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字的國名有哪國名由來
“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王國”。
相傳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臺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于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中國”二字的由來:\x0d據于省吾教授考訂:"商代甲骨文沒有或,國二字".至周初,金文才出現"或"字,與國字相通,是指城邑.中國的名稱出現于西周初期.\x0d商代雖然沒有出現"中國"的名稱,卻已形成了以"中商","大邑商"居于中,稱"土中"或"中土",四方諸候稱東南西北土的制度與地理劃分,對周圍各族稱之為"方",如鬼方等.文獻記載西周武王,成王時出現了"中國"一詞,確證則見于1963年在陜西寶雞出土的何尊.此尊上的銘文稱:"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也有成王追述"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記載,這便與上述銘文相互印證,"中國"顯而易見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即夏代的中心區域.說:"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于土中,諸候藩屏四方,故立京師".此處"土中"與今漢語成倒裝,意思是"中土".\x0d中國古代傳統邊疆觀有兩大核心理論:一是服事觀,一是華夷觀.是最早提出的,詳細地描述了五服與國家政治活動中心各不相同的關系,即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五服和九州之域,才有封建統治王權的九五之尊.故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又曰:"惠此京師,以綏四國".以中國與京師對四方與四國.鄭玄:"中國,京師也".在這里,"國"與"邑","都",是同義詞,均指城而言,"中國"即天子所居之城,稱之為"京師",以與四方諸侯對舉.\x0d綜上所述,在西周初期出現的"中國",有如下幾種含義:\x0d一,天子所居之城,即京師.以與四方相對舉.\x0d二,周滅商以前,以豐鎬為中心的周人地區為"區夏",克商以后,以洛陽居天下之中,稱"中國"或"中土",是指夏代中心地區,又以商代中心地區為東夏,于是,中國包括豐鎬,雒邑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即后世稱之為中原的地區.\x0d三,指夏,商,周三族融為一體的民族,以夏為族稱,也包括夏人的文化.至于周的疆域觀念,則不限封在區域以內,還包括"王會"的各族地區.\x0d西周晚期,各族內徙,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禮崩樂壞,齊桓,管仲首創"尊王攘夷,以成霸業".及至后來,戰國七雄兼并,中國已出現統一的趨勢,原來在春秋時還是"夷狄"的,在戰國就同稱諸夏,不僅說明華夏已經穩定地形成民族,而且也造就了華夷統一的歷史條件.\x0d至戰國,七雄并稱'諸夏",同列"中國".
2.中國國名的由來~~~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
“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
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于今天“中國”的范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后,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祖國是中國。但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并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
后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國都位于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于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
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103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 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國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
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
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國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
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詞。隨后,他又從民族進化和競爭的理念出發,大膽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
他在《新史學》一文中明確指出:“歷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這里所謂的人群進化,實質上也就是民族進化。
梁啟超的民族觀念已經開始上升到理論層面。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并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結論。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
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
3.大字的來歷(簡短)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
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
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4.越南國名的由來
阮福映遣使宗主國中國,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最終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并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就是越南國名的由來。
具體歷史:
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并擊退了侯仁寶率領的北宋軍隊的干涉。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1054年改國號為“大越”。
1471年,后黎朝滅占婆國,疆土逐漸向南擴張。1527年,莫登庸篡奪后黎朝,建立莫朝。1531年,后黎朝在鄭、阮兩大家族的支持下復辟(又稱中興黎朝),與莫朝對峙,越南開始進入了200多年的南北分裂時期。
1592年,后黎朝滅莫朝,名義上統一全國,但越南繼續分裂,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兩大家族不斷發生戰爭,史稱“鄭阮紛爭”。而名義上的共主——后黎朝皇帝則完全是傀儡,處于鄭氏控制之下。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奠定了當代越南的版圖。
1771年,爆發西山起義,阮文惠三兄弟先后滅阮、鄭,統一全國,建立西山朝。后黎朝末代君主黎維祁逃往中國,請求清軍援助其復國。
西山軍在1789年擊退了清朝干涉軍,后黎朝徹底滅亡。1802年,原阮氏家族的后代阮福映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阮朝(1802年~1945年)。次年阮福映遣使宗主國中國,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最終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并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就是越南國名的由來。
擴展資料
越南的人口和民族:
1、人口
越南人口約為9000萬,排名世界第13位。男性占50.2%,女性占49.8%。城市人口占33%,農村人口占67%。越南有54個民族,京族占總人口87%;少數民族有岱依族、泰族、芒族、高棉族、赫蒙族、儂族、華族等。
2、民族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政府認定的有54個。每一個越南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遺產。多數越南西部的少數民族族群被統稱為“山里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越南
5.“中華”這一名稱的來歷(簡潔)
-- 中華的來歷
大約在5000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漢朝以后,開始出現“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后,“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匯也應運而生。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華民族”的“華”肇始于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時代。五帝時代的“帝”即部落聯盟首領。“舜”是謚號,即死后所進的尊號。《謚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稱。“虞”本是帝堯時掌山之官,即部落聯盟中負責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鳥獸的部落世襲公職名稱。中國上古有“以官為氏”的習俗,即以其在部落聯盟中所擔任的公職名稱為部落名稱,故稱其部落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時,部落聯盟向民族和國家發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變為朝代名稱,如同夏后氏之稱為夏朝。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是中國歷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干部落聯盟的痕跡。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
6.中國名字的由來
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并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后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國都位于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于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