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有趣故事
冬至有趣故事: 一、冬至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
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二、冬至湯圓 相傳古時興化府里有個寡婦叫余蓮香,丈夫早逝,她獨自種田采草編織斗笠撫養兒子元元讀書。
元元二十歲中了狀元,當官時因政務繁忙,不得閑回家省親,于是將一半薪俸叫家丁張二送回給母親。可是,張二好酒嗜賭,丟了銀兩,每次都說假話騙元元。
某日,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為其母親蓮香的氣節所感動,下旨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十分高興。
但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的蓮香,以為兒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氣,躲進深山。
元元回到家鄉,才知張二誤事,便進山找母親。那時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沒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后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采食。
一天,元元順路把丸子從山頂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 冬至這天,母親采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臺灣人稱家或屋子為厝 )前,元元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母親,母子盡釋前嫌,相聚而泣。
故事代代相沿,于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湯團,過“團圓節”的說法。 三、湯團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節”,也叫“孝母節”。
傳說古時有一山民,進深山砍柴,被一種叫禽母的野獸擄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欲,強迫山民與其成親并懷孕生下一男孩。
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時,抱著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里,給兒子取名天賜。 山民也沒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賜撫養長大,送其上學。
天賜見其他小孩都有母親接送,其父只說其母外出遠門未歸。轉眼天賜就到了18歲,高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
封官進爵,衣錦還鄉,欲報母生之情,父養之恩,與父再提見母之事、父親如實相告,勸天賜放棄尋母之念。 天賜左右為難,身為進士、朝廷命官,怎能認一野獸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認母親呢?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丑”。
一定要把母親尋找回來,天賜主意已定,便問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親,父說其母愛吃野生猴柿(一種小野果),只要采幾筐猴柿從村莊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 其母肯定會一路撿拾猴柿到村莊。
天賜一一照辦。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撿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衛兵抓住。
禽母認出山民,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天賜上前叩拜母親,禽母口不能說,但心里知道這個就是她的兒子,十分歡喜,放聲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極而終,這一天正是冬至。
天賜為紀念母親,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后人效仿成俗。 四、臺灣冬至 臺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
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
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閑著沒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
于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農夫的田里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撒到田里就會變成雜草。
墨斗公的本來的意思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
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
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后,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它就想出許多推托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喂我吃東西,我怎么替你工作?。
它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喂它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它就要罷耕抗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它再也不能開口抱怨。
因為它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它的生日。除了喂它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一顆圓仔釘。
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它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五、冬至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
2.冬至有趣故事
冬至有趣故事:一、冬至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
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二、冬至湯圓 相傳古時興化府里有個寡婦叫余蓮香,丈夫早逝,她獨自種田采草編織斗笠撫養兒子元元讀書。
元元二十歲中了狀元,當官時因政務繁忙,不得閑回家省親,于是將一半薪俸叫家丁張二送回給母親。可是,張二好酒嗜賭,丟了銀兩,每次都說假話騙元元。
某日,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為其母親蓮香的氣節所感動,下旨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十分高興。
但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的蓮香,以為兒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氣,躲進深山。
