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航海家的故事(簡短,50字差不多)
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1469-1524)
葡萄牙航海家
1497年,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領四艘船從里斯本南部海港出發,先列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再航向印度洋。
1498年4月,遠征隊抵達肯尼亞,在一位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安全橫越印度洋。5月20日終抵達印度西岸重鎮科澤科德。
驚訝于印度的繁榮富庶和異國風光的達伽馬,再于1502年及1524年,以同樣航線從歐洲到印度。
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
意大利航海家
當人們認識地球是圓的之后,卻沒人想過如何渡過它,哥倫布卻到各國游說,希望得到支持進行西航的探險。
他打動當時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國王,給他三艘帆船和物資,帶領120人,于1492年8月3日從洛斯港啟航。
在茫茫無頭緒的大西洋上,哥倫布焦急地等待大陸的出現。終于,在69天后到達中美洲的巴哈馬群島。船隊在1493年1月15日啟航回國,并只用了60天就走完航程,結束發現新大陸之旅。
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1728-1779)
英國探險家
在公元1768年至1771年受命英國海軍總部和皇家學會,首次航至南太平洋,于1769年發現大溪地。
公元1778,庫克船長所指揮的「決心 號」與「發現號」發現了夏威夷,并在考艾島(Kauai)登陸。
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約1480-1521)
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險家
先后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再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其船只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是目前被認為首位環球一周的人。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2.中外友好小故事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的船隊同西洋各國進行了平等的貿易。船隊所到之處,大都受到熱烈歡迎。如第一次遠航到達占城,受到國王、臣民擊鼓相迎。船隊用金銀寶貨,絲綢和青瓷碗盤等貨物,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以及珍奇異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
鄭和下西洋時,邀請各國來華訪問。永樂時期,渤泥、滿刺加、蘇祿等國的國王、王后、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的南京、北京,有時隨行人員達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設宴款待,還贈予許多禮物,并把他們送來的禮物陳列在文華殿里。當蘇祿國王在歸國途中病逝于山東德州時,明成祖下諭旨以王禮安葬于德州城北,墓地在今德州北郊的北營村。這是明代中外友好關系發展的一個突出事例,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鄭和遠航,還進一步推動了中國人向南洋流動。
3.關于林肯的小故事最好短一點,80字以內
總統趣事
林肯也經常開玩笑。
早在讀書時,有一次考試,老師問他:“你愿意答一道難題,還是兩道容易的題目?”林肯很有把握地答:“答一道難題吧。”“那你回答,雞蛋是怎么來的?”“雞生的。”老師又問:“那雞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老師,這已經是第二道題了。”林肯微笑著說。
當上總統后,由于是鞋匠的兒子,受人侮辱。他的一個手下在紙條上寫了“笨蛋”傳給林肯。林肯看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幽默地說:“我們這里只寫正文,不記名。而這個人只寫了名字,沒寫正文。”
一次,林肯步行到城里去。一輛汽車從他身后開來時,他揚手讓車停下來,對司機說:“能不能替我把這件大衣捎到城里去?”“當然可以,”司機說,“可我怎樣將大衣交還給你呢?”林肯回答說:“哦,這很簡單,我打算裹在大衣里頭。”司機被他的幽默所折服,笑著讓他上了車。
林肯當過律師。有一次出庭,對方律師把一個簡單的論據翻來覆去地陳述了兩個多小時,講得聽眾都不耐煩了。好不容易才輪到林肯上臺替被告辯護,他走上講臺,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兩口水,接著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再脫下外衣放在桌上,又再喝水,再穿衣,這樣反反復復了五六次,法庭上的聽眾笑得前俯后仰。林肯一言不發,在笑聲過后才開始他的辯護演說。
林肯的臉較長,不好看。一次,他和斯蒂芬·道格拉斯辯論,道格拉斯譏諷他是兩面派,林肯答道:“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話,我還會戴這副難看的面孔嗎?”
有一次,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一個外國外交官向他走來說:“總統先生,您竟擦自己的皮鞋?”“是的,”林肯詫異地反問,“難道你擦別人的皮鞋?”
