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司馬懿的故事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后,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占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后,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
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臥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于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征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擴展資料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后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后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懿
2.三國演義司馬懿的故事簡要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后,曹操敗北,勢力減弱。
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占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達,于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發動叛亂,棄魏投蜀。孟達自認為宛城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勢險要,司馬懿一時無法趕到上庸。
可是當孟達剛起事八天,司馬懿就親率大軍趕到上庸,兵臨城下。孟達平素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申儀風聞孟達與西蜀又有來往,立即報告了魏明帝。
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監視孟達的行動。司馬懿為了充分做好消滅孟達的準備工作,并盡量推遲孟達的起事時間,除了從軍事上做好征討的準備工作,他還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他猶豫不決,延緩起事的時間。
擴展資料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懿。
3.關于司馬懿的故事,3個,20字的,幫幫忙行嗎
1、三國時期,魏蜀之戰,魏平西都督司馬懿奪取了要塞街亭。諸葛亮因馬謖大意失街亭正自責用人不當。此時司馬懿大軍逼近西城,不巧諸葛亮已將兵馬調遣在外,一時難以回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機之中,諸葛亮自坐城頭飲酒撫琴,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門大開,幾個老兵在掃地,耳聽諸葛亮琴聲鎮定不亂,心中疑惑,不敢貿然進城,自退二十里路觀察。及至探明實情返回時,趙云率大軍已到,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之計。
2、司馬懿是曹操身邊的重臣,但曹操卻總提防著他。而司馬懿也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在敏感時期,司馬懿為了躲避迫害,不得已裝成生病。曹操派人以探病為由去看看司馬懿是否真的病了。內侍來到司馬府中,司馬懿正在后院中休息,內侍問候了司馬懿,司馬懿特別虛弱的表達了感激之情,隨后侍女端來藥湯為司馬懿喝,司馬懿在喝的時候嗆了好幾下,而且還撒了一身。內侍回去把情況如實的向曹操稟報了,曹操深信不疑,因此司馬懿躲過了曹操的猜忌迫害。
3、傳說,諸葛亮算就:在他死后,司馬懿要挖他的墓找他算賬,就造了一百座墳臺,還找了一塊磁石碑,刻上字,囑軍士立在第一百座墓前。
司馬懿和諸葛亮打了一輩子仗,總沒討到便宜,連空城計都未能識破。諸葛亮死后,司馬懿果真想把他挖出來,鞭尸以解心頭之恨。司馬懿指揮軍士一連挖了九十九座墳臺,也沒有找到諸葛亮的遺骨,自愧不如諸葛亮神機妙算。于是在諸葛亮的第一百座墳臺前長吁短嘆,慢慢向著墳前的大墓碑走去。剛到墓前,司馬懿不由自主,象有人拉著一樣,“咚”的一聲,跪在墓前,動彈不得。他哪里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穿著鐵鎧甲,受磁碑吸引的緣故,還以為是諸葛亮的陰魂拉住了他,又驚又怕,連忙磕頭,直喊“孔明饒命!”喊了一會,不見回音,抬頭一看,碑上赫然一行大字:“吾逝,司馬懿必跪降!”只氣得司馬懿七竅生煙,咯血而死
4.司馬懿典故有哪些
希望對你有幫助祁山對戰 關于諸葛亮同司馬懿在建興九年祁山戰役的情況,《晉書》同《三國志》漢晉春秋有不同的記載,尤其是在相持階段戰況,有很大差異。
在總體戰略態勢上兩書記載一致,都是司馬懿解了祁山之圍,并且挫敗了諸葛亮奪取魏國糧食的企圖,使諸葛亮最終因為糧食耗盡退兵。有差異之處是《漢晉春秋》稱諸葛亮打敗了郭淮、費耀,搶收了些糧食,《晉書》記載諸葛亮沒能搶到糧食,《漢晉春秋》關于這次戰斗的記載是矛盾的,費耀已經被司馬懿命令留守上邽不可能同郭淮與諸葛亮交戰,《晉書》中司馬懿趕到上邽阻止諸葛亮搶糧成功,那里是糧食主產區。
諸葛亮在祁山附近打敗魏軍搶到少量糧食是可能的,但是沒有影響司馬懿主力部隊的糧食供應,也沒改變蜀軍缺糧。史書記載了司馬懿的軍隊是依靠隴西糧食補給。
至于兩軍交戰的結果,司馬懿是否同諸葛亮作戰,兩書的記載也不同,《漢晉春秋》說賈栩、魏平被救出后,非要與諸葛亮交戰,司馬懿被迫出戰失利,蜀軍斬獲甲首三千,(甲首,小頭目,類似于現今的班長之類.由此可推算司馬懿折兵過萬) 空城計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際,不料,司馬懿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幾十里處,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險招,玩了一手“空城計”,把司馬懿嚇跑了。 在正史中,孔明見街亭敗績,北伐受挫,戰局已經對己不利,于是迅速撤回漢中,并沒有再空耗軍力。
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見已經打退蜀漢,也沒有苦追。當時,司馬懿更是遠在宛城一線,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街亭或西城。
《演義》為了貶低曹真,并強調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最大對手,硬是把司馬移位到了街亭前線。其實,司馬懿是在后來才頂替曹真出現在對蜀漢前線的。
其實,“空城計”也有其說法來源。《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注里,記有一段郭沖講的小故事:“亮屯于陽平,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
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軍北趣山。
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為恨。”史學界稱其為“郭沖三事”,后邊還有郭沖的“四事”和“五事”。
這個郭沖是諸葛亮的粉絲,他講的故事都是盲目推重孔明的。這一段“郭沖三事”的情節,更是于史不符、于理不合,十分荒謬。
