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適合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感人小故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腳 那一年,德皮勒完成了全部學業從州立大學畢業了,他做了一名教文學的老師。
拿捏著自己從最新的的教育書籍上學來的方法,德皮勒在自己的學生們社沙鍋內試驗著。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孩子們紛紛舉手,跟著德皮勒老師拍,他們的面孔,從僵硬乏味立刻變得鮮活生動。
德皮勒激情高漲,視線如手提攝像機一樣搖晃著,從一個學生跳躍到另一個學生,最后,定格在一個男孩子臉上——他是那樣面無表情!“你叫什么名字?”德皮勒老師問。男孩抿緊嘴唇,一聲不吭,所有的孩子都沒有去關注這樣一個事件。
只有一個學生輕輕地說:“老師,他叫詹姆斯。”除去過去的25分鐘,下面的20分鐘,仿佛幾個小時一樣漫長,德皮勒的情緒徹底敗壞,慢騰騰布置了作文題目:幸福。
下課之后那個詹姆斯被德皮勒老師叫到辦公室,他親切地說:“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呢?下次不可以,知道嗎?”男孩在口袋里抄著手,沉默地點頭。一直到他晃回教師去了,右手始終放在口袋里沒拿出來過。
德皮勒老師心想:嘿,我遇到了一個脾氣倔強的孩子。 詹姆斯有惹事了,他和另外一個男孩打架了。
德皮勒老師趕過去的時候,爭執似乎已經結束。詹姆斯仍把手抄在口袋里,站著不動,滿臉通紅。
“你又怎么了,詹姆斯?”詹姆斯毫不理睬,轉身跑掉了。 “詹姆斯的右手以前觸過電,被切斷拉!”有一個女生是這么說,德皮勒老師的心猛然一縮。
第二天,德皮勒老師仿佛什么也沒發生過一樣,平靜地走上講臺,然后把前一天的作文本子發下去。直到最后五分鐘,他說。
我們重復一下昨天的好不好?但是我們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腳!德皮勒老師帶頭跺起腳來,非常用力,左右兩只腳一起動著,雖然看上去很滑稽,因為他跺起腳來,像是羅圈腿。一分鐘后,教室里響起劇烈的跺腳聲。
詹姆斯那天跺腳的聲音最大,并且眼睛里含著淚。德皮勒老師在他的作文上打了第一個99分,后面還附上一段話:“為什么沒有給你滿分,是因為你為了身體的不幸福,而拒絕了讓你自己的心感到幸福。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注意到你的老師其實是一個截去左腳的人,那背后,也有不幸的故事。但是,他沒有拒絕讓心去感受不幸之外的幸福。
所以,他不過是選擇了做平凡的文學老師,卻仍然認真地、快樂地生活。” 是的,德皮勒老師是幸福的,他曾經治愈了自己心里的傷痕,現在,又治愈了另一個小小的心靈!父愛的高度 好多年都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
記得小時候,家在農村,那時電視、碟機這類玩意在鄉下壓根就沒見過,更別說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個村子放電影,周圍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趕著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壓壓的一片,煞是壯觀。
那時父親還年輕,也是個電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著他那輛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車,帶著我便摸黑去趕熱鬧。
到了電影場,父親把車子在身邊一撐,就遠遠地站在人群后邊。我那時還沒有別人坐的板凳腿高,父親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恥,直至電影結束才放下。
記得有一次,看《白蛇傳》,騎在父親的脖子上睡著了,竟尿了父親一身,父親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著說: “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就過去了,我已長得比父親還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親的肩頭撐高了。春節回家,一天聽說鄰村有人結婚,晚上放電影,兒時的幾個玩伴就邀我一同去湊熱鬧。
我對父親說:“爸,我去看電影了!” 父親說:“去就去么,還說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個去吧,我都六十幾的人了,湊什么熱鬧!” 來到電影場,人不算多,找個位置站定。過了不大一會,身邊來了一對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見,如多年前父親的動作一樣,那位父親一邊說著“這里誰也沒你的位置好!”一邊托孩子騎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處咯咯地笑著。
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濕潤了。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準確代表父愛的動作,眼前這一幕不就是我找尋的結果嗎? 想起了許多往事,再也無心看電影。
獨自回家。 敲門。
父母已睡了,父親披著上衣來開門,“怎么這么早就回來了,電影不好?” 看著昏黃燈光里父親花白的頭發和那已明顯駝下去的脊背,我淚一下子涌了出來,什么也沒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剛才出門時父親給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單薄的身上。 是啊,父親一生都在為兒子做著基石,把兒子使勁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著托著,不知不覺間自己就累彎了,老了。
我知道,這一生,無論我人生的坐標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愛的高度,雖然它是無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那就站在我的影子里吧 我在老家的一條剛完工的公路上,聽見了一個姐弟倆的對話,姐姐十一二歲,弟弟四五歲,他們大概是姐弟吧。驕陽下,他們的衣服全都被汗水濕透了。
弟弟:“姐姐,我好曬。”姐姐:“是好曬,我也好曬。”
弟弟:“我不要曬!”姐姐:“這是新修的公路,哪里有房子?”弟弟:“那咱們找棵樹乘乘涼吧!”姐姐:“那不管,反正我不要曬!我不要曬么!”姐姐:“姐姐那里有辦法讓你不曬呀!”弟弟:“不管,反正我不要曬嘛!”姐。
2.200字以內的小故事,適合1~3年級看的
