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舉一反三的名人故事
《論語》中的一段話:“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成語“舉一反三”就是從這句話來的。
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
復,再告也。翻譯成白話就是說:在教育學生時,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卻弄不明白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
如果他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暫時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孔子說不復也,并不是放棄了再教育,而暫時停下來,等待時機成熟再教育,也就是不拔苗助長。
2.關于舉一反三的成語小故事
舉一反三的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詞目 舉一反三
發音 jǔ yī fǎn sān
釋義 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舉一反三的典故
舉一反三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本來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是由于自己的政見不被各國當政者所采用,處處碰壁,后來才退而編書講學,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在講學中,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論和方法,例如,他說過:如果受教育者沒有強烈而迫切的學習要求,那么,教的人縱然費盡心力,也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原話載《論語·述而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是心里要求明白而弄不明白的著急神態;悱,是嘴上要說出而偏偏說不出來的難堪的情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說:求學的人自己并不急于要求弄明白的時候,且不必忙著開導他;他自己并不急于要說出道理的時候,也不必忙著啟發他。
隅,就是一個角落,一個片面。我們認識事物,有時先了解它的局部,然后推知它的整體。好比計算一個正文形,算出了它的一個角,就能知道它的其余三個角,這叫做“舉一隅而反三隅”(反,就是反復推知的意思)。孔子說:如果受教育的人了解了一隅,而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余相同的三隅,那么,不用枉費心機再教他什么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的這種說法,是否完全正確是值得研究的。不過,由于他的這段話而產生的成語“舉一反三”,我們今天還需要用到它。譬如,有時舉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讓人能明白其它同樣的問題,這便可以叫做“舉一反三”,或“一隅反三”,也叫“隅反”,形容由此及彼,類推而知。
從一個小小角度提出的、很不全面的片面之見,就叫做“一隅之見”。形容偏僻狹小的地方,就叫做“一隅之地”。
4.舉一反三成語故事
“中人以上,不可以語上也”,可以語上也,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再進行啟發。
從教學方面而言,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舉一隅,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在這里,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學一件東西。
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孔子反對“填鴨式”,要可以靈活地思考,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典故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開導;中人以下,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如果不能的話、“滿堂灌”的作法,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論語·雍也》有言,不以三隅反,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我舉出一個方面。”
意思是說,則不復也,意思是說。”后來,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5.舉一個舉一翻三的例子
解 釋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 例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4回:“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的效驗。”
近義詞 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反義詞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燈 謎 卅;帶頭;翻兩番
典 故
有一天,“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