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余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連現在人也明白,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絕不會愚蠢和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所以近來有學者認為: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司馬懿深深明白“蜚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當時魏國任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諸葛亮北伐而魏國朝中除自己外無人可敵,諸葛亮就是自己得到任用保住官位的鑰匙和命脈。
如果諸葛亮一死,他的用處也告終止,而朝廷中很多官宦都敵視自己,自己也還沒有建立起朝中勢力,必然會重新被貶官居閑,壯志難成了。所以雖然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是司馬懿也不會立即殺死自己的“保官稻草”的。
誅曹爽 司馬懿平定曹爽亂政是挽救曹魏政權,信守托孤承諾,維護曹芳的皇位,不是單純為了個人集團的權力。首先他放棄權力回家養病的時候,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在朝中都是中級官員,司馬氏集團還是弱小的。
此時談不上要建立司馬氏專權,嘉平之變后司馬師兄弟也沒有掌權擔任要職。實際上直到司馬懿集團的主要成員開始受到曹爽的排擠打擊的時候,司馬懿依然是容讓,就象他對孫禮說的,要“忍不可忍”。
最初曹爽還只是專權,剝奪眾多豪強貴族的政治地位,剝奪他們的祭祀榮譽。固執發動對蜀國的戰爭等,這些亂政司馬懿都沒有能阻止,表明曹爽已經不尊重司馬懿了,并且后來準備要篡位。
曹爽要篡位也是明顯的,他的衣食和儀式排場幾乎和皇帝相同,皇宮御用尚方器物充斥其家,自行從宮中取曹睿的才人到自己府中,甚至到了偽造詔書,把皇宮的才人五十七人送到鄴城,擅自取用太樂樂器,武庫禁兵。后來還把郭太后遷居冷宮囚禁,派遣親信監視小皇帝,這時唯一對他篡位構成威脅的就只有司馬懿了,他一面派親信去察看司馬懿的動向,一面排擠打擊司馬懿的親屬、親信,都是為了篡位做準備,郭太后、劉放、孫資等過去有權勢的,都相繼被他廢黜了,司馬懿因為早早就回家養病了,所以他受到打擊是最晚。
曹爽最后只有把司馬懿集團也瓦解了,稱帝篡位才能開始,孫禮、盧毓等相繼被排擠,矛頭甚至指向司馬懿的親戚杜恕,這是在正始九年底,后來盧毓審理曹爽黨徒,了解到他們謀反篡位準備在三個月內行動,曹爽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軟弱、窩囊的廢。
5.求諸葛亮的故事5個 司馬懿的故事3個,每個故事用20個字概括,今晚
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困居新野,得徐庶推薦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天下局勢。
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江上大霧借得曹軍十萬支箭。
安居平五路:諸葛亮安坐成都調兵遣將,破了曹魏五路圍攻
六出祁山: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均選擇祁山為出兵目標
司馬懿:裝病不仕:曹操招司馬懿出山,他假裝中風不答應
空城計:司馬懿中空城計,喪失抓住諸葛亮的良機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發動政變,鏟除曹爽勢力,從此掌控曹魏
6.司馬懿生平所有的事跡
西元179年,司馬懿生于河內郡溫縣。
西元201年,司馬懿22歲,被河內郡推舉出仕擔任上計掾,當時司空曹操征辟司馬朗與司馬懿兄弟。但司馬懿隱忍待時,韜光養晦,裝病推遲曹操所授官職,并索性告辭上計掾,回家養病。
西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后,第二次強制征辟29歲的司馬懿為文學掾,職司教育曹丕經學的老師;與陳群、吳質、朱爍共稱“太子四友”。官職由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府東曹屬,升到丞相府主簿。
西元216年,曹操晉爵魏王。次年,曹操冊立曹丕為魏王太子,司馬懿升太子中庶子,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倚重。
此后司馬懿常謀國事,不久轉為丞相軍司馬。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司馬懿協助曹丕,完成漢獻帝禪讓。
西元226年,曹丕病逝,遺命曹真、陳群、司馬懿輔政曹睿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同年,大敗進攻襄陽的諸葛瑾,斬殺張霸,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西元228年,孟達反叛,十六日內破城,斬殺孟達。
西元230年,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遇雨回師。同年,上表建立上邦軍屯。
西元231年、234年,兩次成功對抗蜀軍諸葛亮北伐,蜀軍撤走。西元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
西元238年,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征公孫淵,破襄平。西元238年,曹睿病逝,遺命曹爽、司馬懿輔政曹芳即位。
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西元241年四月,孫權攻魏;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吳軍退。
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西元243年,司馬懿在率軍征東吳,諸葛恪焚燒積聚,棄城而走。
西元247年,曹爽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為架空司馬懿而將其改任太傅,司馬懿稱病,不與朝政。西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高平陵之變,族滅曹爽,盡殺其黨羽。
司馬懿被進爵安平郡公,進位相國,上書十余次相辭。又加司馬懿九錫,司馬懿仍然不受,故其官爵至死未變。
后司馬懿因病不上朝,曹芳時常去他家問政。西元251年,討伐王凌,誅其三族。
西元251年,司馬懿病逝洛陽,年73歲。
7.司馬懿的故事作品生平作文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
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早年經歷司馬懿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生于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懿少年時和著名隱士胡昭關系很好。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而被謀害,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險尋找,在崤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救下司馬懿。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計掾。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
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后,使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
