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名人合作的事例
1、將相和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
后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后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2、管鮑之交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后,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
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
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郭子儀和李光弼 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個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后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皇帝命令郭子儀率兵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
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 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4、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
孫權給劉備提供了暫居之地,諸葛亮為孫權設計了火攻之計,孫劉聯軍,使曹操80萬大軍“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一把火使孫權消除了曹操的威脅又使劉備開辟了在蜀地的霸業,最終燒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5、恩格斯與馬克思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本身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
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
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以后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藥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
到底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饑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
對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
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系。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
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
他后來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后,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
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傾囊相助了。
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占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友誼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管鮑之交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將相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郭子儀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赤壁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馬克思。
2.有關合作的名人事例
********邁克爾·約:讓競爭與合作同行 2004年09月18日 06:57 深圳商報 馬來西亞亞洲戰略和領導研究所創始人戴托·邁克爾·約:讓競爭與合作同行 戴托·邁克爾·約先生是第二次來深圳在全球腦庫論壇上發言。
此次就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前景與展望的主題,他提出,東南亞經濟區域整合并不是一個夢想,東南亞整體的合作能促進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我們應以亞洲的方式促進區域經濟整合。 新的合作模式:競爭與合作共行 戴托提出了一個新的合作模式———競爭與合作共行。
他解釋道,在東盟國家中的合作主要是由經濟效益所驅動,同時還由不同的國情來決定。新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在亞洲,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競爭以及合作必須共行。
在某些領域我們需要競爭,在另外一些領域我們需要合作。競爭加合作是我們主要的發展趨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在一些領域共同合作,同時允許在其他領域加強競爭。
這是最新的一種合作模式。 戴托·邁克爾·約說:“中國和東盟必須是一種雙贏的關系。
我認為,中國和東盟的經濟伙伴關系應該基于幾個原則,首先,我們必須是一種雙贏的關系,第二,我們必須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第三,我們在處理這個關系中必須是互相忠誠的;第四,各方都本著互相合作的精神進行。中國與東盟的協議將促進貨品以及服務的進一步開放。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加透明化的體制,使我們在貿易服務方面能夠更加開放,更加具有競爭性,這也包括在投資體制的設置方面。” 戴托認為,總體上來說,東南亞經濟區域整合如果真正成功的話,將是世界最大的經貿合作區域。
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與中國進行合作,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東亞的韓國和日本在“10+3”當中能夠推動整個東亞與東盟之間區域合作模式的形成。 不參與區域合作就會敗下陣來 戴托·邁克爾·約認為,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亞洲經濟整合的驅動力。
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必須有區域性的合作,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果哪個國家不參與區域合作,他們便不可能吸引到很多的外資,也沒有辦法參與到自由貿易區的協議,由此必將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他認為,由于亞洲經濟規模還比較小,亞洲有的國家不是很大,有些國家的資源不夠,所以常面對發達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壓力,這就促使亞洲經濟必須走區域整合道路。國家之間需要合作,合作才是出路。
而擁有一個更大的市場作為區域一體化市場,我們的經濟才會更具活力,經受各種考驗。他同時提出,東南亞也需要和其他地區,如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進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2+x”有效推進區域經濟整合 戴托介紹,有一點應該值得大家注意,在東盟國家有一種方式來進行經濟合作。這種東盟國家的方式是“2+x”,就是任何東盟的兩個國家,如果需要與別的國家開展密切合作,便可以向東盟的其它國家提出,就可以在東盟框架內外實現這種合作。
任何兩個國家都可以建立這種關系,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的東盟國家參與。這種“2+x”是加速東盟經貿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東盟的國家中,我們有一個比較長的歷程來推進經濟的整合。在這個長期進程當中,東盟已經意識到了建立更大經濟社區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夠完全只是一個地區性的貿易區,必須要中國、日本等國家加入到我們這個自由貿易區當中來,這是一個必要的舉措。
東盟的經濟部長已經委派了30個有關人員來研究這方面的相關問題。 就東盟自己而言,到底是哪些問題妨礙了東盟地區的一體化?有一個報告說,我們如要加速經濟合作,就需要有一種機制性的框架來保證。
就此框架,最近我們在雅加達的高峰會議上作了研究,包括怎么樣能夠解決經濟上的一些爭端,以及如何提高東盟國家在經濟合作方面開展分析、研究。亞洲的區域經濟整合也可使用這種框架。
