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10篇簡短文言文加翻譯,適合初一,不包括初一課本上有的
簡短文言文 1、《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
其母知其 也,呼而問之,:“何為 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
【譯文】 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
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
3、《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本來嘛,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并存的。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 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個樹墩子。
一只兔子跑過來,恰巧碰在上面,撞斷脖子死了。他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農具,守候在樹墩子旁邊,希望再揀到一只。
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5、《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
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6. 黔驢技窮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文: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
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謹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
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而很高興,心里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開。7.曾子殺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
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8.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
2.初一上,下短篇文言文,也要翻譯
1、出自 劉向《說苑·談叢》 《梟將東徙》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翻譯: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說:“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么呢?” 貓頭鷹說:“村里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說:“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里人照樣討厭你。” 。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待自己的重大缺點和某些重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像貓頭鷹搬家那樣,就事論事,回避矛盾,這樣問題是解決不了的。2、《觀于海者難為水》原文: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縮小了,登上泰山僅覺得天下縮小了。因此,看過大海的人對于(小)水不易產生興趣,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也很難對(其它)學說感興趣。
觀賞水有講究,必須觀賞那滾滾波濤,太陽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輝,對小小縫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注滿低洼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3、《盡信〈書〉不如無〈書〉》原文: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譯文:孟子說:“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4、《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譯文: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5、《養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譯文:孟子說:“修養品性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減少欲望。
他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6、《石崇與王愷爭豪》原文: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
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 二尺許賜愷。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
愷既惋 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譯文:石崇和王愷比賽富有,都竭力用最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輛、衣冠。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曾經把一株兩尺來高的珊瑚樹賞給王愷,枝葉茂盛紛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樹比得上它的。
王愷拿出它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鐵如意敲打它,它隨手碎了。
王愷既惋惜,又以為石崇妒忌自己的寶貝,臉色嚴厲地大聲指責石崇。石崇說:“不值得懊恨,現在我還給您。”
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樹統統拿來,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條的美好世上絕無僅有,明亮華麗看也看不盡,象王愷這樣同等高的珊瑚樹很多。王愷心中感到很不舒暢。
7、《胸有成竹》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其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譯文:竹子開始生出時,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節、葉都具備了。
從蟬蛻殼蛇蛻皮一般的狀態,直至象劍拔出鞘一樣長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長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節地畫它,一葉葉地堆積它,這樣哪里還會有完整鮮活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仔細端詳,就看到了他所想畫的竹子的形象,急速起身跟住它,揮筆落紙,一氣呵成,以追上他所見到的,如兔子躍起奔跑鶻鳥俯沖逮抓一般,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3.初一課外短篇文言文及翻譯,急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
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
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個難度長度都比較合適。
翻譯: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求十篇超級簡短的文言文帶翻譯
【1】《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翻譯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
(有人)請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能說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2】《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8】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9】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10】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心里)默默地記住學習所得的東西,學習而又不自滿,教人又不倦怠,(這三樣)對我來說,有什么呀?”。
5.初一上,下短篇文言文,也要翻譯
1、出自 劉向《說苑·談叢》 《梟將東徙》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翻譯: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說:“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么呢?” 貓頭鷹說:“村里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說:“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里人照樣討厭你。” 。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待自己的重大缺點和某些重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像貓頭鷹搬家那樣,就事論事,回避矛盾,這樣問題是解決不了的。2、《觀于海者難為水》原文: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縮小了,登上泰山僅覺得天下縮小了。因此,看過大海的人對于(小)水不易產生興趣,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也很難對(其它)學說感興趣。
觀賞水有講究,必須觀賞那滾滾波濤,太陽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輝,對小小縫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注滿低洼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3、《盡信〈書〉不如無〈書〉》原文: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譯文:孟子說:“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4、《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譯文: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5、《養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譯文:孟子說:“修養品性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減少欲望。
他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6、《石崇與王愷爭豪》原文: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
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 二尺許賜愷。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
愷既惋 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譯文:石崇和王愷比賽富有,都竭力用最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輛、衣冠。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曾經把一株兩尺來高的珊瑚樹賞給王愷,枝葉茂盛紛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樹比得上它的。
王愷拿出它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鐵如意敲打它,它隨手碎了。
王愷既惋惜,又以為石崇妒忌自己的寶貝,臉色嚴厲地大聲指責石崇。石崇說:“不值得懊恨,現在我還給您。”
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樹統統拿來,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條的美好世上絕無僅有,明亮華麗看也看不盡,象王愷這樣同等高的珊瑚樹很多。王愷心中感到很不舒暢。
7、《胸有成竹》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其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譯文:竹子開始生出時,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節、葉都具備了。
從蟬蛻殼蛇蛻皮一般的狀態,直至象劍拔出鞘一樣長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長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節地畫它,一葉葉地堆積它,這樣哪里還會有完整鮮活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仔細端詳,就看到了他所想畫的竹子的形象,急速起身跟住它,揮筆落紙,一氣呵成,以追上他所見到的,如兔子躍起奔跑鶻鳥俯沖逮抓一般,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6.初一課外短篇文言文及翻譯,急
邴原泣學《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
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
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
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
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瑯瑯)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
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
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嶼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
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7.求27篇在初中課本以外的課外 ,簡短文言文加翻譯. 謝了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 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一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派錦繡風光。
現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之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
大家吟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未盡興,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
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詩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 1.陸游筑書巢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閑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選自《渭南文集》 譯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
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
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選自《三國志·董遇傳》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求教的人說:“苦于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
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張)溥幼嗜學。
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選自《明史· 張溥列傳》 譯文: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后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
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里浸好幾次。后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
8.初一語文第28課文第一篇文言文翻譯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清 徐珂
蔡璘,字勉旃,吾縣人。重諾責,敦風義。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劵者?且父未嘗語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至之。
翻譯:吳縣有一個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朋友之間的情誼。有一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過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 蔡勉旃笑著說:“字據是在心里,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把我當知己,所以不告訴你。”最終蔡勉旃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運著送還給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初一簡短文言文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