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而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于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征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里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系很好,總是回護他,而得以無事,于是司馬懿勤于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奇策善謀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
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好機會。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好機會,事情是可以成功的。
圣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曹操說:“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未從其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并稱“四友”。
此后,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采納。
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后,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
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乘此機會率主力北攻荊襄。
圍魏將曹仁,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
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于國家的大局并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
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此戰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
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之后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寇賊,想把他們遷走。
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
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移民。
之前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
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御吳軍。
8.司馬懿的事跡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
長子司馬師自封公后,追尊為舞陽文宣侯;次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西元201年,22歲的司馬懿被河內郡推舉出仕擔任上計掾,當時任司空的曹操征辟司馬朗與司馬懿兄弟。
但司馬懿隱忍待時,韜光養晦,以裝病推遲曹操所授的官職并索性告辭上計掾,回家養病。西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后,第二次強制征辟29歲的司馬懿為文學掾,職司教育曹丕經學的老師;與陳群、吳質、朱爍共稱“太子四友”。
官職由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府東曹屬,升到丞相府主簿。西元216年,曹操晉爵魏王。
次年,曹操冊立曹丕為魏王太子,司馬懿升太子中庶子,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倚重。此后司馬懿常謀國事,不久轉為丞相軍司馬。
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司馬懿協助曹丕完成漢魏禪讓。西元226年,曹丕病逝,遺命曹真、陳群、司馬懿輔政曹睿即位。
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同年,大敗進攻襄陽的諸葛瑾,斬殺張霸,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西元228年,16天破城擒斬孟達。西元230年,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遇雨回師。
同年,上表建立上邦軍屯。西元231年、234年,兩次成功對抗諸葛亮蜀軍北伐,蜀軍撤走。
西元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西元238年,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征公孫淵,破襄平。
西元238年,曹睿病逝,遺命曹爽、司馬懿輔政曹芳即位。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西元241年,四月,孫權攻魏,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吳軍退。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
西元243年,司馬懿在率軍征吳,諸葛恪焚燒積聚,棄城而走。西元247年,曹爽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為架空司馬懿而將其改任太傅,司馬懿托病不與朝政。
西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奪曹爽軍權。后公卿廷議滅曹爽黨羽三族。
司馬懿被進爵安平郡公,進位相國,上書十余次相辭。又加司馬懿九錫,司馬懿仍然不受,故其官爵至死未變。
后司馬懿因病不上朝,曹芳時常去他家問政。西元251年,討伐王凌,誅其三族。
西元251年,司馬懿病逝洛陽,年73歲。
9.有關他司馬懿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小故事
公元227年,魏國新城太守孟達秘密聯系蜀、吳謀反。
當時,屯軍于宛城的司馬懿得知這一情況后,暗中調遣軍從,準備討伐。部將勸司馬懿說:“孟達這個人向來沒有信義,應當乘其舉棋不定時,果敢出兵將其殺垮。”
但是,按常規,司馬懿要發兵平叛,必須先報告在洛陽的魏主,待得到批準后才能進兵。可是,從宛城到洛陽往返1600多里,要走半個月的時間;而從宛城到孟達起事的上庸城有1200里,也要走10多天。
如果等到魏主的批準后再起兵平叛,那么魏軍只有在孟達起事后1個月才能開到上庸城。魏軍和孟達的兵力對比是四比一,但魏軍的糧食不足吃1個月,而孟達的糧食可以支持1年。
這就是說,司馬懿如果等接到旨意再進兵上庸,到不了目的地糧食就沒了;而孟達則可利用1個月時間,充分做好應戰準備。因此,時間成了雙方爭取主動的關鍵。
足智多謀的司馬懿為了爭取時間,以快制勝,便一反慣例,當機做了決定。在沒有接到魏主命令的情況下,就暗中率領大軍疾速前進。
三軍分8路而行,晝夜兼程,結果只用8天時間就趕到了上庸。上庸因城墻不堅固,準備不足,在魏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軍心動搖,難以支持。
僅10天時間,孟達的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等就開城門投降。魏軍入城,斬殺了孟達,俘敵1萬多人。
就這樣,司馬懿以神速的行動,避開了糧草不足之短,發揮了優勢兵力之長,結果大獲全勝。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司馬懿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