。
古稱“同門曰朋”,其意思是同從一個老師學習的人稱為“朋”,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同學;“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志同道合的人稱為“友”,即今俗稱的“同志”。《說文解字·又部》:“友,同志為友。”
許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友”為什么指“同志”呢?我們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體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兩個“又”構成。“又”像手之形,并且為右手。
可見“友”是會意字,其意思是兩只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從“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見我們的先民,朋友相逢時,他們也會像今天一樣用握手來表示朋友之情。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當舊友重逢,兩人仍然是熱情地伸出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對“友”字也有不同的會意。
有的學者認為是兩只手共同伸向一個方向,表示雙手互相協調、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會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以及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創制,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的美德。
“友”由“同志”、“朋友”引申為動詞,其意思為“與……為友”。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諄、友多聞,益矣。”
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誠實的、見聞淵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立早章”之說質疑“章”和“張”在漢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當有人問你姓什么時,答姓“張”為“弓長張”,當然無可非議,而要將“章”說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
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須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結構。小篆作“章”,由“音”和“十”兩字組成,且與金文的“章”保持著一種內在的聯系。
《說文解字·音部》:“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
其中的“音”,指“音樂”、“樂曲”;“十”的解釋明顯受到了老子“起一終十”說的影響,“一”為萬物的開始,“十”為萬物之終。由“音”和“十”會出的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
由此看來,稱“章”為“音十章”更為妥當,稱它為“立早章”只是從它的形體結構來說的。由于“章”表示一支樂曲一段的演奏過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節”、“段落”的意思。
又因為任何樂曲的構成與演奏都必須有規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規章”、“法律”等意思。將此聽覺的規章,用之于視覺上,“章”又有了印章、圖章的意思。
水從門前流過《說文解字·門部》:“闊,疏也。從門,活(guo念二聲)聲。”
“疏”就是“疏遠”的意思,或引申為“寬廣”、“寬大”的意思。漢字的聲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會意為寬大的門。
“活”有活動、靈活的意思。《說文解字·水部》:“活,水流聲。”
由于“活”為流水聲,有人認為流水為“活”,因而將“闊”的意思會意為:水從門前流過。“活”的引伸義為“靈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將“闊”會意為:人只有在門內(屋子里)才可以活動。
據《世說新語》載:東漢末年,楊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時逢相國府修造門樓,當門梁修建竣工后,曹操親自來查看,看后,他一言不發,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筆墨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后,便拂袖而去。
此時,在場的人摸頭不知腦,不了解曹操此舉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們請來楊修。楊修看后解釋說:“曹相國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嗎?他嫌門太寬了,因此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這就是‘闊’。”
眾人一聽,方才明白曹相國是借門做的一個字謎。后來,這個門樓重新改建后又請曹操來看,這次曹操果然滿意了。
“妻”是搶來的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個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這個女子的頭發顯然是飄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惡的手,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頭部,將她的頭發抓住。可見“妻”是一個會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的頭發。
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著一種假搶的情形。
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
《說文解字·女部》:“妻,與夫齊者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
“與夫齊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
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為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于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為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為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
’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
3.漢字的演變故事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4.漢字的演變(簡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于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后,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準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棱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并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參考資料: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于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后,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準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棱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并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5.漢字的演變過程(簡短些)
漢字的最初模樣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圖為毛公鼎及銘文。
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刻有秦國文字——大篆的石鼓 漢字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圖為秦始皇。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漢字的演變 監獄里造出的漢字: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
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
6.漢字短的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11111111
7.漢字的演變過程例子
原發布者:**亞
漢字的演變過程舉例
【篇一:漢字的演變過程舉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周)(秦)(漢)(魏晉)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
8.漢字的來歷小故事,50字左右
一下有很多種選擇,你可以自選!不過個人認為最后一個比較普遍,就是漢字是自然形態(圖畫)演變而來。
漢字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來自八卦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河圖洛書說,這是文字神賜的典型代表。
結繩說,《說文解字》:“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刻契說,古人從接繩記事演變成的刻削符號記事,再系統化成為漢字。 倉頡造字說,《說文解字》:“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分理別異”而來。
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