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三國演義中3個人物的介紹,急
1.孫權,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國時吳國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東漢末年,繼承哥哥孫策的事業,在張昭、周瑜、魯肅等人的協助下,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后又聯合曹操攻擊蜀國,殺劉備大將關羽,奪取荊州,并在彝陵戰役中大敗劉備。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稱帝,國號吳。后遷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在位時,曾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與夷洲(今臺灣省)取得聯系。死后追封為吳大帝。
2.魏武帝曹操,生于公元一五五年,死于公元二二○年。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園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從小聰明機警,有俠氣。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一九七年至二一一年),先后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陽。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 。 3. 劉備,生于公元一六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后與關羽、張飛于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后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占了荊州、益州、漢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2.三國演義人物介紹400字(只寫3個人物)
孫權(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其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后。其兄孫策遇害后,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后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次年三月大破蜀軍。公元252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瞞,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的締造者。黃巾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與關羽、張飛先后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后于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建立季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3.三國演義里著名人物的簡介
劉備 劉備,生于公元一六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三年。
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 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
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后與關羽、張飛于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
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后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占了荊州、益州、漢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
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諸葛亮 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
字孔明,瑯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臥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并幫助劉備占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后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
制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關羽 關羽,生年不詳,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云長,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
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 ,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
后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 ,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回到劉備身邊。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 操大將于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
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 孫權所殺。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 張飛,生年不詳,死于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
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
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
4.三國演義人物的介紹要3個人物的各400字
劉備,生于公元一六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后與關羽、張飛于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后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占了荊州、益州、漢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郭嘉,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謀士。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最初投于袁紹,見袁紹不重用而離去,經荀?(Yu)推薦為曹操所用。多謀善斷,為曹操打敗袁紹、袁譚、袁尚,出了許多奇計,封洧陽亭侯。隨軍征討烏桓時,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歲。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瑯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臥龍 ”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并幫助劉備占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后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制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 “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5.《三國演義》選三個人物形象做簡要分析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杰,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
6.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簡單介紹一下吧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
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
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于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
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于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
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
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后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
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
無論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后更長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呂布 - 簡明歷史傳記 呂布字奉先,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于并州;刺史丁原用布為主簿。董卓入 京后,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
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騎都尉,隨侍左 右。布亦父事董卓。
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 了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后投靠袁術、袁 紹、張楊,最后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 先勝后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
