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蒲城的導游詞50字
蒲城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北部(東經109°20′17″-109°54′48″,北緯33°44′50″-35°10′30″),屬渭南市管轄。東臨大荔縣、澄城縣;西接富平縣;北依白水縣、銅川市;南靠臨渭區。東西長52.8千米,南北寬47千米。下轄17鎮,359個行政村,總人口80萬人,為陜西第二人口大縣。總面積1585平方公里,為渭南市面積大縣。
蒲城縣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時間的誕生地,被稱為酥梨之鄉和焰火之鄉,周邊有唐橋陵、唐泰陵等雄偉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還是國民革命軍上將楊虎城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鄉,故有“將相故里”的美譽。
2.游覽橋陵作文200字
橋陵一日游
明媚的春天。一早起來,白雪打電話,我們一起去張路家。張路說:“我今天有急事不能和你們一塊去了,讓我叔叔把你們三個送去橋陵,好嗎?”。我們有些遺憾,經過一番協商,我們三個只好踏上了征途。
我們興高采烈來到離縣城西北三十里堯山的余脈豐山(坡頭鄉安王村)——橋陵,這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走進陵區,一條寬闊的神道呈現在我們面前。神道兩旁樹立著雕琢精美的宏偉石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華表。華表立于神道南,首道門闕以北。左右各一。高約兩丈七八,礎石上雕復蓮12瓣;柱身八棱形。再往前走,在神道兩旁并立著一對獬豸:高和長約九尺,體態十分壯碩.面容兇猛。獨角,
目,牛角,張口露齒,獠牙四枚,雙翼,身腰渾圓,四肢粗短,尾下垂,上雕卷云紋。石鴕鳥立于獬豸以北,是高肉雕石刻,雕在高約六尺寬約六尺的石屏上,石鴕鳥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貼附翅膀上。雕琢洗練自然,栩栩如生。.石人現存23尊。其中十對分布在石馬以北,東西兩側。石人,古稱“翁忡”.石馬共五對。位于神道東西兩側,馬高五六尺,長六七尺,底座與馬用一塊整石雕成。雕刻得極為細膩。我們走完神道,便看到倆個大石獅。一東一西,好似兩個守護神。繼續往前走,來到山腳下,巧遇我們班的幾個同學,我們好高興,他們是從山上返回的。在我們三個的哀求下,他們終于同意陪我們再上山一次。剛上的時候,路是平的,比較好上。快到山頂的時候,路變成用石頭壘成的一臺一臺的,很費勁。我們互相攙扶終于上到了頂端。在山頂上眺望,按照山勢有曲有直。據歷史記載,陵區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門,四門分別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命名。歇了一會,我們便向另一個山頭進發,因為一個山頭與另一個山頭之間有一段下坡路,而那下坡路很陡,又差不多呈80度,走起來特別危險,也特別費勁,使人提心吊膽,比上山還難。走到最后一個山頭時,找不到下山的路了,我們便只好重新上,而那幾個說:“不能在上了,順著這石子路下。”而我們想:“石子路那麼陡,我們都不敢下,怎麼辦?”正在大家思想不統一的時候,白昕桐.楊哲.張婉林他們三個便從石子路下,我,蔣彤,李斌麒,武少康.辛尉嬌.我們幾個便上山找路。上了一段,山坳中出現盤旋的烏鴉,我們好害怕,只能順著石子路下,下的時候,那才叫刺激,我的腳,不知歪了多少次,但終歸是下來了。走到山腳下,我們無路可走了,武少康說:“從這個麥子路下去,或許能找到出路。”于是,我們便從麥子路走過,走到一半時,遇到一條大蛇爬行在麥子路的上邊,把我們嚇得便奔跑起來。終于下到山下了,我們在一棵小樹歇息起來,吃著自己拿來的食物。好高興。我還在橋陵商販手中買了一個十字架,我將永遠帶著它。
橋陵的這一切充分說明,唐朝在石刻文化藝術上已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在唐十八陵中,它是規模最雄偉壯麗的。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藝術的驕傲,橋陵的秘密有待于我們后人去發掘。
3.游覽橋陵山作文200字
五陵”,原來都有精湛的石雕群。計有石人、石馬、石獅、石鴕鳥、石華表等。在藝術造型上,一個陵有一陵的風格和特色。在一個陵的石雕群中,體態風格,件件不同。例如石獅,昂首挺胸,雌雄各異;石人,文官武將,容貌可辨。可惜這些石雕經過漫長的歲月,特別是“五代”的動亂和“十年浩劫”,有些已殘缺不全,有些破壞殆盡。現保存比較好的只有橋陵。
勞動節快要到了,于是我們便尋思著到哪去,與同學們商量了三天,最終還是決定去橋陵。這不,我們這天便到一個蒲城獨一無二的廣闊陵園——橋陵。
橋陵,位于我縣西北三公里處。建于盛唐,這時候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外通商,文化發達,正是“開元全盛”時期,再加上唐玄宗好大喜功,所以在埋葬他父親的石雕上,也是體形龐大,雕琢精密,確有些盛唐氣魄,是其他皇陵所不及的。橋陵的建筑,不僅在蒲城是獨一無二的,幾是在渭南這18座唐陵中也是比較宏偉壯麗的。1963年4月至11月,省考古研究所對橋陵做了重點勘察。試挖掘了墓道,探察了內城的陵墻。從探察的情況看,橋陵的建筑大體與乾陵相仿。玄宮(墓室)是在豐山山腹中鑿造的。以玄宮為中心,依山筑陵墻。南墻,東西長約五至六華里;東墻,南北長約五至六華里。陵墻墻基全