人物簡介 戴托·邁克爾·約: 馬來西亞亞洲戰略和領導研究所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1989年至1991年,擔任國家第一經濟咨詢委員會成員;1999年,馬來西亞總理再次任命其為國家第二經濟咨詢委員會成員,是國家關于全球化經濟行動咨詢委員會的成員,也是南方銀行風險投資公司的理事。
1986年,他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時候,曾獲得克林頓頒發的親善大使獎。戴托還擔任馬來西亞對英國和美國商業委員會的常務會長,以及馬來西亞對中國商業委員會的秘書長。
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他潛心研究推翻資本主義,使人類進去一個更理想的社會,但這僅僅靠他一個人是不夠的,朋友拂里德里希.恩格斯幫助他并和他一起研究,并且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他們的這種成功不就是合作而完成的嗎?如果是一個人,或就沒有如此大得成就。****1"百官去帽纓”相傳周王元年,楚莊王平定叛亂,取得全勝,為慶大捷宴請眾將、百官,并讓美麗的愛妾許姬為大家敬酒。
正開懷暢飲,一陣狂風吹滅了所有的燈燭,黑暗中,有一個人拉住許姬的衣袖調情,許姬不從,順手扯了他的帽纓。許姬當即將此事告訴了莊王,要求莊王在掌燈后立即下令查出帽子上沒有纓的人。
莊王聽了哈哈大笑,當即發話:請百官都把帽纓去掉,然后下令點燈。這樣,誰是行為不軌者,已無法分辨。
許姬不。
3.關于合作的名人事例50子
謙虛使人進步: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一切榮譽、金錢、災難都在她科學之光的照耀下蕩然無存。
艾芙·居里說自己的母親:"她終生拒絕財富,對于榮譽,也漠然視之。她生性嚴于律己,而且不露鋒芒,因此,她始終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種沽名釣譽的態度,既不表示親昵,也不假裝和藹,不肯故示端嚴,也不肯矯飾謙遜。
她根本不懂得顯聲揚名。瑪麗·居里與生俱來的品質是:堅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鍥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貢獻一切而不知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犧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驕傲,災禍不能屈的非常純潔的靈魂。
她的這一切,比她的工作或豐富多彩的生活更為難能可貴。"。
4.關于合作的名人事例50字
(一)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發兵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于大破敵軍。
(二)1933年到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十四首歌曲,幾乎占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聶耳的處女作《開礦歌》是兩人合作的開端。后來被作為中華人名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峰。
5.名人故事(合作方面[簡短])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4、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5、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6、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7、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里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8、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6.關于合作的名人故事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1848年大革命失敗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徹斯特營業所,從事商務活動。這使恩格斯十分懊惱,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稱作是“該死的生意經”。并且不止一次地下決心:永遠擺脫這些事,去干他喜愛的政治活動和科學研究。然而,當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國倫敦的馬克思一家經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饑,過著貧困的生活時,他就拋開棄商念頭,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這樣做,為的是能在物質上幫助馬克思,從而使朋友,也使共產主義運動最優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資本論》早日寫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個月,有時甚至是每個星期,都有一張張一英鎊、二英鎊、五英鎊或十英鎊的匯票從曼徹斯特寄往倫敦。1864年,恩格斯成為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開始對馬克思大力援助。幾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權賣出以后,每年贈給馬克思350英鎊。這些錢加起來,大大超過恩格斯的家庭開支。
從馬克思來說,也正是為了對剛剛興起的科學社會主義進行有效的指導,為了揭露資本主義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這種幫助。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所有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或是學問,都是不分彼此的。
雖然他們分開了20年,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沒有終止。他們每天要通信,談論政治和科學問題。在一段時間,馬克思把閱讀恩格斯的來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著信自言自語,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談似的。
“嗯,不對,反正情況不是這樣……”
“在這一點上你對了!”
馬克思說著說著竟高興得流出了眼淚。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樣地相互尊重,在他們看來,任何人對他們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評都不及他們彼此交換意見那樣意義重大。于是,一有機會,恩格斯便擺脫商務,跑回倫敦。他倆天天見面,不是在這個家里,就是在那個家里。討論問題時,他們在屋子里,各自沿著一條對角走來走去,一連談上幾個鐘頭。有時兩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聲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見為止。于是,兩人就放聲大笑起來。
1867年8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凌晨兩點,馬克思向他的戰友報告說,《資本論》第一卷所有印張(一共49個印張)的校對工作,都已結束。他興奮極了,寫信對恩格斯說:
“這一卷能夠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沒有你為我而作的犧牲,這樣三大卷的大部頭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擁抱你,感激之至!”
《資本論》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整個國際工人運動中,具有偉大意義的大事,也是兩位巨人友誼的結晶。
這種理解的友誼是那樣深厚,甚至一直延續到馬克思逝世之后。
馬克思在病重期間,曾告訴女兒愛琳娜說,希望恩格斯能為他尚未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點什么”來。當然,即使馬克思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恩格斯也會去做的。 從1883馬克思逝世時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盡力從事《資本論》后兩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補充了許多材料,重新撰寫了一些篇章,使《資本論》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問世。希望采納啊,謝謝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合作的科學名人事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