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絲綢之路很~簡短資料
1.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2.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3.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
它已被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2.誰知道關于絲綢之路簡短資料
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
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后逐漸出現。東起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省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
南路出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進入今中亞地區,再往西,經今伊朗等國到達大秦(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地)境內。漢代多走南路。
唐代多走北路。“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因運輸西方視同珍寶的中國絲綢而得名。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是漢唐千余年間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3.誰知道關于絲綢之路簡短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
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4.絲綢之路的小故事,簡短
1、絲綢之路與張騫的故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絲綢之路與玄奘的故事
玄奘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只得瘦馬一匹伴隨。幾經艱險,到達伊吾,后轉至高昌。時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經大沙漠而至,視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勸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決意往天竺求經,高昌王苦留不獲允。
于是玄奘在此說法一月,并與高昌王結為兄弟。其后高昌王送以錢財貨物,給沿途二十四個國王及西突厥,請他們在玄奘過路時,照顧玄奘,于是玄奘便繼續西行。
他先后經過阿耆尼國(焉耆)、屈支(龜茲)、跋祿迦(姑墨),越過蔥嶺,從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葉城,得見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
3、絲綢之路與班超的故事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竇固北伐匈奴,部將班超與匈奴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被授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各國,逐一招撫鄯善(本名樓蘭,在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國。至和帝永元三年(91年),西域五十余國均服漢朝,西域遂定。
班超因功被任為西域都護,駐龜茲(今新疆庫車)。永元七年(95年)被封為定遠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病請歸,始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是年病卒。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為維護中國邊防,保證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4、宗教僧侶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 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
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 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 脫苦海。
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 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5、和親
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系,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 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系,稱為冊封體制。
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系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
龜茲王絳賓也想 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 朝派出使團進行游說,最后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 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5.誰知道關于絲綢之路的知識
絲綢之路
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后逐漸出現。東起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省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南路出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進入今中亞地區,再往西,經今伊朗等國到達大秦(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地)境內。漢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因運輸西方視同珍寶的中國絲綢而得名。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是漢唐千余年間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了解絲綢之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