4.橋陵的詳細介紹
橋陵建成于大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中國封建社會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它反映在藝術造型上是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偉,在精神內涵上的雍容、威武、博達、充實,因之,橋陵和乾陵一樣,是唐代繁榮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上的代表。
橋陵以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并在四周建造陵墻,橋陵陵墻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836米,東墻長2303米,北墻長2883米,周長約11公里,陵區面積達852.7萬平方米,封內20平方公里。陵墻四周各開一門,前為朱雀門(今橋陵鎮安王村),后為玄武門(今橋陵鎮東山獅子懷村),左為青龍門(今三合鄉趙家山村),右為白虎門(今橋陵鎮東山黨窯村)。
各門兩側均有門闕和石刻,陵墻四隅各建有角闕。當時地面建筑規模宏偉,規格很高,除建有十幾座闕樓、下宮及陵署外,并建有九開間雄偉高大的獻殿,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間。
并設有陵臺令,典事官員二十三人,陵戶400余人。朱雀門外為神道,神道長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
唐代貴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飾,所謂“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橋陵作為盛唐帝王陵墓,無論從規模的宏大,數量的多少,技藝的純熟,造型的雄偉,程式的完善,都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陵區,因之,它與乾陵并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陵石刻由南向北包括:華表、獬豸、鴕鳥。
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征“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
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保存完好。
、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橋陵建于陜西省蒲城縣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系睿宗李旦墓。
李旦是高宗李治和則天皇后的第四個兒子,玄宗李隆基之父。生于公元661年,崩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6月,正值“開元盛世”。
玄宗李隆基以空前規格為其父營建了皇陵。橋陵的建制與乾陵相仿,依山為陵,坐北面南。
玄宮造在豐山正峰東坡,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后枕雄偉的山峰丘巒,借天然之氣,展氣吞山河,磅礴壯觀的雄姿。然而滄桑歲月已使橋陵建筑蕩然無存,只有那坦蕩的神道,勁健魁偉的石雕群仍昂然屹立,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珍寶。
橋陵神道長約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橋陵現有石刻53件,因其建于盛唐時期,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于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因之橋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稱。
橋陵位于蒲城縣城西北約15公里的豐山(唐時稱“橋山”),依山腹開鑿墓室,在地面繞山勢筑城。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2836米,東墻長2303米,北墻長2883米,平面為一規矩刀把形,面積852.7萬多平方米。
城四面各設門闕:前朱雀門(位于坡頭鄉安王村);后玄武門,位于今橋陵鎮東山獅子懷村北;左青龍門,位于今三合鄉趙家山村西;右白虎門,位于今橋陵鎮東山黨窯村北。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墻四隅各有角闕。
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陵主唐睿宗李旦,卒開元四年(716)六月,冬十月葬于橋陵。
封內20平方公里,設施比較崇厚。地面原有獻殿、闕樓及陵署、下宮等建筑物。
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房屋均蕩然無存,但尚留有高大的土闕及陵墻等遺跡。朱雀門內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隸書。
尤其是地面現存的巨大石刻群,可以窺知橋陵原貌之雄偉。橋陵石刻與乾陵石刻大同小異,但形體更為高大、精美,富于寫實性。
