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夢筆生花的成語故事
夢筆生花:mèng bǐ shēng huā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
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傳說,有年春天,詩人李白來到黃山,見到北海山峰競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詩興大發,便昂首向天,高聲吟道:"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這聲音驚動了獅子林禪院的長老。
他走出山門,細細一看,只見一位白衣秀士,風度瀟灑,便上前施 《夢筆生花》特色風景圖禮,請問尊姓大名。原來,這位不凡之客是"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詩仙李翰林。
長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來用清泉釀制的米酒,還拿來一些文房四寶。長老親手盛滿了一杯酒,雙手捧上,敬給李白。
李白慌忙還禮,雙手接過,一飲而盡。二人席地而坐,縱談詩文,開懷暢飲。
李白深感長老待人誠懇,意欲草書詩作相贈,以作答謝之禮。長老大喜,小和尚們忙著研墨的研墨,鋪紙的鋪紙。
李白趁著酒興,奮筆疾書。長老及小和尚們分站兩旁,目睹那遒勁的大宇,贊嘆不已。
李白寫畢,還有三分酒意,便將毛筆順手一擲,那毛筆翻翻搖搖,從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這才告辭長老而去。
長老送走李白,回過頭來,不禁大吃一驚,剛才李白擲下的毛筆已化成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了一棵松樹,矗立在散花塢中。這就是如今見到的"夢筆生花。
" 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被貶,來到浦城當吳興縣令。據傳,一夜宿城西孤山,睡夢中,見神人授他一支閃著五彩的神筆,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風流魁首,當地人稱為"夢筆生花"。
浦城 夢筆山 和"夢筆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傳說他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人,自稱是郭璞(晉代文學家),他對江淹說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筆留在你處已多年,請歸還給我吧!"江淹從懷中取出,還給了那人。
其后他寫的文章就日見失色 .時人謂之才盡,于是便有"江郎才盡"一說。江淹留傳于世的《別賦》寫得凄婉動情:"……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在宋末,對于江南人來說,以為此地是個蠻荒之地。
江淹初貶時,至有"轉命溝間,待殯巖下"的悲觀嘆息。但是,當他來到浦城山中,卻是大開眼界,一時有應接不暇之感 《夢筆生花》風景,碧水丹山,奇花異草,及各種神話傳說,一切都是那樣新鮮,以至使他忘記"行路之遠",異常興奮,寫下許多優美的文章獻給浦城人們。
其中一首描寫浦城黃蘗山的詩,在他生花妙筆之下,搖曳多姿,美不勝收,令人神往。(全詩如下:游黃蘗山長望竟何極?閩云連越邊。
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
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殘杌千代木,(廣嗇)崒萬古煙。
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秦皇慕隱淪,漢武愿長年。
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況我葵藿志,松術橫眼前。
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其中的金峰指浦城的金斗山、金婺尖,相傳徐霞客曾多次游于此。
銅石指銅缽(又名鈸)山、石龍山。他對此山的高度推崇,不僅有寫道秦皇、漢武愿在此山隱居長年,且江淹本人也產生了在此地求仙、延年、益壽的愿望。
夢筆山位于浦城城西1.5公里,相對高度20~30米。原名孤山,南朝蕭子開〈建安記〉載:"孤山在環障之中,其地平坦,悉是溝膛肝陌,此山挺然孤立,因名。
" 元徽二年(474),江淹被貶為浦城(當時稱吳興)縣令,他常在縣內山川留連,而對孤山特別鐘愛。相傳,一夕宿山中,夢中得到一管五彩花筆,日后文思如涌,詩文多佳句,遂傳為"夢筆生花"的美談。
山以人顯,孤山后亦改名夢筆山。江淹在浦城杰作連篇,佳構新韻頗多在浦城所作的《赤虹賦》、《青苔賦》等10多篇詩賦,如噴珠漱玉。
這些詩賦成為浦城縣乃至福建省最早的名家嘆詠曲o江淹稱浦城"有碧水丹山,珍木奇草",常"悠然獨往,或日夕忘歸"。他從大自然中吸收營養,激起才思,才華得到充分發揮其次,江淹是從高位貶滴到浦城,由顯宦、而成為遷客騷人,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升華o因此,一個當時還稱"荒蠻"僻遠的浦城,給他巨大的驚喜、震動,他亦將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浦城,因此詩文題材新穎別致,文詞緒麗多彩,音韻鏗鏘優美,筆下自然"生花"。
江淹離開浦城,結束放逐生涯,其后宦途得意,思想、情慷一變,行文運筆,大背先時,形諸文字,便衰楓不振,難怪人們又嘆息、"江郎才盡"。江淹之后,歷代騷人墨客敬慕江淹的文藻,多到此尋古探幽,夢筆山也得到開發。
雪峰法嗣夢筆和尚在此建寺,稱等覺寺。宋初詩人楊徽之在此讀書,構讀書堂南宋大儒真德秀在山麓購地建夢筆山房,為蔥、游藏修之所。
在山中還建有江淹祀祠清乾隆、嘉慶間,在寺前建碧草亭,寶宋亭亦移于此,又建有六賢祠。當年的夢筆山曾引發人們無盡的遐想與贊嘆,有的贊詠此景是"芙蓉幻出畫難成"、"倚空積翠起云根,晚來雨過堪圖畫"、"浮嵐翠鎖幾峰晴"、"隔塢樹煙凝暮色"、"雨余夢筆擁晴嵐,猶似高人睡正酣"。
