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渭南”這個名字的來歷是什么
歷史沿革:渭南作為縣名,始于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考其沿革,更為悠久。 夏(約前21—前16世紀),傳說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
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驪戎國之地。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屬當時的京城郊區。
東周(前770—前256),春秋時屬晉。秦孝公十年(前668)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縣,縣治在今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
次年置鄭縣,轄今渭河之南地。戰國時,渭南先屬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獻于秦,轄渭河以南地區。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屬驪邑,渭河以北屬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設內史,轄驪邑、下邽等,此時,北部還設有蓮勺縣,據《漢書·地理志》載:“當屬內史”。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進軍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驪邑、下邽一度屬之,蓮勺亦當屬之。二年,漢設渭南,河上二郡。
鄭、驪邑屬渭南郡,蓮勺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復隸內史。
前197年七月,驪邑更名新豐。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
新豐、鄭、下邽屬右內史,蓮勺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馮翊。
新豐、下邽、鄭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設烈郡、新豐、下邽、蓮勺各縣屬之。
713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并入鄭縣,屬京兆尹;蓮勺數左馮翊。密畤縣,當時在此時并入新豐,屬京兆尹。
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復下邽縣,改隸左馮翊。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為郡,左馮翊為馮翊郡。
新豐、鄭縣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隸雍州馮翊郡。晉(265年—316年),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
東晉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豐、鄭縣地,置渭南縣(縣域在今老城北),隸雍州京兆郡。下邽、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后秦時,渭南、下邽隸屬未變,唯據《太平寰宇記》載:“姚萇廢蓮勺縣。”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諱,改下邽為夏封縣,遷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鎮)。太和三年(479年)復設蓮勺縣,廢夏封入蓮勺,隸雍州馮翊郡。
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縣為南新豐縣,并設渭南郡,治所遷至今縣城東南四里明光塬上。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
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三縣均隸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源、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蓮勺界內屢有“群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
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與蓮勺同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
《兩京地理志》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到渭南,見塬上缺水,將縣城由明光塬遷至今老城。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
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復為華州。
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等縣。
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
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后,州名幾經更改,下邽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復名為華州;寶歷元年(825年),復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五代后梁時,渭南隸大安府;后唐、后晉、后漢一直隸京兆府,后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
下邽縣一直隸華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陜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佑五年(1053年)該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
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
下邽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曰并管。
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黃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化為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陜西省等處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清,隸陜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
民國初屬關中道,1928年屬陜西省。
2.渭南的歷史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
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后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后大荔分區并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
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3.陜西渭南的歷史文化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又稱“華夏”即源于渭南:“華”即華山,“夏”指“夏陽”特指橫亙于這區間的狹長地域。由這里產生的文明即就是“華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華夏之根”的稱謂。因其卓著,故延伸為后世中華民族之典。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 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亦影響深遠。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戲、阿宮腔等多種戲曲劇種蘊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獨具匠心。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潼關萬盛園醬菜制作技藝等84項,名列陜西乃至中國前列。
沙苑文化,龍山文化,西岳廟,太史祠,倉頡廟等,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蒲城橋陵等數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遙遠的星座,閃爍著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韻,盛世帝國雄風,迷人的大唐歷史文化風采。
《詩經》開篇之作《關關雎鳩》即產生在這里。這里亦是“鄭”姓、“楊”姓之祖籍。
4.渭南在歷史的別稱是什么
[西部出海東大門]渭南市位于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 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東西寬149.7公里,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陜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 東大門”。 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 中部渭河沖積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轄一區(臨渭區)、兩市(韓城、華陰)、八縣(華縣、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 254個鄉鎮(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人 口531萬人,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
5.“澄城”這個地名的由來
澄城是黃河流域的古老縣份,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古屬雍之地,春秋屬晉,秦始設北徽縣,從北魏始建澄城縣,縣名縣治沿用至今已有1540年。
這里前拱原阜,后依山隴,地形復雜,地理位置險要,是歷代屯御敵的戰略要地。吳起在此屯兵,郭子儀率兵征叛,李自成抗擊官兵,王震率領的西北野戰軍浴血奮戰等等,都在古徽大地留下過深沉的足跡。
這里土厚水淳,風和俗美,梁原起伏,山川壯麗,隋文帝修建行宮,唐名相魏征在此受封。歷史上曾有過"澄城八景",如今更勝當年:壺梯山幼樹成林,翠柏環繞;龍首壩湖光瀲滟,雪浪排空;大市場古色古香,游人如織;樂樓和澄塔遙相呼應,雄居縣城,故稱澄城。
6.歷史上渭南的別稱是什么
[西部出海東大門]渭南市位于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 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東西寬149.7公里,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陜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 東大門”。
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 中部渭河沖積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
轄一區(臨渭區)、兩市(韓城、華陰)、八縣(華縣、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 254個鄉鎮(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人 口531萬人,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
7.渭南的歷史,有誰知道告訴我從古到今的歷史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
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后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后大荔分區并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
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
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筑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 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
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杰,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 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渭南地名的由來簡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