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林黛玉的評價如何
黛玉用詩詞來宣泄自已的離情別緒。她所寫的多是些哀傷的詩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敗。筆者認為:正是由于身體上的先天虛弱,黛玉對事物的反應比較消極,什么事多從其反面來考慮,這也導致了黛玉在思維方式上極為消極和被動。人的氣質是和性格聯系在一起的,某種氣質更容易形成某種性格,如多血質人的容易形成樂于助人,活潑好動的性格,而黛玉屬于抑郁質,這種氣質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 ?作用,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靜不喜動”。大觀園中的女兒們知道她天生氣質如此,對她也就不過分地苛求了。這些姐妹們喜歡寶釵的多于喜歡黛玉的,每次湘云來賈府總是愛找寶姐姐玩,而不會首先去找林妹妹,這使得黛玉與別人的社會性的交往逐漸減少,也促成了她更加憂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對黛玉造成的影響就是:敢愛而不敢言,只有把愛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著別人能幫她一把,把自己的愛情寄托于別人的憐憫,形成了強烈的依賴感。只把著了一個救命的稻草,信守愛情,正所謂,愛至深,傷也深。最后,直至為愛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總括
林黛玉是個內慧外秀,楚楚動人,惹人憐愛,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
黛玉天生麗質,氣質優雅絕俗,“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她有著寄人籬下、父母雙亡的不幸遭遇,處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賈府的惡劣環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說,外頭看著光鮮,其實十分難熬。但是她也有著青春少女的活潑熱情,并非終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2.對《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評論
對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紅樓夢》中寫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們住在大觀園內,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女兒國。
在作者筆下的這幾十個青年女性,一個個不僅美麗、聰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見識”不凡的、有獨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讓書中的一位優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鐘于女兒”那么熱烈的頌歌。
但是,《紅樓夢》既是女性的頌歌,又是女性的悲劇。就是這些作者所極力贊頌的優秀女性,卻成了“薄命司”冊子上注定沒有好結局的人物,作者用她們的悲劇的淚水釀成了芳醇甘冽的藝術美酒,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千紅 一窟(哭),萬艷同杯(悲)。”
在《紅樓夢》眾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極力贊頌的一個人物,就是書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賈寶玉構成了《紅樓夢》中與眾不同的兩個人物形象,她們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們的所作所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
就如不是“正經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人,在賈府很不得人緣。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當著寶玉的面,說她是一個“小性兒,行動愛惱人”的人。
與林黛玉毫無干系的趙姨娘在背后也發過牢騷:“要是那林丫頭,她把我們娘兒正眼也不瞧……”。丫環小紅和墜兒在滴翠亭說悄悄話,中了寶釵的“金蟬脫殼”計,誤認為是林黛玉聽見了,當時就很緊張,小紅說:“那林姑娘嘴里又愛刻薄人,心里又細……”,因而對她都懷有不滿。
林黛玉甚至在賈母面前也逐漸失去了歡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等詩詞中所說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苦難境地。 林黛玉為什么會陷入這種苦難境地呢?這就得從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
下面就分別從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現、形成原因和時代意義等幾個方面來詳細分析。 一、林黛玉豐富性格特征的表現 (一)在林黛玉的豐富性格中,較為突出也最為世人所公認的就是那所謂的“小性兒”,說話尖酸刻薄不饒人、諸事好挑剔等。
其實,這些都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其 “小性兒”、說話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歡的性格背后,隱藏的正是她那顆十分強烈的自尊心。執著地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要求尊重和維護人的尊嚴,不能容忍對人格和自尊心的絲毫褻瀆,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拋父進京都”時,她就“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
正反映了她那種強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曾“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處境是寄人籬下,不是“正經主子”,因而顯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眾人面前受損。
可以說,林黛玉就是帶著這樣一顆強烈的自尊心來到賈府的,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會發現,林黛玉那些被人們視之為“小性兒”的事情,都是和她的這顆強烈的自尊心密切相關的。它就象一根繃得緊緊的弦,安裝在異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無意,只要稍一觸動,就會強烈地顫動起來。
第七回,寫周瑞家的替薛姨媽給賈府眾姐妹送宮花一事,當送給林黛玉時,林黛玉正在寶玉房中,周瑞家的笑著說:“林姑娘,姨太太著我送花來與姑娘戴。”寶玉便說:“什么花兒,拿來給我看看。”
而林黛玉卻只一望便問:“還是單送一個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周瑞家的說:“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當時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從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宮花的價值,而是在乎于在這件事中別人對她的態度,她不是嫌送來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別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將挑剩的送給她。因為這太傷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這點,倒真會以為林黛玉對人對事太小氣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賀元春歸省慶元宵”中,寫寶玉一時高興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給了眾小廝們。林黛玉知道后,以為自己送給他的“荷包”也給小廝們拿走了,就道:“我給的那個荷包也給他們了?你明兒再想我的東西,可不能夠了!”說完就賭氣回房,把原來正替寶玉做的香袋兒“拿過來就絞”。
后來寶玉跟她解釋過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寶玉珍藏在懷里,可還是生氣,當寶玉向她陪不是時,她還邊哭邊說:“你不用同我好一陣歹一陣的,要惱,就撂開手,這當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寶玉“好妹妹”長、“好妹妹”短的賠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氣了,簡直有些無理取鬧的架勢,但只要細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這種“小性兒”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愛情專一、要求尊重人、維護人的尊嚴的強烈的自尊心,是這種強烈自尊心的表現。
第十九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一節中,寶玉聞得林黛玉袖中發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籠著何物,林黛玉說:“想必是柜子里頭的香氣,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寶玉說:“這香的氣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餅子……的香”。
林黛玉冷笑道:“難道我也有什么‘羅漢’、‘真人’給我些香不成?便。
3.對黛玉簡短的人物分析
林黛玉,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借來榮國府撫養,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吧北靜王所贈的圣上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么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被賈母等人殘忍的扼殺了,林黛玉淚盡而逝。她常常生氣或哭,表現出嫉妒,《紅樓夢》中的“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
自己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4.請為林黛玉的葬花詞作簡單評價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兒誄》一樣,是作者出力摹寫的文字。這首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盡致,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這首詩并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愿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