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編一個關于尊重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游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涂;當我們是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于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于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家里,如果家長能夠帶好頭;在學校,如果師長能夠帶好頭;在單位,領導如果能夠帶好頭;在窗口單位,窗口工作人員如果能夠帶好頭……推而廣之,要在全中國推廣、普及文明禮儀,如果首都一千多萬人民能夠帶好這個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毫不疑問,我們的文明禮儀推廣和普及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那么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和物質文明建設一樣,取得飛速發展。我們十三億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人們都會生活在友好、寬容、關愛、溫馨的社會氛圍中!
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
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2.有關尊敬老師的小故事 100字
1、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一向虛心好學。
“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
后來中了進士,他不愿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鉆研學問。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
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后,程顥逝世了。
為了繼續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么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云密布,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后,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一起去程頤家里。
守門的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愿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楊時這種尊敬老帥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
正由于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才進步很快,后來終于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
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
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猶龍邪!”3、居里夫人尊師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
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樣。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
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臺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臺。
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后,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4、劉紹棠尊師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六周歲,便到鄰近的鄉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
老師姓田,十七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
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
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里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
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
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
后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
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
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
3.尊重的短小故事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么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3、**總理是一位極具風度的外交家。在一次會見中,**接待了一位從一個國力比中國要強盛得多的國家而來的領導人。在見面時,那位領導人竟然待著手套,主動要求與**握手。總理并沒有回避,也沒有多言,而是應客人的要求,與對方握了手。正當那位領導人得意洋洋地認為,在中國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國的領導人時,**則不慌不忙地向身邊的隨從要了一條潔白的手帕,輕輕地擦拭著剛才握手的那只手,然后,當著那位領導人的面,將手帕丟進了垃圾箱。周圍的人,無不為總理這得體而又強有力的回擊叫好。尊重的故事還有很多,無論是為己還是為國,尊重都是一個人的最基本素質,也是最重要的素質。因為,尊重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4.關于尊重他人的短小故事
老張是郊外一所小學校的老師。在這學校里,幾乎全是年輕女教師,誰也不樂意干沖廁所這臭烘烘的活。老張說:“我來吧,反正我從小有鼻竇炎,嗅覺不大好。”
這一沖就是十幾年。
老張并沒有因此多得到一點什么,誰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人人都覺得,老張鼻子不好,理該干這臭活。
一個寒冬的凌晨,照例早起的老張一腳踹開兩個女教師的寢室門,把穿著睡衣、昏迷不醒的兩人用棉被一裹,一次一個抱出門……
事后醫生說,只要晚二十分鐘,兩個年輕的生命就會永遠地結束。
校長大惑不解:老張這鼻子能聞到液化氣?
老張一笑,不語。
以后,人們經常看到老張在躬身沖洗廁所……
5.關于尊重他人的短小故事
1、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
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于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
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后,便把海嬰咬過的那只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么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于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并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