居里夫人是目前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在客廳里,這位朋友發現她的女兒手里正玩著一個玩具,而那玩具竟是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居里夫人的一枚金制獎章! 見到居里夫人后,朋友便問:“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把它給孩子當玩具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居里夫人對待榮譽的態度,熏陶影響了她的孩子,在母親的教導下,這位玩獎章的孩子--伊雷娜.居里,像她母親一樣,在1939年登上了諾貝爾化學獎的領獎臺。
要想不斷成功,首先要做到就是不怕失敗,不為過往的榮譽所累。
3.小學三年級簡單的成語故事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觸.
矛:長矛,古代用于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難一》: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鍛造而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么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墻根的矛,更加肆無忌憚地夸口:“諸位豪杰,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條漢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么盾都不可抵擋.那么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現在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說的話不能自圓其說.比如:“你剛才的發言前后自相矛盾,別人不知道該怎么理解.”
4.小學三年級小短文孔融讓梨
篇一:孔融讓梨的啟示 今天我讀了一個名叫《孔融讓梨》的文言文小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一個名叫孔融的小男孩,他才四歲,就很懂得謙讓。有一天他和哥哥們一起分梨吃,大家都拿個頭大的梨,只有孔融獨自選擇最小的梨。
父親問他,為什么要選小梨吃。孔融說:“我最小,應該把大梨留給哥哥們吃。”
這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示。記得我六歲時,奶奶燒了一大盆雞,奶奶對我說:“我把這只雞的兩個大雞腿,都分給你吃。”
我心想:“兩個大雞腿,不能我一個人獨享,應該先給姐姐吃。想著,我就把雞腿放進了姐姐的碗里。
奶奶問我:”你那么喜歡吃雞腿,為什么你不吃,反而給姐姐吃呢?“”因為我年紀小,不能獨享,應當先給姐姐吃。“大家聽了我的話,都紛紛贊揚我。
這篇古文讓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應當學會謙讓,學會與別人分享,這樣才能與人和平相處,永遠快樂。篇二:孔融讓梨的啟示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孔融小時候,有兩個梨,他把大的給了哥哥,小的留給自己,爸爸走過來,問:”你為什么不吃大的呢?“孔融說:”我年齡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吃。
“孔融長大了,媽媽拿過來兩個梨,他把大的梨給了小弟弟,小的留給了自己,媽媽問:”你怎么不吃大的呀?“孔融笑著說:”弟弟是小孩,應該吃大的。“ 我想:孔融真像黃香(香九齡,能溫席)尊老愛幼,總是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奉獻。
在想想我自己,總是和弟弟搶東西,不像當姐姐的樣子,總是被媽媽批評。我想:我不僅沒有把弟弟都照顧好,還老是把弟弟弄哭,真的很慚愧。
我要向孔融和黃香學習,當一個好姐姐,做一個好榜樣。瑞獅 篇三:孔融讓梨的啟示 有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讀了以后很讓我感動。
孔融是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不僅聰明機靈,而且做人的人品也很好。
有一天,孔融家里有一些金燦燦的嫩梨,父親讓孔融來分梨,他將大梨依次分給父母和哥哥姐姐,把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 孔融懂得尊敬父母,先人后己,而且不因為自己聰明就驕傲。
這真是令人羨慕的品德。 我是爸爸媽媽唯一的孩子,平時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總是留給我,爸爸媽媽愛我,我也要愛爸爸媽媽,好東西我們要共同分享,并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
在班級對待同學要友善,作為一名班長,要時時刻刻做好老師的小幫手,尊敬老師。以孔融為榜樣,做一個勤學好問、知書達理的孩子。
篇四:孔融讓梨的啟示 我們中華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我們中華禮儀的故事都在民間流傳,流芳白世。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從前有一個小孩叫孔融他聰明好學并懂得禮節,父母十分疼愛這個孩子。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意揀了一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可是孔融卻揀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還是給哥哥吧!“父親又問:”那弟弟比你?“孔融說:”那就更應該讓給他。
“父親聽了十分高興。 孔融讓梨的故事正體現出了我,我們中華人民謙讓的美好品質,但是這種美好的品質為什么不能人人擁有。
坐公交車時有老人站著大家是不是都能讓個坐,畢竟這一種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那為什么會比外國都不如,是不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夠呢?還是?但是這只要從我做起注重禮儀那么中國就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禮儀之國,禮儀之邦! 孔融讓梨這則故事雖體現出了中國的禮儀面貌,但是卻指出了現在生活中的缺點。 孔融讓梨,不正是先人留下的啟迪嗎?篇五:孔融讓梨的啟示 讀了一個星期的書,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本來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登山放松放松心情,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的,可是卻被一場春雨打亂了計劃。