有人認為林肯對待政敵的態度不夠強硬,對他說:“你為什么要讓他們成為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消滅他們才對。”“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使他們成為我的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林肯溫和地說。
又有一次,一個婦人來找林肯,她理直氣壯地說:“總統先生,你一定要給我兒子一個上校的職位。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權利,因為我的祖父曾參加過雷新頓戰役,我的叔父在布拉敦斯堡是惟一沒有逃跑的人,而我的父親又參加過納奧林斯之戰,我丈夫是在曼特萊戰死的,所以……”林肯回答說:“夫人,你們一家三代為國服務,對國家的貢獻實在夠多了,我深表敬意。現在你能不能給別人一個為國效命的機會?”那婦人無話可說,只好悄悄走了。
在亞伯拉罕·林肯遇刺100年之后美國總統 肯尼迪也遇刺了,刺客同樣 姓約翰,使用左輪手槍打死總統!而肯尼迪的秘書姓林肯而林肯的秘書姓肯尼迪.
一天,林肯和他的大兒子羅伯特乘馬車上街,街口被路過的軍隊堵塞了,林肯開門踏出一只腳問一位路人:“請問這是什么?”林肯的意思這是哪個部隊,那路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答道:“聯邦的軍隊呀,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
林肯說了聲“謝謝”,關上車門,然后嚴肅地對兒子說:“有人在你面前說老實話
4.求簡短的名人人物事跡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出生于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1]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造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
孔融讓梨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于此
5.國外的航海故事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 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于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后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于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圣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后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哥倫布把裝有羊皮紙信的木桶扔入大海
后來,對于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于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后,西方終于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6.歷史小故事
唐對外交往頻繁,其客觀原因是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達便利,科技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
主觀原因是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對外交往。 b、唐朝與亞歐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歷史上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與我國交往頻密的主要是周邊國家,次之就是中亞、西亞地區,與非洲和歐洲距離遠,交往就相對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間起了橋梁作用。唐朝對外交往的對象主要有五個:東邊的朝鮮(新羅)、日本,西邊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交往的內容可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注意交往的雙向性,一方面,周邊國家向唐明學習,深受其惠,尤以日本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對外開放中,吸取了外國優秀的經濟、文化成果,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 中國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來,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產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說這是商人從身毒(yuán dú,其時中國對印度的稱呼)買來的。這說明我國的產品當時已輸入印度。
唐朝時候,統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與天竺交往頻繁,表現為:1?雙方不斷遣使通好。
641年,天竺國王尸羅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懷開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則天、玄宗時使臣往來不絕,經常互贈禮物。2?雙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獻波羅樹,樹類白楊”。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糖法。
7世紀末,我國的紙和造紙術通過尼泊爾傳到印度。印度的醫學、天文歷法、語言學、音樂、舞蹈、繪畫和建筑藝術等,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孫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醫學家的理論和天竺藥物。天竺天文學家瞿曇羅曾擔任唐朝太史,并編寫《九執歷》。
僧一行改訂歷法,參考過《九執歷》。唐朝十部樂中有天竺樂,唐《秦王破陣樂》在天竺也很受歡迎。
敦煌、云岡及龍門石窟的壁畫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藝術風格的影響。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對外交往活躍 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因而受到各國的尊重,享有很高的聲望。從這個時期起,唐朝成為中國的象征,各國人民開始把中國人稱作唐人,這種稱呼至今仍在一些國家沿用。
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對很多國家很有吸引力。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對他的弟子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安史之亂以前的唐朝,處在強固穩定時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
再加對外交通發達,周邊各國的使臣和商人,紛紛前來中國,與中國通商往來的國家發展到七十多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文化遠播到東西方各國,對許多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遣唐使和留學生 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
《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
唐朝時候,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
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鑒真 鑒真(688—763),俗姓淳于,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鑒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鑒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動身。
由于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鑒真并不灰心。
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啟程東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壞,東渡失敗。
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
7.明朝中外交流中的小故事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的船隊同西洋各國進行了平等的貿易。船隊所到之處,大都受到熱烈歡迎。
如第一次遠航到達占城,受到國王、臣民擊鼓相迎。船隊用金銀寶貨,絲綢和青瓷碗盤等貨物,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以及珍奇異物。
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鄭和下西洋時,邀請各國來華訪問。
永樂時期,渤泥、滿刺加、蘇祿等國的國王、王后、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的南京、北京,有時隨行人員達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設宴款待,還贈予許多禮物,并把他們送來的禮物陳列在文華殿里。當蘇祿國王在歸國途中病逝于山東德州時,明成祖下諭旨以王禮安葬于德州城北,墓地在今德州北郊的北營村。
這是明代中外友好關系發展的一個突出事例,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鄭和遠航,還進一步推動了中國人向南洋流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世界歷史故事簡短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