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所有的心理學的效應和原理,并有清楚的解釋
教學相長啊,謝謝提問!以前還真沒這么細心總結過大學學的知識
一、蝴蝶效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又稱“蝴蝶效應”,即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后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
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件事”對結果的影響,就象只改動了一點數據計算的結果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二、木桶效應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三、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四、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只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五、暈輪效應
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六、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后15道題,然后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七、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八、皮格馬利翁效應(自驗預言)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九、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十、仰巴腳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于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2.有誰能解釋下主效應和簡單效應的區別么
有幾個因素就有幾個主效應。
交互作用是2^n-n-1。主效應假設是完全隨機實驗。
以減肥為例子吧~A因素有兩個水平,一個是吃零食,一個是不吃零食。B因素有兩個水平,一個是運動,一個是不運動。
如果有4個200斤的被試(當然真正做實驗的時候不可能只有4個被試),分別接受實驗。假設吃零食運動的人180不吃運動的100吃不運動的250不吃不運動的150。
則A的主效應就是不考慮B因素,單看吃零食和不吃零食對減肥效果的影響。就是比較180 250和100 150的斤數。
B的主效應同理。比較280和400。
A在B1水平上的簡單效應就是,運動時,不吃的100吃的180的比較。其他簡單效應同理。
3.給我十個心理學上面常見的效應,要最有意思的
1.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 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 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 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后,兇手又返回作案 。
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 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 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 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 ,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人們把這種眾 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 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 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 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 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
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 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 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 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 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如何 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 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 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 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 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 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么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 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 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涂滿了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 危。
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 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只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 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 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 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 護地鐵車廂干凈著手,并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臺上,公開向 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員警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七名逃票 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員警愿意很認 真地去抓逃 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 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3、鳥籠效應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 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只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
過程很簡單,設想你 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 ?”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么,你要一個鳥籠干什么?” 最后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 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 多么重要。
4、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 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 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 是任用兩個水準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 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 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 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 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 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 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 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
4.大家用簡單扼要的句子解釋一下【蝴蝶效應】及原理,謝謝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
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
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
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導彈,港臺100億美元流向美國。“蝴蝶效應”也可稱“臺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5.心理學的166個效應有哪些
1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2阿倫森效應
3暗示效應
4安泰效應
5暗示效應
6 安慰劑效應
7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8巴霖效應
9半途效應
10貝爾效應
11貝爾納效應
12貝勃規律
13比馬龍效應
14彼得原理
15邊際效應
16邊際效益遞減效應
17波紋效應
18布里丹毛驢效應
19不值得定律
20財富效應
21蔡格尼克效應
22長尾效應
23超限效應
24拆屋效應
26成敗效應
27重疊效應
28刺猬法則
29從眾效應
30淬火效應
31達維多定律
32搭便車效應
33答布效應
34德西效應
35得寸進尺效應
36等待效應
37第一印象效應
38定勢效應
39 定型效應
40多看效應
41多米諾骨牌效應
42范疇效應
43凡勃倫效應
44非零和效應
45飛去來器效應
46改宗效應
47共生效應
48古烈治效應
49 關系場效應
50光環效應
51過度理由效應
52哈奇森效應
53海潮效應
54海格力斯效應
55赫洛克效應
56黑暗效應
57華盛頓合作規律
58蝴蝶效應
59環境效應
60霍布森選擇效應
61霍桑效應
62棘輪效應
63緘默效應
64獎懲效應
65結伴效應
66進門坎效應
67禁果效應
68近因效應
69金魚缸法則
70競爭優勢效應
71酒污水效應
72角色效應
73刻板效應
74空白效應
75 庫里肖夫效應
6.心理學中,羅森塔爾效應和普雷馬克原理
不是啊,不是相反的。
可是沒有可比性,他們并不是從一個方向來說的。
普雷馬克原理比較簡單,先給你說這個怎么操作。
普雷馬克(D·Premack,1965)最早提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這一原理被稱為普雷馬克原理。由于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所以又被稱為祖母原則,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點。”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先讓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
這個原理太簡單太簡單,他就是說當孩子不喜歡做一件有益于他身心健康的事的時候,大人可以用“條件”來引導孩子做這件事。
比如說,孩子不喜歡做作業,但是他喜歡踢球。 那么你就對他說,做完了作業才可以去踢球。
再比如說,孩子不喜歡米飯,但是喜歡吃零食。 那么你就對他說,吃完了飯才允許吃零食。
(就是這么簡單的原理,其實很多人都會的)
羅森塔爾效應就要特別一些。
他的理論實際上是一種“暗示”。
我給你說個他的故事, 又一次羅森塔爾去一個小學做了一個實驗,他在花名冊上隨便選了幾個學生的名字(是隨機選的) ,然后他到了班上去報了這幾個學生的名字,然后對著全班的學生(包括老師)說:我點的這幾個名字的學生,他們的智商都比較高。
然后他就走了。
過了好幾個月,他又到那個學校去,找到那幾個隨便點名字的學生,他發現,這幾個學生的成績和幾個月之前,完全不一樣了。
學生的智商其實并沒有他說的那樣,其實很普通,而且當時成績也都很普通,但是從他“說了那個謊”之后,過了幾個月這幾個學生的成績都提高的非常快。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人的這種心理機制叫期待。這些學生為什么會提高成績呢? 其實原理也并不復雜。 當時他在班上報出這幾個學生名字的時候,老師也在場,學生本人也在場。
從他走了之后,學生和老師們并不知道“他說了謊”,所以學生自己的心目中覺得自己的智商真的比別人高,所以潛移默化的就更認真學習了,(因為自尊和自信都提高了), 老師呢,也以為這幾個學生的智商真的比較高,以至于在不知不覺中對這幾個學生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這兩方面的改變,促使了老師對學生更加關注,學生自己也對自己更加注意。 老師和學生都自我心理暗示,這就是期待。
其實道理很簡單。他要說明的是什么道理呢,他想說的是,有時候權威者的一句鼓勵,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動機,特別的孩子的動機,積極向上、好好學習的動機。
這個鼓勵最好是在無意中又權威者的口中發出的。
孩子們都是有積極向上的態度的,只是有些時候老師和家長根本沒有注意,除了打擊,還是打擊,不注意方法。
以至于孩子感覺被放棄了,家長自己的心理也覺得孩子比較笨,這就導致了很多不該“笨”的人,但是“很笨”。
以上,希望你看的明白。
這兩者其實最大的區別是,普雷馬克原理實際上是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 。
羅森塔爾效應實際上是一種“認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