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實的故事
蘇軾教子求實的故事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不僅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暢,在家庭教育上也別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鐘山記》就是他“教子求實”的佐證。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擔當團練副使。這是一個閑差使,43歲的蘇軾得以有閑經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有一天,父子倆不知怎的竟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止響騰,余音徐歇”。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實不可信。蘇邁想找其它書,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論。看來,石鐘山這個問題,還必須實地考察求實才能解決呢!”
“石鐘名稱由來”這一問題,在蘇軾父子倆的心中一懸就是5年,一直到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決的機會。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江西省鄱陽湖東)擔任縣尉,48歲的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鐘山。白天,廟里的和尚叫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間挑了其中的一二塊石頭來敲打地,父子倆當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當晚,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山的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尋到一個地方,只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噌 如鐘鼓不絕”,原來,這里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宛若周景王的無射鐘,魏莊子的歌鐘,龐大樂隊中的鐘鼓齊鳴一般……父子倆此刻終于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鐘”名稱的由來啊!
難能可貴的是,蘇軾能抓住父子倆同探石鐘山這件事,諄諄告誡兒子蘇邁:“石鐘”名稱由來,此事本不難明白,只須實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這功夫,寧愿到書本里去尋找答案,而淺薄的人又往往附會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來解釋,最終以訛傳訛,使本不難明白的事千百年來不得明白。你應當切切記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的!
為讓兒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實”的重要性,蘇軾又提筆撰文。于是,蘇邁乃至后人就讀到了出自蘇軾筆下的名篇《石鐘山記》。
2.求實的名人事跡簡介
【名人事跡:華盛頓篇】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
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
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
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愿失去一百棵樹,也不愿聽你說謊。” 華盛頓14歲時在自家的后院里栽了一棵蘋果樹。
他父親見到后對他說:“你若想吃到蘋果,就應該把它種在有陽光的地方,并且不斷給它澆水施肥。”在轉身離去的時候,父親又加了一句:“如果你幫助別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
3.關于勤奮,毅力,勇敢,磨難,求實,信心,尊嚴和寬容的名言,簡潔
1,勤奮: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韓愈
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匡衡: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
2,毅力:
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
李白鐵杵磨針——堅持不懈,勤奮不已,學習自成。
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3,自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彎頭自然直。 東方不亮西方亮,哪里有四方黑沉沉。
最后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里,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后,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后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喬單自信復出,取得成績
4,求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班固
英國人亞克敦一生酷愛讀書,讀書多達7萬卷,卻連一篇象樣的文章也寫不出來,一位學者很惋惜地說:"就像沙漠吸收流水,雖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卻連一泓清泉也沒有噴涌到地面上。"
司馬遷寫到魏國的歷史時,聽說秦為了滅掉魏國,曾引黃河水來淹魏都城大梁,為了弄清史詩,他親臨大量,來到城墻上,爬高走低,尋找當年的痕跡,又找當地老人耐心調查,終于掌握了大量資料,證實當年秦國確實水淹大量,這才把這一史實記入《史記》
5,磨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司馬遷:經受宮刑和牢獄之災的磨難,卻沒有自暴自棄,寫出了名垂千古的歷史巨著《史記》。
每個大一新生都經過軍訓的磨練,變得更加堅強。
6寬容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俄羅斯)屠格涅夫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黎巴嫩)紀伯倫
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 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 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后,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 士自知闖禍,心里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后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 宏呀!”