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后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劉備和解。袁術攻打劉 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
袁術起兵伐呂布,為布大敗。但后曹 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
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聽信妻言,不納 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 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于白門樓。
呂布性情輕狡反復,唯利是圖,注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呂布是驍勇善戰的漢末諸侯,先后跟隨丁原、董卓作戰,并最終殺死了丁原和董卓。
成為獨立勢力后,呂布與曹操為敵,和劉備、袁術等諸侯時敵時友,最終不敵曹操和劉備的聯軍,兵敗人亡。呂布雖然勇猛,但是少有計策,為人反復無常,唯利是圖。
在演義中,呂布是天下無雙的超一流武將,曾在虎牢關大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聯手,曾一人獨斗曹操軍六員大將,武藝可謂公認的演義第一。著名的美女貂蟬上演連環計后,成為呂布的妻室。
張飛 - 簡明歷史傳記 在涿郡結識劉關二人,與關羽一起從事于劉備,對待關羽如兄長。隨劉備助曹操打敗呂布,受封中郎將。
在當陽長阪,張飛引二十騎據水斷橋,阻擋曹操大軍,曹軍無人敢進。劉備平定荊州,加封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
劉備入蜀,張飛與孔明溯流而上,至江州,俘巴郡太守嚴顏而釋之。益州平定,張飛任巴西太守,不久又擊敗張合的進犯。
劉備進位漢中王,封張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后劉備伐吳,張飛本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行前,為其帳下張達、范疆殺之。
后追謚曰桓侯。 張飛與劉備、關羽在桃園結義,張飛排第三,隨劉備征討黃巾,劉備受封平原相,張飛任別部司馬。
徐州城破,張飛占據古城,自任縣令。曹操平定荊州,張飛引二十余騎,立馬于長阪橋,嚇退曹軍數十里。
劉備入蜀后,張飛率援軍沿江而上,攻略城池無數,并且義釋彥顏。后封為蜀漢五虎大將。
關羽死后,張飛悲痛萬分,每日飲酒鞭打部下,遂被屬下趁睡覺時殺死。 關羽 - 簡明歷史傳記 關羽亡命于奔涿郡,結識劉備、張飛,情如兄弟。
劉備理事待客之時,關羽侍 立左右,不避艱險。徐州之戰后,羽為保劉備家眷,不得以降曹,受封偏將軍, 受曹操厚待禮譽。
但關羽終不忘本,許以立功報曹操后離去追尋劉備。白馬之 戰中,關羽策馬刺河北名將顏。
7.三國演義中某個人物的故事梗概或人物形象,簡潔一點
張飛 歷史簡介:河北涿郡豪紳,三國時期蜀國著名書法家、畫家,蜀漢著名將領,頗有膽識善于奇襲,曾擺疑兵計以20騎嚇退曹軍數千虎豹騎。
后期又出奇兵前后夾擊大破曹魏五子良將張合于宕渠。性格直爽且有謀略,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但對部下過于嚴厲。
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蜀漢三杰之一。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死于暗殺,謚恒侯。 演義簡介:河北涿郡屠夫,早年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行三。
性如烈火,嫉惡如仇,曾怒鞭督郵,并一度拔劍欲刺董卓。于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嚇死夏侯杰。
入川時一路凱歌,義釋嚴顏,并將其收降,直搗成都。入川后率精兵擊敗張合大軍。
劉備稱漢中王后,拜為右將軍,封五虎大將,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為奪回荊州,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同年六月,張飛被部將范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范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繁體字寫作強,強與疆很像)、張達刺殺,時年五十五歲。
性格 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于長坂坡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
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說一句。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待為賓客。
可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劉備時常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意思是:“你用刑太嚴,甚至有時殺錯人,又每日鞭打犯錯誤的軍官,打完之后又把這些人 安排在身邊,一點防備也沒有,這樣下去必然會惹禍上身。”但張飛始終沒有醒悟,被劉備不幸言中。
所以當張飛在閬中被部下范疆、張達殺死,劉備聽說張飛的軍營都督有緊急事情上報時,就猜到是什么事情了。劉備說:“噫,飛死矣!” 相貌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張飛是個燕頷虎須,豹頭環眼的彪形大漢,戲曲中更是給他黑臉的形象。
但根據現在的最新調查,特別是在四川一帶出土的文物中顯示,張飛很可能是個面如美玉,神采飛揚的美男子。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是個彪悍的粗人。
比如:一些三國時期雕像中的張飛竟然連一根胡子都沒有,而且面如滿月,神態溫柔,絕不是演義中那個猛張飛的形象。而且歷史上的張飛也算是河北的一個小小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有史料曾記載過張飛的愛好是練書法,并且寫得非常好。)
生有兩女均為蜀漢后主皇后,相貌必然不差。 人物生平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初戰就獲勝。
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劉備坐下時,二人常不辭辛勞隨身守護,有時一站就是大半天。
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劉備被封為平原相,時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攻打劉備,爭奪徐州。
劉備派張飛守下邳,自己則將兵在盱眙、淮陰抵抗袁術,雙方僵持了月余,互有勝負。下邳相曹豹是陶謙的舊部,與張飛不和,為張飛所殺,于是城中人人自危,頗為混亂。
時袁術給呂布寫信,勸其乘機襲下邳,答應事成后,援助呂布糧草。呂布很高興,率軍而至。
劉備中郎將許耽開門投降,張飛敗走。呂布俘劉備妻小和諸將家屬。
由于形勢所迫,劉備、張飛只好暫時依附呂布,駐軍小沛。呂布還劉備妻小。
劉備駐小沛,發展較快,不久便聚眾萬余人,呂布不安,又率來攻,劉備只得攜張飛等投奔曹操,并與曹操聯合,打敗呂布。197年6月,曹操擊敗呂布,被任命為中郎將。
后來劉備再依袁紹、劉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幾年后,劉表死,曹操南下,劉備棄新野行陸路南逃,曹操派出精騎兵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橋上,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后,張飛斷橋、立于河邊,大叫:“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赤壁之戰后,劉備奪下荊州四郡,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到南郡。
后來劉備入益州,不久與劉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張飛、諸葛亮、趙云等領荊州兵入蜀增援。
到達江州,遇上劉璋大將嚴顏,嚴顏被張飛生擒,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被張飛引為上賓。大軍繼續分定諸郡縣,于次年(214年)五月推進至成都,與劉備會合。
劉備成為益州牧,賜張飛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218年,曹操擊敗張魯后,曹營名將張合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此地雖屬益州但向來為張魯的領地。
劉備遂任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兩軍對持五十多日。后來,張飛率精兵萬多人,邀張合軍交戰,因山道狹窄,前后不能相救,張合大敗,棄馬與十余人爬山退還南鄭,張飛此戰不僅拓增劉備方領土,更使保住蜀地門戶,使益州轉危為安。
張飛隨即參與攻打漢中的戰事。219年,劉備據有漢中,稱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
十二月,關羽被孫權所殺。221年,劉備稱帝,張飛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同年六月,劉備為奪回荊州,東征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臨近出發時,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強(演義中誤。
8.三國演義中三個國家的主要人物詳細介紹
1、曹操,魏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2、司馬懿,魏國
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
3、劉備,蜀國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后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與關羽、張飛先后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后于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4、諸葛亮,蜀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5、孫權,吳國
孫權字仲謀,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后。其兄孫策遇害后,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人物簡介簡短一些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