元元回到家鄉,才知張二誤事,便進山找母親。那時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沒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后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采食。
一天,元元順路把丸子從山頂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冬至這天,母親采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臺灣人稱家或屋子為厝 )前,元元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母親,母子盡釋前嫌,相聚而泣。
故事代代相沿,于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湯團,過“團圓節”的說法。三、湯團 福建平潭人把冬至叫“冬節”,也叫“孝母節”。
傳說古時有一山民,進深山砍柴,被一種叫禽母的野獸擄去。禽母通人性知情欲,強迫山民與其成親并懷孕生下一男孩。
山民乘禽母外出摘野果時,抱著小男孩逃出了深山,回到了家里,給兒子取名天賜。山民也沒有再娶妻,一心一意把天賜撫養長大,送其上學。
天賜見其他小孩都有母親接送,其父只說其母外出遠門未歸。轉眼天賜就到了18歲,高中秀才,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
封官進爵,衣錦還鄉,欲報母生之情,父養之恩,與父再提見母之事、父親如實相告,勸天賜放棄尋母之念。天賜左右為難,身為進士、朝廷命官,怎能認一野獸為母?母有生我之情、又怎能不認母親呢?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丑”。
一定要把母親尋找回來,天賜主意已定,便問其父如何才能找到母親,父說其母愛吃野生猴柿(一種小野果),只要采幾筐猴柿從村莊一直撒到其母住的洞口。其母肯定會一路撿拾猴柿到村莊。
天賜一一照辦。第二天傍晚,禽母一路撿猴柿到了村口,被埋伏在此的衛兵抓住。
禽母認出山民,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天賜上前叩拜母親,禽母口不能說,但心里知道這個就是她的兒子,十分歡喜,放聲大笑不止,年老心衰,喜極而終,這一天正是冬至。
天賜為紀念母親,在每年的冬至都做形似猴柿的小丸子,供奉祭拜其母,后人效仿成俗。四、臺灣冬至 臺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
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
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閑著沒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
于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農夫的田里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撒到田里就會變成雜草。
墨斗公的本來的意思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
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墨斗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
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后,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它就想出許多推托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喂我吃東西,我怎么替你工作?。
它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喂它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它就要罷耕抗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它再也不能開口抱怨。
因為它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它的生日。除了喂它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一顆圓仔釘。
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它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五、冬至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
3.冬至的故事 傳說
冬至,故事從這時開始
--------------------------------------------------------------------------------
冬至了,所有的故事,因為真正冷的開始,而掀起了帷幕。
很小的時候,聽母親說,冬至晚上做的夢,一般都很靈,將來很有現實的可能。
這真是不可思議呢,就像從小被大人們訓著,要在大年三十的時候,站到門后面去蹦三蹦,傳說這樣就能長高,于是,冬至晚上的夢,因為傳說中的靈驗,而被我們狠狠地小心著,緊張著,記掛著。
冬至晚上的日子,常常是跟在大人的身后,拎著錫箔和黃紙去馬路邊,母親鄭重其事地告誡,必須在有拐角的、有樹的地方,燒那些錫箔和黃紙,一邊燒,一邊要叫著祖母祖父的名字……我的記憶里,幾乎是沒有他們的,于是,每一次喊名字,都會忘記,后來還是干脆跟著大人們叫:“爺爺奶奶,來拿錢啊,有事就托夢啊!爺爺奶奶,來看看哦!”
這樣的聲音,在寒氣的冷冬里,很有一些詭異和神秘,是小孩子害怕又期待的東西,有點古怪,有點玄乎,還有點令人興奮……燒得發白的塵埃,隨風而飄,忽忽蕩蕩的,搖曳在空中,白白的,像個精靈。母親說,紙屑飛得越高越好呢———飛得高,故去的親人就拿得到。于是,我會昂著頭,久久地看著……那些祖先,在天堂嗎?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嗎?他們也一樣看得見我們嗎?
那時候的馬路,人煙稀少,卻能瞥見,在不遠的地方,也有火焰在隱隱約約,同樣的,又有誰在紀念誰?又有多少故事,值得人們牽掛和懷念呢?
回了家,母親一把抓過我,狠狠用毛巾擦我被煙熏黑的鼻子,然后,就翻出了白天曬過的絲棉被,鋪到了我們的床上,母親說她這樣做,是有講究的,她總是說,冬至以后,入了九,才可以睡絲綿,因為真正的冷天,來了。
這是很值得懷念的日子———腳上的燙婆子已經灌好了,里面灌了燙燙的開水,怕燙了腳,母親用開司米織的套子裹住了它的身體,我會很“虐待”地拼命地用腳搓那個套子;軟軟的絲綿被,有太陽的味道,就夾在下巴。想起爸爸說的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曾經有個長胡子的爺爺,胡子非常非常長,小孩子好奇地問:爺爺,你睡覺的時候,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還是外面?到了晚上,爺爺再也睡不著了,因為他實在想不起來,自己的胡子究竟是在被子的哪里?
此時此刻,母親的臉在面前晃著:快睡!好好做夢,很靈的!一定會實現的!
我開始緊張起來。我要做夢!我要做夢!我一定要做可以實現的夢!
直到今天,我仍然沒有能夠在冬至的夜晚,做一個我記得起來的夢,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樣的夢想,注定我明白并且了解它實現的可能性。當又一個冬至到來的時候,我打電話給母親,問:真的冬至晚上做的夢很靈?一定會實現?
母親笑了:那是因為冬天了,叫你們早早睡覺呀!你們睡了,我也好睡了!
突然地,就笑了。真的,很多的故事,是我們自己設計的。
所以,親愛的,冬至到了,你的故事,開始了。
4.冬至有趣故事
冬至節的故事(餃子)
女媧是一位人身蛇尾的女神,也是華夏民族傳說中的人類之母。盤古開天劈地以后,她就在天地之間到處游蕩,陶醉在大自然無限的樂趣之中。她喜歡與樹木花草為友,與鳥獸蟲魚為伴。然而這樣的生活過久了,女媧也開始感到有些乏味和無聊。
有一天,女媧來到波光粼粼的湖邊,看見自己的身影在湖水中搖曳,她忽然靈機一動:為什么不創造一些和我一樣有智慧有靈性的生物來呢?
