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山水的田園詩 有賞析的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后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夸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
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
你,一邊采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
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
欲 人都有欲。人欲無忌,而人欲有異;人欲無邊,而人欲有限。
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欲望。無欲望便無希望。
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
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
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過。
欲壑難填,莫墜其淵。
2.田園詩的特點及賞析
所謂的山水詩,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中國山水田園詩淵源流長,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時代,我國山水田園詩進入了繁榮時期。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將山水與田園二者結合得更緊密了。二是形神兼備,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內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詩人繼承了前代山水田園詩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發展,其筆下景物不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傳田園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風物中融入詩人的感情,即景會心,渾然天成。
山水田園詩派贏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鳴,雖然王維、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沒有李杜那樣的盛譽,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傳統的文人。從嚴羽《滄浪詩話》看,雖然他標舉李、杜,但實際上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飄逸無人能及,因此雖然在詩壇地位頗高,但在后世卻很寂寥,實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擬的高峰。相對于李白,杜甫可以說是另外一種情形,同為詩歌的巔峰,杜甫卻成為后世師法的楷模,無數追隨者爭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詩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擬甚至剽竊的庸人。無論怎么樣,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詩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風格吸引著一代一代的文人。
開元年間,社會安定,經濟富庶,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成為時尚。而道教的歸樸返真,佛教的凈心明性的崇尚,為文人的漫游、隱居,及觀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氛圍、物質條件和思想基礎。另一方面,一些詩人在政治上曾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但最終因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半官半隱,漫游山水,甚至辭官歸里,躬耕田園。由于他們大都擁有田莊,具備漫游隱居的經濟基礎。所有這些都為進行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創造了條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儲光曦、祖詠、裴迪等。
這一詩派并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相互之間常以所作山水田園詩酬唱切磋,形成了遠紹陶淵明、謝靈運,近學張九齡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過大量細致入微描繪自然山水,體現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發掘和開拓絢麗多姿的自然美。
3.田園詩的賞析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山水田園詩在盛唐形成了一個詩碑,至于山水田園之外的數量更多的寫景詩反倒顯得不很突出了。古代優秀的山水田園詩,都是佳山勝水的自然美在藝術上的再現,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鑒賞山水田園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賞析山水田園詩必須充分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楓葉”、“獲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事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摘,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②體味山水田園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掇人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一首融情^景,景中古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撼,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
③領會詩人描寫山水田園之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的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
論世,才可能準確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④分析詩歌的寫作技藝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藝。
A、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宴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手法的運用。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繪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
4.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包含簡短賞析
《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
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過故人莊》詩意畫 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xuān)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hái)來就菊花。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過故人莊:選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現在湖北襄陽)人。
唐代詩人。 (2)具:準備,置辦。
(3)黍(shǔ):黃米飯。 (4)至:到。
(5)合:環繞。 (6)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泛指城外。
(7)斜:傾斜。這里的“斜”壓a韻,通常讀古文時讀“xiá”。
(8) 開:打開 (9)軒: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 (10)面:面對。
(11)場圃:打谷場和菜園。 (12)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著,拿起。 (13)話:閑聊,談論 (14)桑麻:指桑樹和麻,文中指莊稼。
(15)重陽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16)還: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返。 (17)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
就:靠近。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菊花:指孟浩然的隱逸之情。 (18) 就:靠近。
(19)邀:邀請。 (20) 過:拜訪,探訪,看望。
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老友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莊戶人家做客。
碧綠的樹林掩映著村莊,遠處青山的輪廓依稀可見。 打開窗戶面對打谷場和菜園的窗子,一邊舉杯暢飲一邊暢談今年莊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那一天,我一定還要再來飲酒賞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簡樸→真誠,無拘無束 近景,遠景→純樸,自然,幽靜之景 面場圃,話桑麻→悠閑自得 主人熱情做客愉快,主客融洽 這首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就像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
這個開頭,不是很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走進村里,作者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
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讀者感到是田園。于是,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讀者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
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
5.山水田園詩鑒賞
《七里瀨》——謝靈運羈心積秋晨,晨積展游眺。
孤客傷逝湍,徒然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飲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鳴澗》——王維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山居秋瞑》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 最佳答案檢舉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山中 【內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山居秋螟 【內容】: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山居即事 【內容】: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書事 【內容】: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送禰郎中 【內容】: 東郊春草色,驅馬去悠悠。況復鄉山外,猿啼湘水流。
島夷傳露版,江館候鳴騶。卉服為諸吏,珠官拜本州。
孤鶯吟遠墅,野杏發山郵。早晚方歸奏,南中才忌秋。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送錢少府還藍田 【內容】: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賦,目送老萊衣。
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今年寒食酒,應是返柴扉。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內容】: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作品】:桃源行 【內容】: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山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1:<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障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黃。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2: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3:二、李白的山水文學啟迪著現代旅游者 2007-05-14 15:22:14 大中小 不是每個人都詳讀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詩,但每個人都知道李白是個旅行家并為之所見過的山山水水寫過詩。
他們大概能體會到一種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壯美的瀑布下面,試圖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種追尋,李白給我們留下的記憶。
李白對于現代人的影響在于超越時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達的人,但卻是個執著的人。
這點不屬于局限,屬于性格,性格是沒有優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寫詩,而不是治國,沒有用錯。
一個浪漫主義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現實總是很殘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樣,所做的完美規劃是不受到亂七八糟的事實影響的。
史書記載得再詳盡,也只能記下教訓,記不下未來的多變,累積不了人類的智慧。不都是重新開始的嗎?國家興亡,家庭的組建,人生的規劃,都是一樣的。
有誰不知道,新中國不是在幾千年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呢?幾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的,只是燦若星河的歷史。都過去了。
管晏之談,要有齊小白、姜環的常識。但是他有一種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自信,隨性,開懷。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飾,不是政治家應該具備的是詩人的氣質。
不停止追求,始終自信,熱。
6.找幾類田園詩(9首)
《山居秋暝》也是一首意境幽美空靈而又極富生趣的名作: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新雨滌去山中塵埃而愈益清明,塵俗煩擾洗盡心境方顯澄凈廣闊。
如此空山,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流瀉,浣女歸來,蓮影搖曳,漁舟輕盈。這里的秋山,明月自照,清泉自流,花自榮,草自枯,人也自來自去,這里的一切顯得自然而然、生意蓬勃,無疑是詩人的理想棲所。
因而,空山又何嘗不是右丞心中的“桃源”?《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這是一首融詩情、畫意、樂理、禪趣于一體的優秀山水詩。
詩人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詩歌領域中創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
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
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
“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
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
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里,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
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
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于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
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
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
7.山水田園詩人的生平(簡短點的)及其作品(一至二首即可)
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生平介紹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終南山,后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喑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群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山水田園詩及簡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