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 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船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謝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后的 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蹺 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 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左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圣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品水,禁止從 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 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來不潔。
白族婦女懷孕后,以系合頁雙層圍裙,并將頭而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 注意重點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后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 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后,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 ,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 門口撒三道弧線,并在門檻上纏一道青蔑子。若是生男陔,還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還在 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 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后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粥米客”或稱“稀飯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藍提前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 ,婦女產后,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白族簡介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人口148.2萬,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詔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在這里建都,延續了五百多年,一度成為云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此外,麗江地區、保山地區、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等地也分布有少量白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意為白人。
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豐富多彩。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云》、《蛇骨塔》、《鳥吊山》、《慈善夫人》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另有從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刷”,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白族民居建筑有著獨特的風格。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筑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墻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串角飛檐,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體現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造力。
白族人民偏愛白色,他們建房的總體色調是白色,白族傳統服裝的色調也是偏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海東地區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小”,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婦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著繡花的小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姑娘是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后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雷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很能顯出姑娘的嫵媚。
大理白族酷愛花,幾乎家家都種藥,當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獨特的節日有“繞三靈”、“石寶山歌會”、“本主節”“耍海會”和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節”等眾多的節日。
2.白族的民風民俗資料(短一點的)
推薦參考: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
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
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
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
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
元明以后,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
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后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后,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
“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谷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
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游行一周,以表捕滅蟲害。
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建筑特色】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筑和門窗雕刻以及正墻的彩繪裝飾。
門樓是整個建筑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筑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志。
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筑。白族門樓建筑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
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
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涂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室內清潔、整齊,左右為臥室,當中為客廳,放有嵌鑲彩花大理石的紅木桌椅和畫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內有照壁,大門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見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
照壁均用泥瓦磚石砌成。正面寫有“福星高照”、“紫氣東來”、“虎臥雄崗”等吉祥辭句。
照壁前設有大型花壇,花壇造型各異,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服飾特色】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
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云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
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
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于頭頂,并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
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
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3.白族的風俗習慣是什么,30字簡要介紹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不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并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的權利和贍養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責任,人們把這種人贅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兒子招姑爺” 的俗話。 白族婚姻,雖受父母包辦,但青年人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如果戀愛關系確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門,在征得雙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時,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數人邀請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請賓客時,長輩要當著眾親友的面為他改姓取名。從此他就隨妻姓,不再使用原來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結婚后在女 方家成了一員,同輩人之間只能互相稱兄弟,禁忌把人贅的男 子稱為“姐夫”。“妹夫”或“姑爺”。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4.白族的風俗習慣簡介200字的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
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
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5.白族50字以內的民風民俗的資料
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貴。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或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婦女服飾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
擴展資料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癡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后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后,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
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于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后,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白族
6.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
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
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
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
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
元明以后,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
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后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明清時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新中國成立后,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
“火把節”是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谷豐登、人富興旺的活動。
這天晚上,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游行一周,以表捕滅蟲害。
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等節日活動。
7.白族的民俗民風
白族:聚居于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又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
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
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于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
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于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繡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繡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
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繡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征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
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系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