2.夢筆生花的典故是什么
夢筆生花”這個典故出自于《南史.紀少瑜傳》.相傳紀少瑜幼年時,才華并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筆送給了他,并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少瑜夢醒之后,果然在枕邊發現一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紀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他自幼專攻《六經》,善于談吐,對答如流,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后來官至東京大學士.
“夢筆生花”也寫作“夢筆”,是用來表示才思日進的典故.張孝祥的《鷓鴣天》就有這個典故:“憶昔彤庭望日華,匆匆枯筆夢生花
3.成語故事夢筆生花
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尖頭開出了鮮艷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眼前,他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卻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至今。
【成語】: 夢筆生花
【拼音】: mèng bǐ shēng huā
【解釋】: 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舉例造句】: 李太白夢筆生花,特睡鄉幻景耳!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拼音代碼】: mbsh
【近義詞】: 生花妙筆
【用法】: 作謂語、補語;指文思豐富
【英文】: write like an angel
4.夢筆生花的典故是什么
夢筆生花”這個典故出自于《南史.紀少瑜傳》.相傳紀少瑜幼年時,才華并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筆送給了他,并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少瑜夢醒之后,果然在枕邊發現一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紀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他自幼專攻《六經》,善于談吐,對答如流,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后來官至東京大學士.“夢筆生花”也寫作“夢筆”,是用來表示才思日進的典故.張孝祥的《鷓鴣天》就有這個典故:“憶昔彤庭望日華,匆匆枯筆夢生花。
5.夢筆生花開是哪個名人的事跡
“夢筆生花”這個典故出自于《南史.紀少瑜傳》,相傳紀少瑜幼年時,才華并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筆送給了他,并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不瑜夢醒之后,果然在枕邊發現一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紀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他自幼專攻《六經》,善于談吐,對答如流,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后來官至東京大學士。
“夢筆生花”也寫作“夢筆”,是用來表示才思日進的典故。張孝祥的《鷓鴣天》就有這個典故:“憶昔彤庭望日華,匆匆枯筆夢生花。”
6.妙筆生花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紀少瑜幼年時,才華并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當時著名的文人陸陲把一支筆送給了他,并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少瑜夢醒之后,果然在枕邊發現一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后來官至東京大學士。
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朧中,一邊吟詩,一邊隨風飄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見四周云海蒼茫,花木蔥蘢。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這時,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這枝巨筆,用大地作硯,蘸海水為墨,拿藍天當紙,寫盡人間美景,那該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聯翩之時,忽然聽見一陣悠揚悅耳的仙樂,并有五色光芒從筆端射出,接著在筆尖開放出一朵鮮艷的紅花。那支生花筆漸漸移動,朝著他飄然而來。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近,便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粗壯的筆桿時,不覺驚醒,原來是黃粱一夢。李白夢醒之后,反復回想夢中情景,總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后來,李白云游到黃山,一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里。”據傳說,自從李白見到“夢筆生花”后,名詩佳句便源源而出,一發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