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飛來石》中寫出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2.登飛來峰的賞析是什么
這是一首登高覽勝之作。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
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
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 “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
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
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以"浮云"為喻,反映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
“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 【簡評】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
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 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
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峰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后關照,渾然一體。
3.登高 杜甫 賞析每一句賞析,要簡短,字少,謝謝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
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4.登黃鶴樓的賞析精簡的
崔顥《黃鶴樓》賞析
本詩最大的特點即是語如聯珠,景到言到。
前四句中,“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無暇顧及到它的重疊出現。這看似違背了七律的原則,其實在這里作者正是根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其氣概的蒼莽,感情的真摯,實在叫人無法不為之動容。
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句所描繪的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作者給了我們他的答案: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整首詩在豪邁中流露細膩,在傷感中充滿對人生的感悟,讓人讀來低回不已,難以忘卻。
5.求幾篇小小說的簡短賞析,評價或讀后感每篇只要30字左右求幾篇小小
《鴿》:鴿在文中指代的是陶柏蒙的客戶,整篇文章主題明顯,通過主角內心的掙扎與反思,及最后的幡然悔悟,表現了人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對那些信任你相信你的人負責,不要染那些人失望。
同時,還能讀出人性的善與惡并非能從表面看出,人的聲望有可能毀于一旦等等。 歐亨利作品以結局出人意料著稱,從最后的結局來看,這篇也是如此。
《逗樂》:文中的“我”為防止被朋友戲弄,處處提防,卻弄巧成拙。說明了人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告誡人們不要自作聰明。
同時這篇故事也與狼來了有相似之處。《狗的日子》:文章內容頗為荒誕,有幾分類似卡夫卡的《變形記》,文章結尾告訴了我們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有時候,我們對于預期的事物會產生驚人的改變,而在這些改變之中,最能彰顯出人性的狂亂不定。
因為人只有極少時候是自己。”所以,改變的時候犯錯錯不可避免,因此可以原諒。
“狗的日子”是改變以前,人的日子是現在,狗與人的對比就是改變以前與現在的對比。改變總是好的。
說實話,最后一篇很難懂,本人說的不一定對。(順便提一句,閣下喜歡聽高達seed和班得瑞?)。
6.登飛來峰的意思,簡單介紹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聞說雞鳴見日升'' 聞說"的"雞鳴見日升'' 的景象象征詩人所向往的革命事業力量非凡,前程似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 層.
首句“飛來山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極言塔高。次句“聞說雞鳴見日升”中的“聞說”是“聽說”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上,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另外,在這兩句詩中,詩人還提到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高聳云天的氣勢吧!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攀。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飄蕩的云再也擋不住視線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第三、四
旬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看得遠,眼底的景物一覽無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了。“自緣”的“緣”,是“因為”“由于”的意思。這兩句乍聽起來,作者像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細細品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對于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于讀者,這是引入向上的啟示。
本詩充分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漢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遠矚,能看清社會向前發展的趨勢,堅信變法能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國家強盛。所以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實行變法,任憑保守派怎么反對,他始終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動搖。
總之,全詩短短二十八個字,把作者的理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心態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感情奔放,氣勢磅礴,不愧是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