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勤奮讀書的人和事簡略概括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杰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里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
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歐陽修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地上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終于學有所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3、孫敬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區)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
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梁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
從這以后,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4、程門立雪?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云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 天寒地凍,濃云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只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 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5、牛角掛書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后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閑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2.古代努力讀書的人和故事(要簡潔一點)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3.古人發奮讀書的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十分好學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貧寒無錢點燈,一到夜晚他家屋內一片漆黑,沒法讀書。怎么辦呢?一天晚上,他見隔壁人家點著蠟燭,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微微透過洞口的燭光映在書上,就這樣,他每天晚上都借鄰居的燈光讀書,直到鄰居熄燈為止。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4.介紹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語言簡短 說最后成了什么有名的人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六一節,我們懷念小蘿卜頭
衣衫襤褸的小蘿卜頭站在國民黨監獄的鐵窗里,一手攀著冰冷的鐵窗欞,一手伸出生銹的鐵窗,想托起那只落在鐵窗高處的蝴蝶。他夠不著,于是使勁翹起雙腳。
戴著紅領巾的小蘿卜頭站在中國兒童中心一叢茂盛的石榴樹中,身邊開滿了火紅的石榴花,洋溢著歡度節日的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孩子們像一群群美麗的蝴蝶,在明媚的陽光里享受和平帶給他們的歡樂。無數無數的幸福在他們都像呼吸一樣可以得到,但孩子們是否知道50年前和他們一樣大的小蘿卜頭,卻連一只蝴蝶都不能自由地追逐。從一歲半和父母一起被捕入獄,小蘿卜頭在罪惡的鐵窗里長到10歲,終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地殺害。
我們又想起普天下所有的兒童,他們還有很多生活在貧窮、饑餓、戰火和奴役之中。我們能做些什么,讓苦難的兒童擁有一點點本應屬于他們的歡樂,讓生活在幸福中的兒童懂得他們的歡樂來之不易。
一、頭懸梁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
5.古代傳說中誰刻苦讀書的故事(簡略的話語)
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拼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個辦法:拿著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著了,以便繼續讀下去。
無獨有偶,漢朝的孫敬,人稱“閉戶先生”,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梁上,一頭結著頭發,讓頭頸正直地吊住。這樣,如果打瞌睡,就會扯痛頭發,立刻驚醒。于是,后人用“懸梁刺股”來形容勤學好讀的精神。
在這兩個人身上表現出良好的意志品質。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中自覺的克服困難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我們稱之為意志。在人和動物的區別當中,最后的和最本質的區別,不僅在于人類能認識自然的本質和規律性,更在于人類能依據這種對自然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利用、支配和改造自然。
心理實質的能動性,就表現在它能支配和調節人的行為活動,能動地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改造現實。
意志過程有三個特征。首先是明確的目的性。前面所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的行為目的是十分明確的——為當官。并非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象眨眼、咳嗽、膝跳等本能和無意識的行為,不在意志的討論范疇之內。
其次,意志行動以隨意運動為基礎。所謂隨意運動,是指受意識支配的那種運動。如騎自行車、騎馬、游泳等等。越是熟練,意志行動就越容易實現。
再次,意志行動與克服困難相聯系。任何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意志行動是為了實現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難的行動。
有了崇高的目標,努力戰勝困難,雖然其中含有許多痛苦,會有曲曲折折,但真正意義的人生,正是在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實現的。這使我們想起公元前五世紀,發生在馬拉松的故事:一位希臘的軍人,為了把勝利的消息帶到雅典。一口氣跑到目的地。專家推測,這位軍人在沒到雅典以前,以處于死亡狀態,意志竟產生了這樣的奇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軍人,設立了馬拉松長跑項目,全長42、195公里。這實際上也是意志和意志行動的一塊豐碑。
6.古代名人勤奮學習的故事
1、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這就是陸羽棄佛從文的勵志故事。
2、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
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
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
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3、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里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
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于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5、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7.古人勤奮好學的小故事
1、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后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
2、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3、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4、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王冕放牛聽講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學門前經過,聽到里面瑯瑯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
有一次,他在鄉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癡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里做些雜事,賴以糊口。
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借著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于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后來終于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人刻苦讀書的故事簡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