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節氣的由來
原發布者:y雁過留聲
24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后兩半: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后,緊跟著后半開始,又見“春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后
2.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 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
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
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 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
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
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公歷1月5 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為什么是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侯特征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天氣逐漸回暖,廣闊大地將呈現一片萬掏復蘇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萬物,蟄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
清明:清潔明凈的意思。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谷物生長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農作物漸將借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芒種也為忙種,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同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至者權也,這一夭日影短至。
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暑是炎熱,小暑就是氣候炎熱而還沒有熱到極點。
大暑: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
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
3.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
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交“雨水”節氣。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過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
“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
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
4.二十四節氣及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七言詩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5.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擴展資料 每個節氣的小故事: 1、立春 陣陣東風吹拂著冰雪覆蓋的大地, 悄然融化的雪水開始滋潤冰凍的土地,立春了萬物都開始復蘇。剛剛醒來的節節蟲想要攀上高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而冰封了一冬的大尾魚也耐不住寂寞破冰而出。
2、雨水 時間一天天過去,節節蟲還在裂縫中生活,每天都嘗試著往外爬的節節蟲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雨水到了,大地迎來了第一場春雨,大尾魚在淮河中愉快的暢游,但慢慢滲進裂縫里的雨水卻讓節節蟲面臨滅頂之災。
3、驚蟄 節節蟲在水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樣子,認為自己外表丑陋的節節蟲非常自卑,但看到含苞欲放的桃花被風吹落后懂得了一個道理,外表的美麗是脆弱的,不糾結與外表的它決定粉飾自己的內心。 4、春分 一轉眼到了春分,各種花開遍了山野,喜歡花香的節節蟲玩的不亦樂乎。
在水里的大尾魚非常喜歡給人講大道理,看到在一邊玩耍的節節蟲后,它便開始普及花的知識,還和節節蟲探討起了首和尾的道理。 5、清明 今天的天氣非常清澈,沒有一絲霧氣,這都是因為清明的緣故。
節節蟲和小蟲子們打招呼時卻嚇跑了對方,它認為一定是自己外表的緣故。大尾魚的美在于尾大,吉鳥的美在于嘴巴,而它的美體現在哪里呢? 6、谷雨 谷雨到了,柳絮飄得到處都是,而水里也長出了很多浮萍。
大尾魚向節節蟲講了關于柳絮和蒲公英的事情,在他們聊到彩虹的時候突然布谷鳥叫了出來。布谷鳥的聲音非常好聽,但大尾魚還是更喜歡吉鳥。
7、立夏 節節蟲又長了一節,它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個節氣,但吉鳥卻沒有來報道,而大尾魚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節節蟲在今天見到了許多新鮮的面孔,但好朋友們卻沒有報道,在它感到無聊時吉鳥唱著立夏的歌來了。
8、小滿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節節蟲從大尾魚那里聽說今天是小滿,但它并不明白小滿是什么意思。節節蟲和大尾魚聊起了關于節氣的話題,正聊著它們看到了一只從天而降的鳥蛋,這只麻雀鳥蛋的背后到底有著什么養的故事。
9、芒種 連續的陰雨天終于過去,一望無際的麥田在陽光下翻動著金黃色的麥浪,與藍天交織出一幅美妙的景色。今天是芒種時節,節節蟲因為隱私的問題而遲遲才來,一個勁追問的大尾魚送上了飽滿的麥穗。
10、夏至 夏至到了,刺眼的陽光直射大地,節節蟲和大尾魚都感覺到了天氣的炎熱。節節蟲認為天氣這么熱太陽當然離我們很近,但大尾魚確說今天太陽其實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天,看到節節蟲不服氣的樣子大尾魚決定耐心的教導它。
11、小暑 大清早節節蟲就又唱又跳,被擾了清夢的大尾魚非常不悅,剛好路過的吉鳥駐足來看節節蟲的表演。清醒過來的大尾魚教節節蟲避暑的方法,本打算和節節蟲分享秘密的時候突然想起有急事,大尾魚剛剛離開節節蟲就遇到了危險。
12、大暑 太陽緩緩落入地平線,刺眼的光芒漸漸散去,今天是大暑天氣異常炎熱。夜深了天氣涼了下來,大尾魚浮出水面呼喚節節蟲,但節節蟲還為一只飛蟲的死去而感到難過,在大尾魚口中它知道了蜻蜓的一生。
13、立秋 今天是立秋,吉鳥和節節蟲玩了一個游戲,它讓節節蟲來撼動一棵大樹,想和大樹拼命的節節蟲被吉鳥攔住,吉鳥是想讓節節蟲用智慧來撼動大樹。大尾魚為節節蟲采了一束荷花,沉迷于荷花美麗的節節蟲差點失足落水。
14、處暑 處暑象征著酷暑天氣的結束,節節蟲和大尾魚在聊天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群大雁飛過,害怕的節節蟲差點落水,大尾魚載著節節蟲逃到了岸邊。吉鳥到后他們開始了愉快的交談,海灘輪到了地平線的話題。
15、白露 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意漸濃、天氣轉涼,清晨會在地面和樹葉上發現露珠。節節蟲新生的皮膚被刮傷,大尾魚立刻為它包扎傷口,吉鳥飛來后告訴節節蟲要豎直起來,要有高度。
16、秋分 北斗星的斗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晚上斗柄指向西方,今天是秋分節氣是秋天的最中間。大尾魚以夜幕為黑板向節節蟲開始教授星空的知識,而節節蟲在地上畫出了有關節氣的圖像。
17、寒露 節節蟲站在樹下,看著銀杏樹的樹葉飄然而下,它想要接住落葉,然而它。
6.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故事有很多,這里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采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盡管家里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采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阿福在心里默默地想。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獲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里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沒過多久,白馬又奇跡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它全向身上下沒被打濕一點兒,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這幅圖里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
當春雷陣陣,萬物蘇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收割的時候到了。”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
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米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后來,智慧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還為每個節氣都起了合適的名稱。
7.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陽)、長至、夏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冬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三爻),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并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陽歷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 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 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8.24節氣的意義簡短些
立春: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雨水: 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量增多,所以叫雨水。
驚蟄: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
春分: 春分時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 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開始發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
谷雨: 谷雨就是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立夏: 太陽黃經為45度,立夏就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
小滿: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 芒種表明麥類作物的成熟,谷類作物的播種。“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小暑: 太陽黃經為105度,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中較熱的季節,小暑是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 。
大暑: 大暑時太陽黃經為120度,暑是炎熱之意。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天氣酷熱。
立秋: 太陽黃經為135度,“秋”春華秋實,是植物快成熟之意。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清風。此后氣溫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 處是終止躲藏之意。夏季火熱已經到了頭,暑氣就要散了。處暑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 太陽黃經為160度,處暑后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條件,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
秋分: 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歷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
寒露: 太陽黃經195度,白露后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
霜降: 太陽黃經為210度,氣溫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所以叫霜降。
立冬: 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來。
小雪: 入冬以后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季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黃河流域開始降雪,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 太陽黃經為255度,大雪前后,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 小寒進入數九天,開始數九不是很冷,但寒意逼人。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氣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9.24節氣的來歷是什么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
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交“雨水”節氣。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過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
“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
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
10.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一、24節氣來歷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24節氣小故事1、驚蟄吃梨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
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2、冬至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尚書·洛誥》中說: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