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花糕的由來
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新都桂花糕潔白如玉、清甜爽口、桂香濃郁,你知道嗎?它還有一段優美的傳說。
相傳,桂湖的桂花是楊升庵從月宮里采摘下來的。一天晚上,楊升庵在書房里睡著了,魁星入夢,問楊升庵想不想上月宮折桂,楊升庵說想。于是,魁星便命西海龍王載楊升庵飛上月宮摘桂。倒了月宮,楊升庵看見一座宮殿和一株很高大的桂花樹,他怒力地爬上去摘下了桂枝,回到書房。后來,楊升庵進京考中了狀元。
到了明朝末年,新都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他從狀元楊升庵桂花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密侵漬,并與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和,裝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桂花糕一經售出,便引來人們爭先購買。后來,由當地“天順榮”、“武靈軒”糖果坊將此糕的制作傳成下來,并且不斷提高質量,使桂花糕成了遠近聞名的新都特產。
三百多年來,繼承制作桂花糕的糖果坊不斷改進工藝,現以精制白糖、飴糖、面粉、糯米粉、菜油、蜜桂花等為制作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蒸、炒、磨、拌、搟、匣、刀切等工序精制而成。該產品具有潔白如玉,清甜爽口,細膩化渣,桂香濃郁的特點。
2.桂花糕的來歷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歷史,用熟糯米粉、碎冰糖粒和蜜桂花為原料制作而成的美味糕點,是中國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它歷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能夠滿足人們對于味道的各種需求。并且擁有美麗的歷史傳說,更增添了桂花糕的歷史價值。
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他從狀元楊升庵幼年讀書、休憩的桂湖池畔,桂花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把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浸漬,腌制成蜜桂花,加入蒸熟的米粉打制成糕出售,取名桂花糕。桂花糕一經售出便引來人們爭先購買,深受顧客贊賞,銷量日增,從此一舉成名。
擴展資料:
南京桂花糕
南京桂花多,不僅中山陵有桂花,隱沒在大街小巷的桂樹更是數不勝數。十月桂花香,如今,南京城彌漫著桂花的芳香,如此怒放的桂花,讓人忍不住想起了桂花糕。
南京的桂花糕不僅式樣漂亮、口感酥軟,而且透著一股特別的清香,即使吃完了,香氣還經久不散。十月吃桂花糕正是時候,嚼著酥軟的桂花糕,含著桂花的清香,何等享受。
咸寧桂花糕
桂花糕創制于明朝末期,糕質細軟滋潤、色澤潔白,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入口化渣,口味清香,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老幼婦女均宜食用,是饋贈親友、自奉之佳品。湖北咸寧桂花糕的特點是配料獨特,油潤不膩,入口不澀,吞咽酥滑,甜中有咸,香里帶涼,倍受人們的喜歡。
峽陽桂花糕
峽陽桂花糕糕的制作已有100多年歷史,蜚聲內外。它系用天然桂花絞汁去渣,窖存3年后,取出,配制健脾化氣的肉桂、木香、麝香、母丁香、沉香、香附、佩蘭等中藥香料,精制成“桂花醬”,然后拌入炒爆、磨細、蒸熟、篩細的糯米粉中。
加上優質白糖、五香粉、芝麻、鹽水,糅制成糕,再用水蒸氣給以濕潤,使其久置不松碎,便成為香甜可口、提神健脾的美味糕點。峽陽桂花糕的特點是配料獨特油潤不膩,入口不澀,吞咽酥滑,甜中有咸,香里帶涼,倍受人們的喜歡,成為居家旅行,饋贈好友的佳品,盛譽百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桂花糕
3.桂花糕名字的由來
人們常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來描繪秋天。紅艷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馥郁,的確是觀賞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饌的。《海槎余錄》中記有一名點,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
我國人民食糕的歷史頗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類似的食品了。后來,糕的品種越來越多,如“食祿糕”、“棗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干糕”、“乳糕”、“五香糕”、“芡糕”、“山藥糕”、“松黃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軟香糕”、“雞蛋糕”、“茯苓糕”、“三層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卻不多見。可能是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無法制作吧。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點中的佳品。應當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有一例“廣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制成的,但估計是用“金桂”黃桂花制成的,似宜另當別論。
4.桂花糕名字的由來
人們常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來描繪秋天。
