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腐殖質是什么意思
腐殖質
定義:已死的生物體在土壤中經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機物質。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指“土壤腐殖質”。土壤有機質的主要部分。是黑色的無定形的有機膠體。腐殖質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高的膠體狀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腐殖質在土壤中,在一定條件下緩慢地分解,釋放出以氮和硫為主的養分來供給植物吸收,同時放出二氧化碳加強植物的光合作用。
土壤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復雜而較穩定的大分子有機化合物。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占有機質總量的50~70%。腐殖質的主要組成元素為碳、氫、氧、氮、硫、磷等。腐殖質并非單一的有機化合物,而是在組成、結構及性質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別的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以胡敏酸與富里酸為主。胡敏酸是一類能溶于堿溶液而被酸溶液所沉淀的腐殖質物質,其分子量比富里酸大,分子組成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別是:C50~60,H2.8~6.6,O 31~40,N2.6~6.0。胡敏酸比富里酸的酸度小,呈微酸性,吸收容量較高,它的一價鹽類溶于水,二價和三價鹽類不溶于水,這對土壤養分的保持及土壤結構的形成都具有意義。富里酸是一類既溶于堿溶液又溶于酸溶液的腐殖質物質,其分子量比胡敏酸小,分子組成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別是:C40~52,H4~6,O 40~48,N2~6。富里酸呈強酸性,移動性大,吸收性比胡敏酸低,它的一價、二價、三價鹽類均溶于水,因此富里酸對促進礦物的分解和養分的釋放具有重要作用。腐殖質在土壤中可以呈游離的腐殖酸和腐殖酸鹽類狀態存在,也可以呈凝膠狀與礦質粘粒緊密結合,成為重要的膠體物質。腐殖質不僅是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而且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學性質都有重要影響,是土壤肥力指標之一。
腐殖質化過程
土壤有機質通過微生物作用形成復雜、較穩定的大分子有機化合物——腐殖質的過程。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產生構成腐殖質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即由各種形態和狀態的有機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為各種簡單的化合物;第二階段為合成階段,即由微生物為主導的生化過程。將原始材料合成腐殖質的單體分子,進而再通過聚合作用形成不同分子量的復雜環狀化合物。影響腐殖質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濕度和通氣狀況、溫度、土壤反應及土壤有機質碳氮比值。腐殖質化過程使土體進行腐殖質累積,結果使土體發生分化,往往在土體上部形成一個暗色的腐殖質層。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