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簡短的語言描述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發生的社會背景、主要派別、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張。
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各階級、階層從自身利益出發,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和要求,這是百家爭鳴的階級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由于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而私學的興起,則造就了一大批知識豐富的文士,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而在諸侯紛爭割據的時期,統治者也不可能推行文化專制政策,學術氛圍較為寬松。代表各階級階層利益的學者和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階層的利益出發,對宇宙、社會、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于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的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派別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倡行仁政,反對諸侯混戰,反對殘酷的剝削壓迫,在人性論上主張人性善。荀子的思想傾向于法家,主張既隆禮又重法。在人性論上主張人性惡。在自然觀方面具有唯物主義傾向,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要主張是“兼愛”、“非攻”,主張無差等的愛,反對戰爭。此外,還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志”、“明鬼”等。墨子是小生產者的代言人。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莊子在哲學上主張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在政治上消極,逃避現實,反對社會進步,主張無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反對復古,主張革新,崇尚法治,主張君主專制,對于人民的反抗主張用嚴刑峻法制止。法家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
600多個字可以嗎?如果嫌長,就把各家的主張去掉,剩下的只有270個字。
2.百家爭鳴的含義及其背景分別是什么
1、什么叫“百家爭鳴”?
?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
百家爭鳴發啟于春秋末年,興盛于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首先,社會大變革帶來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
再次,社會交往的頻繁、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講學風氣的盛行,私學的興起,使文化典籍廣為傳播,各種學說廣為流傳,形成了爭鳴氛圍。
意義: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和保護新興地主的中央集權制度,有積極意義。
3.百家爭鳴是什么意思
【百家爭鳴】 (拼音: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釋】: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
1、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2、見 百花齊放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允許各種學術流派發表意見。
【示例】: 1、~,就沒有科學的繁榮和理論的發展;
2、自春秋末年以來,中國的思想得到一個極大的開放,呈現出一個~的局面。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近義詞】: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反義詞】:噤若寒蟬、強求一律、一家之言
百家爭鳴的概念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4.百家爭鳴的意義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5.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士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四處游說、講學。
針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使原來壟斷在貴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擴展,形成了一個擁有學識的文士階層,使社會動蕩、變革。
給人們帶了思想的解放。 在百家爭鳴中,各派不僅闡述自己的主張,還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的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6.百家爭鳴的簡單介紹(150字),要有原因,
百家爭鳴簡介:
春秋戰國社會處于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后世影響深遠。
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于是出現了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