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概括一下天凈沙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抒情詩。它不但是馬致遠小令中最著名的作品,而且素稱為元人小令的絕唱。篇中僅用了五句二十八個字就生動描繪出一幅蒼涼蕭索的秋郊夕照圖景,細致刻劃了一種愁窮苦別的天涯游子心境,可見其語言凝煉的程度。 前三句連續并列了九個實詞,把九種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副畫面里,不但毫無堆砌痕跡,而且格外顯得文思流暢、音節鏗鏘、色調鮮明。通篇無一字直接抒情,純粹采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有這些,都是這首小令的藝術特色。
前三句用名詞綴和,造成富有內涵的意象疊加,形成鮮明的反差和對比。
“ 枯藤、老樹、昏鴉”,表現了昏暗的物象。“小橋、流水、人家,”描寫出清雅溫馨的物象。古道、西風瘦馬,是前兩句的補充和發揮,“斷腸人在天涯,”是所要表述的全部感情涵義。
2.天凈沙 秋 的賞析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
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一】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 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 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 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 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橋,似給旅 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
路漫漫其 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幾何。零汀的 人,綸巾青衫,滿身風塵,踽踽獨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萬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卻難 賦深情,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 水,愁緒任橫流。驛站飄失了,殘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 仕途失意,難耐凄涼,是是非非,融進 蕭蕭悲涼的“西風”。
瘦弱羸馬,馱著 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誰道世事不唯艱?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 綴成不涂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 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 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
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 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 譽,的確委實不過。 倘若只有這九個名詞,豈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組組巧妙的結合,伏著千萬 思緒惆悵,筆鋒一轉,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層的意境,躍然跳出,一幅 精美絕倫的古畫浮在眼前!夕陽傍 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蕭蕭凄凄,無聲似有聲:“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淚下,淚悲情亦痛,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葉于勁秋”,秋古來觸發 深思。光陰如夢,往事堪嗟。
馬致 遠曾熱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 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現實的體驗、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 滿。
飽腹之學,無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涼、孤獨,一切衷腸,只能用枯 禿的筆,痛吐出來,傾訴出來。
意深,含蓄無限,玩味無窮;調高,心馳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融,情景映襯;是意,是情;相輔相成,相濟相生。
怪不得王 國維在《人間詞話》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讀;美文,不可不品。
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賞析·二】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
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
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諸家《天凈沙》曲】 天凈沙·秋 【作者】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賞析】 這支小曲是寫冬季雪天的景色:飄揚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卻傲風雪而爭艷。月光從窗簾中照進來,更映襯得那遒勁的梅枝玲瓏可愛又不失風范,如詩如畫。
作者借寫風雪中的梅花,而抒發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懷。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
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
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并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杰作。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
3.天凈沙.秋的賞析和詞意說一下,短一點啊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4.天凈沙秋的意思20字
意思是:日落的殘霞照在孤獨村落,縷縷青煙中老樹的枝干上還停留著烏鴉,天空中還有大雁孤單的身影。
在青山綠水中,一切是多么孤單與孤獨。 原文: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秋》是元代曲作家白樸創作的一首寫景散曲,作者通過擷取十二種景物,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
這是一首描寫當時社會的抒情曲,寫出了詩人由冷寂惆悵之感到開朗希望的情懷。這篇散曲用筆精深,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頗有詞的意境。
擴展資料: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捅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只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只哀鳴的孤鴻,在天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
而后兩句,作者卻將筆鋒一轉,寫到: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這首小令不僅不俗,還很是典雅。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尖新、直率。
白樸的這支小令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凈沙·秋。
5.天凈沙秋思賞析,簡單點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游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向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愿不情愿,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征。用詞之精煉準確,結構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可謂前無古人,后啟來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天凈沙秋賞析簡短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