于是,她伸出手,抓起水邊一團濕潤的泥土,按照自己的模樣,捏出一個個非常有趣的小東西,又突發奇想地為他們加上了與雙臂相配的雙腿。小東西一著了地,立刻活蹦亂跳地嬉鬧起來,圍著她大聲歡呼:“媽媽!媽媽!”女媧內心充滿了甜蜜與喜悅,并給他們取名為“人”
女媧不停地捏啊揉啊,累了就靠著大樹休息一會兒,渴了就喝一捧清澈的湖水。她一年到頭不停地做,直到冬至那天,天氣異常寒冷,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扎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里,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小人兒的耳朵沒被凍掉。
女媧環顧四周,看到自己先前捏出的小人兒,有的在水邊手舞足蹈,有的在草叢中嬉戲玩耍,有的在山頂沐浴陽光……“還有多久才能讓這些小生命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我這樣的捏法實在是太慢了”。女媧心想。
突然,女媧看見山崖上有一根長長的紫藤,“有辦法了!”于是,女媧拔下紫藤,蘸足了泥漿,用力一揮,紫藤上的泥漿,星星點點地濺在了地上,紛紛變成了可愛的小人。
女媧為了讓人類能夠不斷地繁衍生息,又把他們分為了男人和女人。為此人類綿延了一代又一代,數量不斷地增長起來。
而到了冬至,冬天最寒冷的那一天,人們也不忘做耳朵形的帶餡食物吃,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以免被凍掉。人們還給這種食物取了名字叫餃子。
這樣冬至節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5.我想知道一些關于冬至的故事
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在臺灣,說起冬節圓粘門環這一節俗,還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 從前,有年冬節,臺灣某地三個流浪街頭的乞丐,做母親的饑寒交加斷了氣,女兒痛哭一場后,決定賣身葬母,可是父親也餓得難以行走,女兒就把剛剛討來的幾個冬節圓送給父親吃,父女推來讓去好幾次,做父親的才含淚把冬節圓吃下。
臨別時,父女約定,女兒不管到哪家打工,每年冬節都在東家的大門門環上粘附兩個冬節圓,這樣今后做父親的就不會找錯門了。說罷,父女抱頭痛哭一場就天各一方了。
翌年冬節,在財主家當丫環的女兒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計,對東家說:“冬節敬祖宗,也要敬門神,這樣才會迎來財神。
”東家很迷信,聽罷也覺得有理,就叫丫環將兩只糯米團粘在大門的門環上。秋去冬來,五年后,父親終于找到了在門環上粘冬節圓的這戶人家,父女團聚了。
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節,父女倆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總要在門環上粘上冬節圓。后來,鄉親鄰居也競相效仿,以寄托對出遠門親人的懷念和祝福,盼望他們早日歸家,久而久之,便給冬節增添了富有濃郁人情味的節俗內容。
如今,分離在海峽兩岸的親人,更希冀祖國早日統一,親人團聚,他們每逢冬節更喜愛在門環上粘上兩個耀眼的冬節圓。那白白的冬節圓,象征著純潔的親情;紅紅的,象征著吉祥的蘊意;圓圓的,象征著家庭的團圓;甜甜的,也象征著生活的甜蜜;連那很粘很粘的糯米,不也象征著親人的骨肉相聯嗎?。
6.冬至的來歷短篇日記
冬至又稱"冬節",時間在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 因為它的日子并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在冬至這一天,對于位于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歷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
更由于古人對于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7.冬至日記五十個字
篇一:冬至吃湯圓 *月*日星期*天氣* 我會包餃子,而且包得很好,可是卻沒包過湯圓,但我相信包湯圓肯定和包餃子一樣簡單透頂。
冬至那天,媽媽說:“街上賣的湯圓都不好吃,不如我們自己包,而且更有過節的氣氛。”我一聽,興奮勁兒就來了。
因此,我就屁顛屁顛地跑去。把雙手洗得干干凈凈。
然后,就摘了一小團糯米粉放在兩手心,輕輕地揉啊揉,不一會兒一顆像鵪鶉蛋大小的潔白無瑕的粉團就揉好了。接著,我用左手四個手指托住粉團,再把拇指插進粉團,使粉團在手指間不停地旋轉。
不久粉團就變成了一個像小酒杯似的小窩窩,然后將麻沙餡兒放進窩里,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邊輕輕地將窩邊往里夾,一邊用左手指慢慢地轉動粉團,直到把窩口封死,這樣湯圓就做好了。 這時,鍋里的水開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湯圓放入鍋里,等湯圓都浮起來了,媽媽說:“快來吃吧,湯圓熟了。”
