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四光短一點的故事10個字
李四光9歲那年,元宵節晚上有花燈表演,他和大人們興高彩烈地去觀看,很晚才回家。熟睡之中,突然有人大聲喊起來:
"不好啦,河南大婆的屋子著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李四光在夢中被一片嘈雜聲吵醒,趕緊披上衣服,提著一只水桶也跑了出來。河南大婆家的茅屋火光沖天,李四光跑到池塘邊裝了多半桶水,踉踉蹌蹌地拎到茅屋前。火苗正從茅屋頂往外竄,可他怎么用勁,水也潑不到屋頂的火苗上。
李四光又拎著水桶轉到房子后邊,看見屋檐下正巧放著個梯子。李四光的膽子從小就大,爬梯子是經常事,這回又是救火,他三下兩下就爬上了房,把桶里的水一飄一飄地向火苗潑去。火終于被大伙撲滅了,河南大婆也被救了出來。母親四處找不到李四光,急得大喊起來:
"四光!四光!你在哪兒?"
"媽媽。我在這兒!"
媽媽一聽,兒子的聲音好像從天上發出來的。她抬頭一看,只見兒子在房頂上拎著水瓢、,提著水桶,褲腿上還滴滴嗒嗒掉著水珠。
"快點給我下來,多危險!你是怎么上去的呀?"
"媽媽,房后有梯子,我是蹬著梯子上來的。"
鄰居們趕緊跑到房后,從梯子上抱下李四光,并齊聲夸贊他勇敢。這時,李四光看到河南大婆沒有穿棉衣,便趕緊跑回家,把母親的舊衣服拿來送給河南大婆。看到這一切,母親感到很高興,兒子已經懂事了。
2.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并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3、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準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只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后,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于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準,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準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準,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采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5、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中國后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杰、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
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于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3.李四光的一個小故事20個字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后,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并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他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擴展資料: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于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
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于各種巖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征和組合形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李四光
4.李四光的個人事跡(短一點的)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1-3]
李四光的事跡
李四光除了是地質學家之外,還是一位音樂迷,譜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
20世紀30年代,李四光主持興建的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區,歷經一載有余,終于完成。
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隆重地舉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禮。李四光作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賀,并為武大師生進行了學術講座,當他演講完畢,畢業紀念刊的編輯們希望他為紀念刊題詞,他拿起筆墨寫下了兩行大字:“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從此以后,他的“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一直在激勵武大師生不斷地博學慎思而篤行。
5.李四光的故事簡單些15字以內
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的名人軼事-李四光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于窮苦家庭。原名李仲揆。
1902年,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后,他因為家里窮,舍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后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后,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6.李四光的故事
1、李四光在上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就覺得他有很多天分。
一天,上對對子的課時,老師出了一道題:獨角獸。同學們一見就蒙了,有說大馬蜂的,有的說是小壁虎,還有的說是大老虎。
各樣說法莫衷一是。這時,李四光想了一會兒說比目魚,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點了點頭。
他的說法也不是沒道理,因為比是成對的意思,和獨相對。 2、李四光還是個會隨機應變的人。
他的原名并不叫李四光。他為什么會改名呢?事情是這樣的。
在一次考試中,他無意中在名字一欄里寫上了自己的年齡十四,他把“十”改成了“李”,心想:叫“李四”太不文雅了。于是,他開始四處張望起來,找呀找,忽然他看見了一塊牌匾上“光明正大”四個字。
一想,就叫李四光吧。
7.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 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后來 都乘著云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舍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后 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愿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 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 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 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并沒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 一座破廟里,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 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 陳二爹的夸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雖然貧寒, 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里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 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里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 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 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 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 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 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里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 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 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 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 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 筆墨紙張。