"幾個月后,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并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 女王敲門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
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里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里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里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里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里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紀曉嵐的幽默 紀曉嵐有一天去游五臺山,走進廟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見他衣履還整潔,儀態也一般,便 招呼一聲:“坐。”又叫一聲:“茶。”
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來。寒暄幾句,知他是京城來的客人,趕忙站起來,面帶笑容,把他領進內廳,忙著招呼說:“請坐。”
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單獨沏一杯茶來。
經過細談,當得知來者是有名的學者、詩文大家、禮部尚書紀曉嵐時,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來,滿臉賠笑,請進禪房,連聲招呼:“請上坐。”又大聲吆喝:“泡好茶。”
他又很快地拿出紙和筆,一定要請紀曉嵐留下墨寶,以光禪院。紀曉嵐提筆,一揮而就,是一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方丈看了非常尷尬。 尊重的魅力 有個業務員曾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他的工作是為強生公司拉主顧 , 主顧中有一家是藥品雜貨店。每次他到這家店里去的時候,總要先跟柜臺的營業員寒暄幾句,然后才去見店主。
有一天 , 他到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訴他今后不用再來了 , 他不想再買強生公司的產品,因為強生公司的許多活動都是針對食品市場和廉價商店而設計的,對小藥品雜貨店沒有好處。這個業務員只好離開商店。
他開著車子在鎮上轉了很久 , 最后決定再回到店里,把情況說清楚。 走進店里的時候,他照常和柜臺上的營業員打過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見店主。
店主見到他很高興,笑著歡迎他回來,并且比平常多訂了一倍的貨。這個業務員對此十分驚訝,不明白自己離開店后發生了什么事。
店主指著柜臺上一個賣飲料的男孩說:“在你離開店鋪以后,賣飲料的男孩走過來告訴我,你是到店里來的推銷員惟一會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訴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其做生意的話,就應該是你。”
從此店主成了這個推銷員最好的主顧。這個推銷員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關心、尊重每一個人是我們必須具備的特質。”
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必須具備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懷。當你用誠摯的心靈使對方在情感上感到溫暖、愉悅,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和滿足,你就會體驗到一種美好、和諧的人際關系,你就會擁有許多的朋友,并獲得最終的成功。
人體解剖課 這是一堂人體解剖課,一群剛入學的大學生在教授的引領下,來到一具新鮮的標本前。標本是一位剛去世的老人。
他臨終前自愿把遺體捐給醫學院,雖然他的子女中有人持反對意見,但老人的態度很堅決。最。
6.有關尊敬,普通人的故事簡短
尊重的力量 四川省彭山縣青龍初級中學 徐敬德編寫 【小引】 在美國芝加哥,經常有穿著考究的父母帶著子女聆聽流浪藝人的演唱。
一曲終了,它們會讓孩子對流浪藝人說“謝謝”,然后放下硬幣離去。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它們知道,尊重人是人寶貴的品質,要從小培養。
尊重人的品質確實寶貴。【故事一】 寒風中的一聲“老弟” 一位老教授回家,看見一個老乞丐在寒風中乞討。
老教授他把手伸進口袋,想掏幾個錢給他。可是他發現,自己的身上竟然沒有錢。
他同情地躬下身子,握住老乞丐的手,說:“老弟,對不起,我今天沒帶錢。”松開手正要走,他的手被老乞丐握住了,老乞丐說:“你剛才叫我什么?叫我老弟?就是這一聲老弟,就可以讓我過個溫暖的冬天了!” (選自《精短故事》) 【點撥一】 在寒風中乞討的老乞丐為什么可以“過個溫暖的冬天了”?因為他得到了老教授的尊重,老教授沒把他當下賤鬼,沒把他當外人,親切地稱他“老弟”。
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命運有好壞……但作為一個“人”,應該受到平等的待遇,應該得到尊重。在這方面,老教授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故事二】 小偷和小女孩 一天晚上,一個青年潛入了一戶人家。屋里的燈亮著,柜子上有一臺舊的電視機和一臺小型收錄機。
他正盤算時,內屋的門開了,走出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看見了他,幼稚的問:“叔叔,你找誰?”青年不知所措,謊稱走錯了門。小女孩給他搬凳子坐,并請她喝茶。
青年人問她家里人,小女孩說:“媽媽干活還沒有回來,爸爸被抓去坐牢了。”邊說邊指著那臺收錄機說:“這是爸爸在牢里組裝的,他說這樣我和媽媽就可以聽到他的聲音了。
我每天都在聽,叔叔你聽嗎?”青年要走,女孩又說:“叔叔,再陪我一會兒吧,小朋友都說我爸爸是賊,不同我玩。”青年心頭一顫,慌忙離開了房間。
經過一個垃圾箱時,他悄悄地把盜竊的工具扔了進去。這個小女孩永遠不會知道,她的無染的童心,無意間拯救了一個污濁的靈魂。
(選自《精短故事》) 【點撥二】 小女孩以她的無染的童心,對入戶行竊的青年表達了真誠的尊重,稱他叔叔,把他當成最值得信任,最值得傾述的人,從而拯救了一個污濁的靈魂。這,顯示了尊重的巨大力量。
【故事三】 兩個面包和一瓶礦泉水 一個農村青年到城市里務工,四處碰壁,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做好人不成,就做壞人吧。
他在一個獨自在石桌旁休息的老大爺旁邊坐了下來,他要搶劫。老大爺看了看他,問:“小伙子,餓了吧?我這里還有兩塊面包,你吃吧!”他實在是太餓了,吃得都噎住了,老大爺又遞過來一瓶礦泉水。
他的眼睛濕潤了,向老人深情地鞠了一躬,走了。他先從給吃不要錢做起,最后成了一個白領。
(選自《精短故事》) 【點撥三】 是誰讓打算當壞人搞搶劫的農村青年成了一個白領?是老大爺!是什么讓打算當壞人搞搶劫的農村青年成了一個白領?是尊重!在農村青年身處絕境的時候,是老大爺對他的尊重,帶他去了人性的天堂!【故事四】 拉哈布和車夫 拉哈布正在走著,一個黃包車夫搖著車鈴問:“先生,要車嗎?”拉哈布從來沒有坐過人力車,他認為坐人力車是一種犯罪,所以,他回答車夫說:“不,不,不要。”邊說邊繼續往前走。
不知為什么,車夫一直跟在他的后面搖著鈴。拉哈布想,這車夫也許是個急需錢用的人,于是問:“到希布塔拉多少錢?”車夫說:“6便士。”
拉哈布說:“那好,你跟著我吧。” 就這樣,拉哈布在前面走,車夫拉著車在后面跟。
到了希布塔,拉哈布掏出6便士遞給車夫,說:“拿去吧。” 車夫看了看拉哈布手中的錢,沒有去接。
說:“你當我是乞丐嗎?”說完,拉著車走了。(選自《精短故事》) 【點撥四】 拉哈布不愿黃包車夫受累,考慮到他急需錢用,讓他空車跟著自己到希布塔,仍給他一樣的車錢,應該說,拉哈布是好人,他的行為是善意的。
可為什么引起了車夫的不滿呢?因為,在車夫的眼里,拉哈布對他不自尊,把他當乞丐了。【結語】 尊重,能讓人過溫暖的冬天;尊重,能拯救污濁的靈魂;尊重,能帶人去人性的天堂,尊重,擁有巨大的神奇的力量!讓我們大家都學會尊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尊重的簡短故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