沒辦法,只好乖乖地呆在家里看書了。 于是我就拿起了《孔融讓梨》這本書。
這個故事說了四歲的孔融在吃梨的時候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吃,大的留給五個哥哥和一個小弟弟。爸爸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得到的回答是:哥哥比我大,所以要吃大梨。
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孔融的一舉一動,再加上他那驚人巧妙的回答,顯得他特別的懂事、禮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看書里的孔融,這么小就知道尊敬兄長,愛護幼小,真不簡單啊!再想想自己,都長這么大了,不僅沒有把好的東西留給小弟弟,還經常跟他搶東西吃。有時爸爸媽媽吃了一點我喜歡吃的東西,我就大吵大鬧,認為家里好的東西應該都是屬于我的就不由的臉紅了。
以后我要好好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好孩。
5.小學三年級簡單的成語故事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觸.矛:長矛,古代用于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難一》: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鍛造而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么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墻根的矛,更加肆無忌憚地夸口:“諸位豪杰,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條漢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么盾都不可抵擋.那么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現在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說的話不能自圓其說.比如:“你剛才的發言前后自相矛盾,別人不知道該怎么理解.”。
6.女兒三年級要進行講故事比賽,請幫幫忙推薦幾個故事,最好附帶故
建議寓言故事吧,伊索寓言里有很多不錯的,中國古代寓言也很好,但是大家都聽過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護理與獵人狐貍為躲避獵人們追趕而逃竄,恰巧遇見了一個樵夫,便請求讓他躲藏起來,樵夫叫狐 貍去他的小屋里躲著。
一會兒,許多獵人趕來,向樵夫打聽狐貍的下落,他嘴里一邊大聲說 不知道,又一邊做手勢,告訴他們狐貍躲藏的地方。獵人們相信了他的話,并沒留意他的手 勢。
狐貍見獵人們都走遠了,便從小屋出來,什么都沒說就走。樵夫責備狐貍,說自己救了 他一命,一點謝意都不表示。
狐貍回答說:“如果你的手勢與你的語言是一致的,我就該好 好地感謝你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嘴里說要做好事,而行為上卻作惡的人。
農夫與蛇冬天,農夫發現一條蛇凍僵了,他很可憐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懷里。蛇溫暖后,蘇醒了 過來,恢復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傷害。
農夫臨死前說:“我 該死,我憐憫惡人,應該受惡報。” 這故事說明,即使對惡人仁至義盡,他們的邪惡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我寫的很簡單。
7.三年級成語故事大全
(一)鐵杵磨針【典故】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二)聞雞起舞 【典故】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8.三年級數學小故事大全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后,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 +97+98+99+100 = ? 老師心里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從此以后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里。
它趴在井底哭了起來。一只癩( lai)蛤蟆爬過來,甕聲甕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太高了,掉到這里就只能在這生活了。
我已經在這里過了多年了,很久沒有看到過太陽,就更別提想吃天鵝肉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喝足了水,就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
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著想著,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在睡覺。
它心里一驚:“我怎么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后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
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堅強地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
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需要用幾天時間就能爬上井臺嗎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
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
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
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