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破壞環境:由于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
由于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于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余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過度采伐。
2.生態平衡找到破壞的事例【盡量簡短點
生活三廢,工業三廢,化肥農藥. 白色污染 .捕殺動物,破壞林木。
工業三廢,白色污染。浪費水源。
事例 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天空昏暗、空氣污濁、污水橫流、垃圾圍城……,連遠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企鵝體內也發現DDT等農藥殘余,珠穆朗瑪峰遍地狼藉?藍天碧水已經成為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
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
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3.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
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系。
這種關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樹的地方常有鳥,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蟲。
植物、昆蟲、鳥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鏈而聯系在一起,相互依賴而共存亡。 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使人類受益非淺。
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和果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會成災……。當動物的糞便和尸體回歸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使其長出新的葉和果。
就這樣,生物鏈建立了自然界物質的健康循環。 生物鏈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而連接著。人的食物主要來自植物和動物。
而動植物是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營養才生長而成的。如果這些動植物含有了來自環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險。
拿水產魚類來說,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轉變成有機汞,魚類吃了這樣的微生物就會把有機汞儲存在身體中,而人吃了這樣的魚,汞就會進入人的神經細胞中,人就會得可怕的水俁病。水俁病是人類污染環境,而污染物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嚴重傷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4.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澳洲大陸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英國人在40年代引入歐洲野兔,結果繁殖成災,使草原破壞非常嚴重,當時的澳洲人常常談兔色變。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
1859年,一個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國人來澳洲定居,隨身帶來了24只野兔,放養在莊園里,供他打獵取樂。后來,寵物兔子陸續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后,奧斯汀絕對沒有想到,這24只野兔的上億“子孫”給整個澳大利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野兔發現,這里簡直是它們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卻沒有鷹等天敵。它們與牛羊爭牧草,啃樹干,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嚴重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其他種類野生動物面臨饑餓,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專家計算,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人開始想盡辦法控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筑圍墻,打獵,捕捉,放毒,引進天敵狐貍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極為驚人,一對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只兔子。因此,至今澳大利亞的兔子仍是禍害。
5.有關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臭氧空洞面積大于北美洲
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1060萬平方英里(約合2745萬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
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10月8日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里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準狀態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盡。7、8月份時,這一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目前已經急劇下降,最低時測到的臭氧量僅為1.2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盡。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至30公里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于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傘”已出現空洞,并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后,消耗臭氧造成的。
6.有關破壞生態平衡的故事
天·地·人
2005-3-29 閱讀次數:588次
天地人的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今的熱門話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大、泛、而深的課題,要想簡明地揭示它們的關系,只得借助于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學說……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從上世紀70年代才廣泛傳播開來,傳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驚人的。那誘人的“生態平衡”被學者們研討著,官員們宣傳著,演員們呼喊著。生態平衡之所以誘人,那是因為人們企盼的生態系統穩定狀態是美好的。盡管人們覺得它有點抽象莫測,可它又是親切具體的。熟知生態平衡要先知生態系統。可生態系統從被西方學者提出至今,權威人士的定義有十余個,有的幾百個字,有的幾十個字,但無公認統一的文字表達。取其共同的實質,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與無機環境系統的特定結合。生命指植物、動物、微生物各生命類群,包括人類;無機環境指自然界的無生命成分;特定結合指不同地域創造出的多樣的生物類群——即不同生態系統。陸地上各生物類群形成各自的生態系統,它們總稱為陸地生態系統;同樣海洋生物類群形成了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就構成了整個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陸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層,這就是人的家園。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為天,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人是依賴于自然,從屬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處于什么位置呢?天地無機環境為誰效用呢?為草原、森林、莊稼——綠色世界。各類動物依賴誰而存活呢?直接間接都依賴于綠色植物。萬尊的人靠什么活著呢?以吃來說,取之動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來說,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須的氧取之于大氣。食、水、氣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來自于天地無機界。生態學家把生態系統中的生命又分為三類,且冠以公正的名稱:(一)植物——生產者;(二)動物——消費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較三類生命類群誰最有本領呢?無疑是生產者,因為它養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動物之中了。按生態食物鏈排序:先是食草動物,后是一級食肉動物;二級食肉動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糧)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級”(依賴性最大的)消費者。所以,生態學家早已結論: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類。
尊貴的人不要不服氣,這并不否定人有靈巧的手和發達的大腦,只是說人的存在依賴于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和環境,從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
歷史證明,由于人類的盲目自大,破壞了生態平衡,屢屢招來毀滅人類自己的生態災難。破壞生態平衡的誘因歸結為三類:一、破壞環境:由于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于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于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余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過度采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并存的。
中國是一個生態災難多發的國家,中國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態災難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等。近年來,我國水域污染增多:網眼小了,魚蝦少了。科學家們預言:“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這就告訴人們,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人口壓力的加大,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資料:
7.有關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澳洲大陸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英國人在40年代引入歐洲野兔,結果繁殖成災,使草原破壞非常嚴重,當時的澳洲人常常談兔色變。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
1859年,一個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國人來澳洲定居,隨身帶來了24只野兔,放養在莊園里,供他打獵取樂。后來,寵物兔子陸續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后,奧斯汀絕對沒有想到,這24只野兔的上億“子孫”給整個澳大利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野兔發現,這里簡直是它們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卻沒有鷹等天敵。它們與牛羊爭牧草,啃樹干,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嚴重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其他種類野生動物面臨饑餓,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專家計算,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人開始想盡辦法控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筑圍墻,打獵,捕捉,放毒,引進天敵狐貍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極為驚人,一對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只兔子。因此,至今澳大利亞的兔子仍是禍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破壞生態平衡的簡短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