朱雀門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長625米、寬110米的神道兩側,雖經千年風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有的精品,早為中外專家所贊賞。
1982年8月,國家文物總局顧問單士元教授,在視察橋陵后激動地說:“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樣好的石刻藝術,真是莫大榮幸!”又說:“這些石刻經過千年風雨,仍然栩栩如生,這在國內是罕見的。人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可以說橋陵的石刻甲天下!” 朱雀門外神道兩側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為:華表又名“望柱”,原為1對,現存西邊完整者1座。
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有覆蓮12瓣。
柱身為八棱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
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1座已倒塌殘缺,僅存柱頂、柱座。
獬豸俗稱“獨角獸”,東西各1尊。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
這樣雄壯的巨大圓雕,在唐十八陵中實屬罕見。東側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
鴕鳥東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鴕鳥矯健的雙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石馬5對,身高1.7米至2米,身長2.3米至2.6米,形態不一,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
但多數頭部損壞。玄武門外還有破殘石馬3對。
翁仲俗稱“石人”,原為10對,現多數完好。身高3.67。
5.介紹橋陵的作文400字
勞動節快要到了,于是我們便尋思著到哪去,與同學們商量了三天,最終還是決定去橋陵。這不,我們這天便到一個蒲城獨一無二的廣闊陵園——橋陵。
橋陵,位于我縣西北三公里處。建于盛唐,這時候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外通商,文化發達,正是“開元全盛”時期,再加上唐玄宗好大喜功,所以在埋葬他父親的石雕上,也是體形龐大,雕琢精密,確有些盛唐氣魄,是其他皇陵所不及的。橋陵的建筑,不僅在蒲城是獨一無二的,幾是在渭南這18座唐陵中也是比較宏偉壯麗的。1963年4月至11月,省考古研究所對橋陵做了重點勘察。試挖掘了墓道,探察了內城的陵墻。從探察的情況看,橋陵的建筑大體與乾陵相仿。玄宮(墓室)是在豐山山腹中鑿造的。以玄宮為中心,依山筑陵墻。南墻,東西長約五至六華里;東墻,南北長約五至六華里。陵墻墻基全系筑成。墻基寬約九尺至一丈。陵墻周廠共二十六七華里。陵墻的四角都角闕。東西南北都有城門,每個城門兩邊,再修兩個“城闕”之間,都可以從陵墻上通行往來,衛士們一定是日夜巡邏,嚴格防守,保護陵遠,免遭破壞。
因為張路同學的叔叔在橋陵工作,所以,我們就搭乘他的順車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到那里,我們既沒掏車費,也沒掏門票,就進了去。我、徐珂,還有白昕桐,我們三個人在大門口等我們班的那三個豬頭,等啊等啊,還不見來,說好來的,既然他們不來,我們也就無愧于心了,談上談不上什么信用了。我們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去到橋陵一周隨便瀏覽去了。
剛進大門看到的是一行行石人石馬,很多已經被破壞了,可是依然留著古時的痕跡。接著就是兩只大殿前雄偉壯麗的石獅。我還依稀記得表姐小的時候在這里曾被石獅的腿把頭碰了,現在依然留著疤痕。我在石獅前圍著腿摸了一圈,想找到童年時的回憶,可是時間已經不給人們留下游絲般的痕跡。我們便順著小路走過去爬山。
6.游覽橋陵作文200字
橋陵一日游 明媚的春天。
一早起來,白雪打電話,我們一起去張路家。張路說:“我今天有急事不能和你們一塊去了,讓我叔叔把你們三個送去橋陵,好嗎?”。
我們有些遺憾,經過一番協商,我們三個只好踏上了征途。 我們興高采烈來到離縣城西北三十里堯山的余脈豐山(坡頭鄉安王村)——橋陵,這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
走進陵區,一條寬闊的神道呈現在我們面前。神道兩旁樹立著雕琢精美的宏偉石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華表。
華表立于神道南,首道門闕以北。左右各一。
高約兩丈七八,礎石上雕復蓮12瓣;柱身八棱形。再往前走,在神道兩旁并立著一對獬豸:高和長約九尺,體態十分壯碩.面容兇猛。
獨角, 目,牛角,張口露齒,獠牙四枚,雙翼,身腰渾圓,四肢粗短,尾下垂,上雕卷云紋。石鴕鳥立于獬豸以北,是高肉雕石刻,雕在高約六尺寬約六尺的石屏上,石鴕鳥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貼附翅膀上。
雕琢洗練自然,栩栩如生。.石人現存23尊。
其中十對分布在石馬以北,東西兩側。石人,古稱“翁忡”.石馬共五對。
位于神道東西兩側,馬高五六尺,長六七尺,底座與馬用一塊整石雕成。雕刻得極為細膩。