我第一個沖上去撈了一碗,忙忙將一顆湯圓往嘴里送……哎呀!不好,湯圓的味道還沒嘗出來,卻把舌頭給燙著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淚都冒出來了。可爸爸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說:“這就叫心急吃不得熱湯圓。”
哎,真倒霉,直到現在我的舌頭還有點疼呢! 篇二:冬至 *月*日星期*天氣*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
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了。
冬至趣事 *月*日星期*天氣* 明天就是冬至了,媽媽說今天讓我過把搓湯圓的癮,我喜出望外地說:“好呀!好呀!”媽媽把糯米粉加上水,又是揉又是搓的,松松干干的糯米粉被媽媽這么一搓一揉變成粘粘濕濕的一團。我好奇極了,就伸手揪了一小塊,捏了捏,咦!米粉團怎么像橡皮泥呀? 開始搓啦,媽媽掰了一小塊放在手掌上輕柔地搓起來,我也學著她的樣掰了一點放在手掌上,雙掌合上使勁地搓呀搓。
唉呀!怎么軟軟地米粉團會碎成一塊一塊地呢?你瞧,媽媽搓的小湯圓又圓又光滑,別提有多可愛了,看得我直著急。這時媽媽對我說:“你用力要均勻,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我學著媽媽輕柔地搓起來,嘿!這下成功啦!看來搓湯圓還有訣竅呢!我們一鼓作氣,繼續搓著。不一會兒就搓了兩盤。
我看著那珍珠似的湯圓,饞得垂涎三尺。問媽媽能不能煮一盤給我吃,媽媽說:“好啊!”媽媽把水燒開,再把湯圓放進鍋里,一個個小湯圓一齊貼在鍋低,不知它們為什么和鍋底這么親熱。
媽媽把鍋蓋蓋上,一會兒直冒熱氣,媽媽忙掀開鍋蓋,呀!一顆顆小湯圓像一粒粒潔白晶瑩的珍珠在水里上下翻滾追逐嬉戲。媽媽把湯圓裝進碗里,泡上花生磨成的粉,軟滑細膩,可好吃啦。
幾分鐘我們就把一盤湯圓給吃完了,就像秋風掃落葉。 湯圓可真是我的最愛。
冬至吃餃子的趣事 *月*日星期*天氣* “冬至餃子夏至面”,又快到冬至了,我不由想到了美味的餃子。 星期天,正好表妹也在我家,媽媽買回肉餡、韭菜,開始做餃子餡。
媽媽麻利地拌好餡、和好了面,包了起來。我洗干凈手對媽媽說:“媽媽,我幫您包好嗎?”媽媽笑著說:“你還是幫我搟皮吧。”
我挽起袖子,正準備搟皮,妹妹跑了過來,不由分說從我手里搶過搟面杖,搟起了餃子皮。“媽,你看。”
“你讓著點妹妹,那你包餃子吧!” 我更高興了,學著媽媽的動作,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上,用筷子夾起一小塊餡,放到餃子皮中間,將兩頭對折,貼在一起,兩手用力一捏,可餃子開了一個大洞,餡漏了出來,我趕快交給媽媽處理。我又拿起一個皮,心想,這次少放點餡,可不知咋的,皮對折后,捏不到一起,“算了,不包了。”
我泄氣地說。媽媽看了看說:“做事要有耐心,遇到困難要找原因。”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包了兩個,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成功了,我得意地說:“妹妹,看我包的餃子咋樣?”妹妹抬起頭來,只見她臉上、衣服上粘滿了面粉,真像個圣誕老人。媽媽望著我倆,笑得前仰后合。
吃著美味的餃子,我們三人會心地笑了。
8.二四節氣小故事 簡短故事
瑪魯道夫是一個頑強奮斗、戰勝命運的美國女子田徑運動員。
她1940年6月23日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個貧苦的黑人家庭,她在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染上兩次肺炎和一次猩紅熱之后就臥床不起了,差點喪命,4歲時又患上了小兒麻痹癥,走路一瘸一拐,必須要靠支架來支撐。魯道夫的毅力相當驚人,在家人的幫助下,她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通過康復訓練和家人的按摩已經恢復到可以正常走路了,11歲那年,她第一次把支架脫掉,打赤腳跟著哥哥們打籃球。
后來他開始天天練習跑步,一瘸一拐的左腿居然在鍛煉中得到了矯正,身體也因為參加運動而強壯。到了12歲,她已經完全擺脫支架。
在1956年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的時候,她出現在奧運賽場上,獲得了一枚銅牌,那時她才16歲。在4年之后的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上,魯道夫一口氣奪得了100米、200米和4x100米接力3枚金牌,震驚了全世界,被人們稱為“黑羚羊”,她既成為了1960年世界最佳運動員,又當選了“奧林匹克小姐”。
“黑羚羊”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能使人戰勝一切困難,只要努力就有成功。 1932年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希莉與迪卡里卡遜分獲跳高金銀牌。
兩人在共同的訓練中曾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領獎臺上,兩人歡呼擁抱,過后將各自的獎牌對半切開,互換一半再焊接,成為金銀各半的獎牌,作為友誼永恒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