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于宋朝的評價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
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后就是要揚國威于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
張居正改革之后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后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ZF先后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
那么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
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么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后,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于宋朝。滿清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
咸豐年間(1850前后),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直到滿清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于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
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
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壞。
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里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里來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梁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極少。
那么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歷)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占70%。
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滿清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于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并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ZF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2.南宋歷史 簡短一些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并存政權。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南宋疆域
靖康之難后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包括皇后,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機要大臣,宮廷女官,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金人俘虜北上;而此時,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被宋欽宗派在外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成為僥幸躲過這場劫難而成為皇室唯一幸存的人,在大臣推舉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后遷都于臨安(但南宋統治者實際上并不承認臨安為首都,稱其為“行在”),恢復宋國號,史稱南宋,趙構便是后來的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 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張邦昌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后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
南宋地圖(10張)。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退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宋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云父子(實為宋高宗默許)。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后,國勢日衰。南宋歷史圖片
宋元(蒙古)聯合滅金后,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滅南宋。后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張世杰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后在廣東南崖山建立南宋流亡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崖山海戰失敗后,走投無路的南宋流亡政權終于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背著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殉國而徹底滅亡。 從建炎元年(靖康二年,1127)到祥興二年(1279),南宋共歷時約152年。
3.如何評價宋朝
對宋朝一個真實的評價
在中國的歷史里宋朝的名聲很不好聽.長期來說她是個積貧積若的朝代.但宋朝其實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從宋朝以后中國就在也沒有在世界的舞臺上扮演過領先的交涉.
一、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是在宋朝的時代的以真正的廣泛的使用的.軍事上開始使用了指南針用一軍隊的行軍,并開始廣泛的使用火藥武器來裝備軍隊.
二、經濟上開始了最早的紙幣-交子.這就為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只是由于蒙古人的侵略打斷了我們的發展.
三、宋朝還是當時最重要的海上的貿易大國,泉洲,明洲都是當時最大海上貿易港口,海上貿易的稅收南宋時曾經達到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
四、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未爆發全國性農民起義的朝代,這從 側面反映了宋朝之富庶。
五、宋朝也是唯一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創造了前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財富。而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于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
六、宋朝也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在此以前,社會呈官僚(軍閥、貴族、權豪)和貧民兩大階層分化的局面,前者把持政治經濟一切權力,并且依靠世襲傳遞下去,后者依附于前者。而有宋一代,新興的市民階層誕生。他們經濟上自足,又有獨立的價值追求。比照西方,市民階層的興起正是文藝復興的前夜,令人聯想浮翩。
七、市民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曲藝、說書、小說都在宋代成型并高度發展。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清明上河圖所反映的奢華生活讓今人尤神往。
八、商業的繁華帶來了思想的活躍,宋朝有學生游行之空前絕后之事。皇帝親為民間書院題名。終南北兩朝,僅殺岳飛一大臣(想想前有來俊臣,后有明太祖剝皮實草),且又平反。人人都說宋朱理學禁錮思想,實則這僅為宋朝百花齊放中的一朵小花而已,遠不能反映宋代博大思想之全貌。
九、宋太祖是繼秦始皇之后實際統一中國第一人……
十、宋代有一個非常完善的社會賑濟系統。老百姓不怕天災人禍,政府負責安頓災民,接濟糧食衣物。這和現代西方福利制度非常相似。
十一、宋代人具有廣泛的人道主義思想,這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礎。
十二、宋代主張藏富于民,尊重私有財產。這是近代西方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基礎。
十三、宋代結社自由,民眾廣泛地組織起各種團體,體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公民社會。
十三、宋代是技術爆炸的時代,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數不勝數,可惜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
總之,中國宋代成就本來可以是世界上第一個類似于近代西方文明的社會,又沒有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野蠻擴張的暴戾。可惜它斷送在野蠻人的屠殺中。
4.100字左右的南宋簡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直至被元消滅時,也未能恢復宋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歷經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南宋偏安
南宋偏安:靖康之變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趙構定都臨安,主和派得勢,故不思收復北方土地,與金恥辱地議和,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稱“偏安江南”。
偏安,簡而言之就是說暫居偏遠之地,臨時安定下來,準備反攻。主要是指偏居江南。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以后,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登稱帝,為宋高宗,建立南宋。
趙構剛剛登基的前幾年,金兵多次南侵,趙構從應天府逃到揚州,跑到臨安(浙江杭州),不得已從海上跑到溫州。后來宋軍水師打敗了金兵。金兵北歸后,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安定下來,南宋開始了偏安江南一隅的生涯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5.對于宋朝的評價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
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后就是要揚國威于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
張居正改革之后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后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ZF先后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
那么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
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么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后,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于宋朝。滿清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
咸豐年間(1850前后),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直到滿清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于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
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
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壞。
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里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里來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梁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極少。
那么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歷)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占70%。
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滿清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于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并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ZF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