我們走完神道,便看到倆個大石獅。一東一西,好似兩個守護神。
繼續往前走,來到山腳下,巧遇我們班的幾個同學,我們好高興,他們是從山上返回的。在我們三個的哀求下,他們終于同意陪我們再上山一次。
剛上的時候,路是平的,比較好上。快到山頂的時候,路變成用石頭壘成的一臺一臺的,很費勁。
我們互相攙扶終于上到了頂端。在山頂上眺望,按照山勢有曲有直。
據歷史記載,陵區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門,四門分別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命名。歇了一會,我們便向另一個山頭進發,因為一個山頭與另一個山頭之間有一段下坡路,而那下坡路很陡,又差不多呈80度,走起來特別危險,也特別費勁,使人提心吊膽,比上山還難。
走到最后一個山頭時,找不到下山的路了,我們便只好重新上,而那幾個說:“不能在上了,順著這石子路下。”而我們想:“石子路那麼陡,我們都不敢下,怎麼辦?”正在大家思想不統一的時候,白昕桐.楊哲.張婉林他們三個便從石子路下,我,蔣彤,李斌麒,武少康.辛尉嬌.我們幾個便上山找路。
上了一段,山坳中出現盤旋的烏鴉,我們好害怕,只能順著石子路下,下的時候,那才叫刺激,我的腳,不知歪了多少次,但終歸是下來了。走到山腳下,我們無路可走了,武少康說:“從這個麥子路下去,或許能找到出路。”
于是,我們便從麥子路走過,走到一半時,遇到一條大蛇爬行在麥子路的上邊,把我們嚇得便奔跑起來。終于下到山下了,我們在一棵小樹歇息起來,吃著自己拿來的食物。
好高興。我還在橋陵商販手中買了一個十字架,我將永遠帶著它。
橋陵的這一切充分說明,唐朝在石刻文化藝術上已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在唐十八陵中,它是規模最雄偉壯麗的。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藝術的驕傲,橋陵的秘密有待于我們后人去發掘。
7.橋陵的詳細介紹
橋陵建成于大唐立國近百年的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升平,中國封建社會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它反映在藝術造型上是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偉,在精神內涵上的雍容、威武、博達、充實,因之,橋陵和乾陵一樣,是唐代繁榮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上的代表。
橋陵以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并在四周建造陵墻,橋陵陵墻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836米,東墻長2303米,北墻長2883米,周長約11公里,陵區面積達852.7萬平方米,封內20平方公里。陵墻四周各開一門,前為朱雀門(今橋陵鎮安王村),后為玄武門(今橋陵鎮東山獅子懷村),左為青龍門(今三合鄉趙家山村),右為白虎門(今橋陵鎮東山黨窯村)。
各門兩側均有門闕和石刻,陵墻四隅各建有角闕。當時地面建筑規模宏偉,規格很高,除建有十幾座闕樓、下宮及陵署外,并建有九開間雄偉高大的獻殿,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間。
并設有陵臺令,典事官員二十三人,陵戶400余人。朱雀門外為神道,神道長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
唐代貴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飾,所謂“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橋陵作為盛唐帝王陵墓,無論從規模的宏大,數量的多少,技藝的純熟,造型的雄偉,程式的完善,都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陵區,因之,它與乾陵并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陵石刻由南向北包括:華表、獬豸、鴕鳥。
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征“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
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保存完好。
、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橋陵建于陜西省蒲城縣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系睿宗李旦墓。
李旦是高宗李治和則天皇后的第四個兒子,玄宗李隆基之父。生于公元661年,崩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6月,正值“開元盛世”。
玄宗李隆基以空前規格為其父營建了皇陵。橋陵的建制與乾陵相仿,依山為陵,坐北面南。
玄宮造在豐山正峰東坡,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后枕雄偉的山峰丘巒,借天然之氣,展氣吞山河,磅礴壯觀的雄姿。然而滄桑歲月已使橋陵建筑蕩然無存,只有那坦蕩的神道,勁健魁偉的石雕群仍昂然屹立,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珍寶。
