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花的童話故事或民間傳說及詩文,比較短的
1、傳說唐后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百花懾于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燒死牡丹。
枝干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后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陽紅”。
2、金邊瑞香是我國傳統名花,也是世界各花。關于“金邊瑞香”花名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早年曾有一個和尚云游到大余,因感覺疲憊靠在一塊石頭上休息,睡夢中聞到陣陣的花香,香味很濃,醒來之后這花香果然存在。
于是他就去找,果然找到,便給花起了個名字叫“睡香”。后來有人覺得睡覺的“睡”說上去聽上去都不雅,于是將“睡”字改成“瑞”字。
3、據說,娥皇、女英是堯帝的女兒,二人同嫁給舜。姊姊為后,妹妹為妃,三人感情甚好,后來,舜在南巡崩駕,娥皇與女即雙雙殉情于湘江。上天憐憫二人的至情至愛,便將二人的魂魄化為江邊水仙,二人也成為蠟月水仙的花神了。
4、相傳楊貴妃雖然身系唐玄宗的三千寵愛于一身,但是在安史之亂時,馬兵變,玄宗不得及應軍士之求殺了楊貴妃。當時,眾人將楊貴妃的尸體懸掛在佛堂前的杏樹上。平亂之后,玄宗派人取會尸骨移葬時,只見一片雪百的杏花迎風而舞。玄宗回宮后,命道士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此時的楊貴妃已在仙山上司職二月杏花的花神了。
5、傳說杜鵑鳥啼聲哀怨,不到吐血啼聲不止,每到春暖花開,杜鵑鳥哀怨聲聲,杜鵑花開得如火似血,人們都說,紅紅的杜鵑花是杜鵑鳥吐血染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關于洛陽牡丹的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江西大余"金邊瑞香"——美麗花朵美麗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賞花聞香 找尋春天腳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二花神
2.雷峰塔的傳說
有關雷峰塔的傳說,就是白蛇的故事,白娘子與許仙戀愛,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卻 橫加阻攔,最后把白娘子壓在了雷峰塔下面。
=============================================
雷峰塔的出名和傳說“白蛇傳”有關。傳說峨眉山中,有條白蛇經過千年修煉成了美麗女子,名叫白素貞。一年清明時節,她和由青蛇修煉成人的侍女小青,同游杭州西湖,結識了許仙,兩人結為夫妻。有一次,許仙到金山寺進香。和尚法海見到他就說他身上有妖氣,連勸帶逼要許仙出家消災。最后法海不肯善罷甘休,趁白娘子生了兒子身體虛弱,用金缽罩住她,又把她鎮壓到雷峰塔底,揚言:白娘子若想脫身,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小青只好逃回峨眉山中刻苦修煉,武功法力大有長進,重來西湖營救白娘子。白素貞的兒子許夢蛟在許仙撫養下長大成人,赴京應考高中狀元,到雷峰塔前向母親報捷。小青和許夢蛟、許仙在雷峰塔下重逢,同又來作惡的法海展開殊死搏斗,終于打敗法海,救出白娘子,合家團圓。
3.關于欒川養子溝傳說的作文
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曾在此生子養子,故名養子溝。
唐貞觀末年巾幗名將樊梨花,不甘丈夫薛丁山三次休辱之苦,跋山涉水尋訪至此安營扎寨、養子教子,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傳說故事,后人為了紀念英賢稱此地為養子溝。
據傳樊梨花曾在駐防安營三戰匪首、為民除害,曾在此生育薛剛并教會其十八般武藝、精忠報國。養子溝也因此留下了歷史的痕跡:樊營村內,依稀可以聽見樊梨花與匪首惡戰的廝殺聲;養子場上,薛剛第一聲啼哭似乎猶在耳邊;教子場中,留下了薛剛習武時閃轉騰挪的颯爽英姿;梨花邊,我們仿佛看見慈愛的樊梨花正在諄諄教誨薛剛;索子崖下,我們好像依然能夠“看到”頑皮的薛剛在承受著母親的責罰;秋千園內,留
4.關于鵲橋的傳說,文字要優美一點
傳說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
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
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云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云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
自從牽牛被貶之后,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云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后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后,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來父母下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
一兩年后,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
牛郎并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
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
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伙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
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后,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
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后,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后,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
它怎么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
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云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
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于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
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
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最早出現牛郎織女一說的是晉朝,干寶的《搜神記》,里面的牛郎一說是董永,而織女是玉帝派遣下來幫助董永的七仙女。
5.龍的傳說故事,最好簡短,明了一些
畫龍點睛
原文: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未點睛者皆在。
譯文: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點眼睛,他時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墻壁,一條龍乘云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那里。”
葉公好龍
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 成語《葉公好龍》王建峰 繪制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6.天下至孝漢文帝的簡短故事
漢文帝繼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舉侵入邊境。
朝廷于是讓宗正劉禮做將軍,駐軍霸上;讓祝茲侯徐厲做將軍,駐軍棘門;讓河內太守周亞夫做將軍,駐軍細柳:這樣來防備匈奴。皇帝親**勞軍隊。
來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皇帝車馬徑直馳進軍營,將以下軍官騎馬送迎。接著往細柳軍營,細柳軍營的軍士官吏身披鎧甲,拿著鋒利的刀,拉開弓弩,拉得滿滿的。
天子的先頭衛隊到了,不能進入軍營。先頭衛隊說:“天子將要到了。”
軍營門的軍官說:“將軍命令說:“軍隊中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進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著符節下詔令給周將軍:“我想要進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話打開營門。
營門的軍官對跟隨的車馬上的人說:“將軍約定,軍營中不能驅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馬韁繩慢行。
到了營中,將軍周亞夫手執兵器行禮說:“穿戴鎧甲頭盔的軍人不行跪拜之禮,請求用軍禮拜見。”天子被感動了,臉上變得很嚴肅的樣子手撫車前橫木。
皇帝派人告訴說:“皇帝尊敬地慰勞將軍。”完成禮儀就離開了。
出了軍營門以后,大臣們都很驚訝。漢文帝說:“哎呀!這是真正的將軍啊!先前霸上、棘門軍營,像兒戲罷了,那些將軍本來可以襲擊而俘獲呀。
至于周亞夫,能夠侵犯他嗎?”漢文帝稱贊了很久。
7.清明節的傳說,要簡潔,急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設立距今已兩千多年。
古人過清明節的方式,除祭祖掃墓外,還有禁火寒食、踏青、泛舟漫游等內容,與今人的清明節有較大差異。關于這一點,可從相關古詩詞中找到佐證。
祭祖掃墓是古人過清明節的最重要內容。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
在這一天,人們紛紛扶老攜幼來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焚化紙錢進行祭拜。 對于當時祭祀情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具體生動:"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禁火寒食是古人過清明節時的飲食習俗。由于增加了寒食節的成分,古人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往往要禁煙火,只吃冷食。
冷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等。為了補充營養,人們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往往將祭祀食品分吃。
開展體育活動同樣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為防止寒冷傷身,古人在清明節期間往往要開展多項體育活動,常見的有蕩秋千、拔河、撲蝶、采百草、放風箏、放河燈、插柳、植樹等。
宋代詩人張先寫的《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刻畫了當時人們過清明節時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景: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