8.李四光這位名人最感動人簡單的故事
李四光名字由來李四光出身于窮苦家庭。
原名李仲揆。1902年,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
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
發現寫錯后,他因為家里窮,舍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后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后,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
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李四光和小偷李四光上的是私塾,同學們都在校住宿。
有一天夜里,天氣特別的寒冷,大家把所有的衣服都壓在被子上面。半夜里,一個小偷溜進學生宿舍,把一個同學蓋在被子上的衣服給傷走了。
那小偷正在溜出去時,碰倒了桌子,響聲驚醒了一位同學,他見陌生人進來,便大聲喊道:"有小偷,大家快起來抓小偷!"同學們全都驚醒了,沖出院子去捉賊。不一會兒,小偷就被同學們抓了回來。
只見那小偷一身襤褸,臉色臘黃。同學們你一拳、我一腳地把小偷打得鼻青臉腫。
"大家不要再打他了:"站在一旁一直沒有動手的李四光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同學們喊道。同學們住了手,一齊望著他們最尊敬的老大哥。
李四光走上前對那位小偷說:"你以后再不能偷東西了。做了壞事,別人就要打你。
你以后做個好人吧!"小偷點了一下頭,眼淚撲簌簌掉了下來。有的同學圍上來埋怨李四光:"他偷了別人的衣服,也想偷你的,你為什么要幫助他?"李四光說道:"你們看他穿得那么單薄,又被打了一頓,實在可憐,放了他吧。
我想他今后會改的。"小偷被放走了,臨走時,他向李四光深深地鞠了一躬。
9.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國杰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造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創立的地質力學,不僅圓滿地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東南方,緊靠長江北岸有一個叫黃岡(今黃州市的地方,這里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是歷代州府所在地,史稱黃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黃岡縣城北大約25公里的一個叫下張家灣的小村莊。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這個名字,是后來李仲揆去上學的時候,需要填寫報名單,李仲揆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隨手就寫了個“十四”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年齡。
可是,他馬上便發覺填錯了欄目,這下可怎么辦呢?聰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幾筆改成“李”字,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正在為難的時候,李四光抬頭看見堂中上方掛著一塊大匾,上寫“光被四表”,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又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時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一家數口僅靠父親辦私塾收繳(jiǎo)學生的一點學費來勉強維持,如果遇上災荒年,私塾的學生少了,就有斷糧斷炊的危險,不得已時也只好從當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親也經常紡線織布,換些零用錢。特別是李四光的父親為人耿(gěng)直,愛打抱不平,曾經因與黃岡的革命黨人有來往被迫逃離家鄉,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艱難。
這一切,對童年的李四光影響很大。 當他50多歲的時候,還不時想起幼年的苦難,深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種種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這個家庭的影響下,李四光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他常常幫著媽媽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干。
5歲的時候,李四光開始跟一位姓陳的老先生啟蒙,6歲轉到父親的私塾里,隨父親念書。李四光學習的時候,刻苦認真,勤奮用功。
每天從早到晚,朗讀、背誦、練字、作文忙個不停。他不貪玩,老師不在的時候,依然能獨自學習,而不像別的孩子一樣,爬桌子,踩凳子,鬧翻了天。
李四光從小就喜歡動腦筋,問問題。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時候,看到村頭的一塊特別大的石頭,他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石頭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周圍沒有這種石頭呢?也許是個偶然的巧合。
他后來果真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還曾科學地回答過他孩童時的疑問呢。 李四光小時候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車啦,各種色彩的燈籠啦什么的。
他心靈手巧,同齡的孩子都喜歡他、佩服他。特別是,他富有同情心,對左右鄰里的窮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氣很冷,一個小偷摸進私塾里把同學蓋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學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狠揍了一頓,最后還被吊了起來。但是只有李四光沒有動手,他只是悄聲不響地拿來一條板凳,墊在小偷腳下,勸誡說以后不要再做壞事了,不然挨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開始興建大、中、小各種學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來武昌上學。
消息傳到黃岡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學的要求。父親很支持他,從鄉親手里借來路費;母親也支持他,特地將自己出嫁時的嫁衣給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
李四光告別父母,第一次遠離家鄉,前往省城武漢求學。 1902 年冬,李四光進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由于該學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學堂供給。
李四光全家都很高興。在這里,李四光學習非常用功,他如饑似渴地吸取各種知識,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但由于沒有人幫助疏通關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李四光回黃岡向父親辭行,隨即乘船去日本。
但官費有限,他只好買了統艙票,以便節約開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這么遠的地方學習,李四光心情無比激動,特別是當船駛出上海吳淞口,眺望大海,波濤洶涌,茫茫無際;小小少年,心曠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艙。
他的思緒隨著海風海浪飄得很遠,很遠?? 經過漫長的旅行,輪船終于抵達日本的橫濱港,后又乘汽車來到東京,但不巧的是,臨行前,親友餞(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魚之類的葷腥,在海上又著了點涼,所以一到東京便腹瀉不止,醫院診治為痢疾,并對他隔離治療,只得借錢治病。這次病對他影響很大。
當大夫勸他平時多吃素少吃葷時,他永遠記住了這個勸告,幾乎一生飲食清淡,至多吃點魚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開玩笑說,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會叫的東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主要學習日本國的語言和初等數理比。1907年7月畢業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據說,這個學校每年僅能吸收中國留學生10名左右,而報考者竟達千余人,李四光能夠考中,是極其不容易的。 在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依舊清貧。
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