橋陵神道長約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橋陵現有石刻53件,因其建于盛唐時期,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于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因之橋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稱。
橋陵位于蒲城縣城西北約15公里的豐山(唐時稱“橋山”),依山腹開鑿墓室,在地面繞山勢筑城。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2836米,東墻長2303米,北墻長2883米,平面為一規矩刀把形,面積852.7萬多平方米。
城四面各設門闕:前朱雀門(位于坡頭鄉安王村);后玄武門,位于今橋陵鎮東山獅子懷村北;左青龍門,位于今三合鄉趙家山村西;右白虎門,位于今橋陵鎮東山黨窯村北。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墻四隅各有角闕。
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陵主唐睿宗李旦,卒開元四年(716)六月,冬十月葬于橋陵。
封內20平方公里,設施比較崇厚。地面原有獻殿、闕樓及陵署、下宮等建筑物。
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房屋均蕩然無存,但尚留有高大的土闕及陵墻等遺跡。朱雀門內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隸書。
尤其是地面現存的巨大石刻群,可以窺知橋陵原貌之雄偉。橋陵石刻與乾陵石刻大同小異,但形體更為高大、精美,富于寫實性。
朱雀門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長625米、寬110米的神道兩側,雖經千年風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有的精品,早為中外專家所贊賞。
1982年8月,國家文物總局顧問單士元教授,在視察橋陵后激動地說:“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樣好的石刻藝術,真是莫大榮幸!”又說:“這些石刻經過千年風雨,仍然栩栩如生,這在國內是罕見的。人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可以說橋陵的石刻甲天下!”朱雀門外神道兩側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為:華表又名“望柱”,原為1對,現存西邊完整者1座。
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有覆蓮12瓣。
柱身為八棱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
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1座已倒塌殘缺,僅存柱頂、柱座。
獬豸俗稱“獨角獸”,東西各1尊。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
這樣雄壯的巨大圓雕,在唐十八陵中實屬罕見。東側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
鴕鳥東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鴕鳥矯健的雙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石馬5對,身高1.7米至2米,身長2.3米至2.6米,形態不一,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
但多數頭部損壞。玄武門外還有破殘石馬3對。
翁仲俗稱“石人”,原為10對,現多數完好。身高3.67米。
8.游覽橋陵山作文200字
五陵”,原來都有精湛的石雕群。
計有石人、石馬、石獅、石鴕鳥、石華表等。在藝術造型上,一個陵有一陵的風格和特色。
在一個陵的石雕群中,體態風格,件件不同。例如石獅,昂首挺胸,雌雄各異;石人,文官武將,容貌可辨。
可惜這些石雕經過漫長的歲月,特別是“五代”的動亂和“十年浩劫”,有些已殘缺不全,有些破壞殆盡。現保存比較好的只有橋陵。
勞動節快要到了,于是我們便尋思著到哪去,與同學們商量了三天,最終還是決定去橋陵。這不,我們這天便到一個蒲城獨一無二的廣闊陵園——橋陵。
橋陵,位于我縣西北三公里處。建于盛唐,這時候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外通商,文化發達,正是“開元全盛”時期,再加上唐玄宗好大喜功,所以在埋葬他父親的石雕上,也是體形龐大,雕琢精密,確有些盛唐氣魄,是其他皇陵所不及的。
橋陵的建筑,不僅在蒲城是獨一無二的,幾是在渭南這18座唐陵中也是比較宏偉壯麗的。1963年4月至11月,省考古研究所對橋陵做了重點勘察。
試挖掘了墓道,探察了內城的陵墻。從探察的情況看,橋陵的建筑大體與乾陵相仿。
玄宮(墓室)是在豐山山腹中鑿造的。以玄宮為中心,依山筑陵墻。
南墻,東西長約五至六華里;東墻,南北長約五至六華里。陵墻墻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