紅艷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馥郁,的確是觀賞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饌的。
《海槎余錄》中記有一名點,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 我國人民食糕的歷史頗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類似的食品了。
后來,糕的品種越來越多,如“食祿糕”、“棗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干糕”、“乳糕”、“五香糕”、“芡糕”、“山藥糕”、“松黃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軟香糕”、“雞蛋糕”、“茯苓糕”、“三層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卻不多見。可能是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無法制作吧。
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點中的佳品。應當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有一例“廣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制成的,但估計是用“金桂”黃桂花制成的,似宜另當別論。
5.桂花糕名字的由來
人們常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來描繪秋天。
紅艷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馥郁,的確是觀賞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饌的。
《海槎余錄》中記有一名點,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我國人民食糕的歷史頗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類似的食品了。
后來,糕的品種越來越多,如“食祿糕”、“棗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干糕”、“乳糕”、“五香糕”、“芡糕”、“山藥糕”、“松黃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軟香糕”、“雞蛋糕”、“茯苓糕”、“三層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卻不多見。可能是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無法制作吧。
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點中的佳品。應當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有一例“廣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制成的,但估計是用“金桂”黃桂花制成的,似宜另當別論。
6.乾隆帝賞賜“桂花糕”的歷史故事是怎樣的
關于乾隆帝賜賞孔府“桂花糕”一事,孔德懋著《孔府內宅軼事》中曾提及過。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把公主嫁給了七十二代衍圣公孔憲培之后,過了不長時間,就和皇后駕 臨曲阜,一為祭孔,二為探望公主。乾隆每次到孔府,總是少不了要帶一些賞品和一些公主喜歡 吃的食物。
此次來曲阜之前,乾隆在宮中偶爾想起了公主的嗜好,于是就帶了公主最愛吃的蘋果和“桂 花糕”,來看望女兒。其實,皇帝帶的東西,雖然是平常之物,但出于皇帝之手,便立刻身價百倍, 成了孔府中的名貴佳點。
孔府的桂花糕,是用雞蛋、面粉、白糖、桂花汁、青紅絲等原料制作而成,成品極松軟呈鮮黃 色(與桂花色相同),因名“桂花糕”。由于曾是皇帝的恩賞之物,所以在孔府,便成為豐盛宴席 上的必上佳點。
在禮尚往來中,孔府的親友也往往以能得到孔府的桂花糕為榮。后來,桂花糕又經孔府廚 師改進,在其上面用青紅絲、干果拼擺出一個“壽”字,結果,此點又成為壽宴中之佳品。七十六 代衍圣公之母彭氏在獻給慈禧太后的賀壽宴中,即有此品,但名稱不叫“桂花糕”,而叫“壽字木 櫥糕”。原因是桂花糕曾是乾隆帝賜給孔府的賞物,孔府改進后再獻給清宮內,為了不使太后見 怪,于是就更換了名稱~
7.桂花糕的介紹急桂花糕的介紹不要做法要顏色、味道、來源之類的 愛問
桂花糕原料配方 一級川白糖16公斤 提糖4公斤 糯米粉4公斤 熟油4公斤 蜜桂花2。
5公斤 熟粉20公斤 制作方法 1。制熟粉:將面粉裝入蒸籠蒸熟(時間20分鐘)取出冷卻后,用粉碎機打細。
即成熟粉。 2。
制糕粉:將糯米以50~60℃溫水淘洗4~5分鐘,撈起攤在簸箕內濾干水分,次日以河砂(用菜油制過的河砂)炒泡(不能炒黃),然后用電磨磨成粉子,即為糕粉(又稱雄粉),再將糕粉攤在簸箕上露2~3天,用手捏粉子成團不散即可。 3。
制提糖:按白糖50公斤的比例加飴糖2~2。5公斤、水7。
5公斤,煮開后下化油1公斤熬至120℃左右,將糖液滴入水中能成塊時,即可舀起放入冰鍋攪拌至翻砂,成為提糖。 4。
制心子:按配料將白糖、熟粉、熟油糕粉、蜜桂花拌合均勻,過篩,除去雜質,即成心子。 5。
裝盆、成型:以木制框具。先將拌合的底、面料,用1/5放入框內,敖薄薄的一層作為底子,中間放上心子,再以4/5的底、面料鋪上作糕面皮,搟平,壓緊,同薄刀劃成長方形條狀,然后包裝。
質量標準 規格:長方形條狀,造型完整,厚薄均勻。 色澤:黃白分明,無斑點,無雜質。
組織:滋潤松軟,細膩化渣,不翻粗,無糖子。 口味:香甜可口,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
1。色澤:黃白分明,無斑點,無雜質。
2。組織:滋潤松軟,細膩化渣,不翻粗,無糖子。
3。口味:香甜可口,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桂花糕的來歷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