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 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于生計,并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并加以指點,最后爽快地說:“大膽地上臺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后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后一曲。
4.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事例
泉,水之源也,根,木之本也,腳踏實地,飛翔之雙翼也。
——題記 生活中有些人飛得太高太突然,湘江女兒銀屏亮相一夜成超女,房地產暴漲一夜促成萬千富豪,韓寒一語驚人風靡全國,更別說一夜涌向浪尖口的博客。 于是有人慨嘆,生活的自我并不是缺才,而是缺少發現自己的伯樂;理想的路上并非沒有捷徑,而是缺少機遇。
大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棄世悲風。更有甚者,以投機鉆營為榮,以腳踏實地為恥。
我們真的不需要腳踏實地就能振翅飛翔嗎? 一個國家沒有了腳踏實地地必然在國際競爭中舉步維艱。中國發展為什么受制于一個個“瓶頸。”
我們的企業營利不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長遠,只追求一時的泡沫經濟,卻不想腳踏實地搞創新。據美國華爾街有關人員稱,以前沃爾瑪從中國的進價從十幾美元降到七美元,而該產品的成本卻有五美元,為什么?紛擁而上將自己作為別人廉價加工廠。
如果中國企業能夠腳踏實地搞科技創新,從而發展龍頭企業,中國一定會飛得更高,否則有可能折翼落地。 如果沒有李時珍幾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么會有《本草綱目》的誕生;如果沒有曹雪芹十載披閱,增刪數次的嘔心瀝血,又如何有鴻篇巨制《紅樓夢》的問世;如果沒有洪戰輝十數年對不是自己親生妹妹的照顧又何來感動神州赤子熱淚盈眶;如果沒有606次的研究,梅毒早已奪去數萬人的性命。
個人的飛翔,同樣需要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不是事必躬親,因為居里夫人對她父親說過她沒有時間擦椅子;腳踏實地不是好高騖遠,孫楠曾經干過一千多個工種,數十年后才將他那甜美的歌聲帶給我們;腳踏實地不是一蹴而就,劉備一生轉戰,屢敗屢戰最終才開創蜀漢。
如果李宇春不是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和毫不松懈的苦練,那么大陸歌壇上將少了一片燦爛的星空;如果不是《搜神新記》這一數百萬字的著作,他也不會成為新浪三大博客;如果韓寒不是飽嘗教育制度冷暖,他也不會寫出尖酸的文字。 腳踏實地吧,它會磨礪你的雙翼,任你遨翔。
簡評:命題者一定是在現實中發現了什么問題才出關系型的話題作文的,因此聯系現實來考慮一下話題,然后加強針對性地來寫,給人的思考就很實在,很有啟示,教育意義也就大些。看看文章的開頭,你會看到作者的敏銳的眼光,很能吸引人的眼球。
一 飛 沖 天 三(12)班 楊俊梅 腳踏實地,能練就鳥兒堅實的翅膀,有了有力的翅膀,鳥兒才能一飛沖天。 --題記 能在這英雄輩出,浪沙淘金的社會中嶄露頭角并非一件輕而易舉之事。
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腳踏實地的,家庭背景、機遇也許是他們閃閃發光的中堅石柱,但腳踏實地的人,我敢說一定會成功。某一天他們腳踏實地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們便能振翅飛翔,且一飛沖天。
美國有“邦女郎”,中國有“謀女郎”,似乎有了“謀女郎”的頭銜,麻雀也能變成鳳凰。眾位女星盼望張藝謀下一個選中的就是自己,似乎與張藝謀合作就成了通往國際影星的惟一捷徑。
其實不然,“謀女郎”鞏俐、章子怡等,她們成功并非全是“謀女郎”的頭銜,她們有腳踏實地的作風,“謀女郎”只是為她們提供了一個機遇,修行還是在個人,腳踏實地的練習喜怒哀樂的特技,念念有詞地揣摩臺詞和劇中人物的情感,沒有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磨煉、鍛造,長期的努力,最終她們才能夠振翅直上,一飛沖天,在國際影壇中煊赫一生。
人生失意十之八九,如果從此意志消沉,永遠走不出心靈的低谷就永遠不會知道振翔飛翔的快樂。如果腳踏實地,認真地對待自己人生的決定,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相信有終有“晴空一鶴排云上”的那一天。
達芬奇畫出的雞蛋不是一次次亂涂鴉,在他很失敗時,他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練習,耐得寂寞,堅持得住,審視自己的不足,苦練基本功,最后才成為赫赫有名的畫家。越王勾踐在遭到失敗后并沒有心灰意冷,他明白成功不會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作風,于是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話,吳王闔閭敗就敗在缺少越王勾踐那股腳踏實地的作風上。
古人尚且知道腳踏實地的重要性,何況我們今人,我們要記住古人用生命寫給后人的啟示,發揚腳踏實地的精神,把我們的工作或學習上的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讓我們有朝一日在人生中振翅飛翔,且一飛沖天。 簡評:人們往往驚羨于成功的那一刻,卻忽略了數十年的艱辛努力。
本文緊扣這一道理既聯系現實又回溯歷史,由不得你不信,那些能夠一飛沖天的成功無不是踏實奮斗的結果。語言也較為流暢生動。
我踏實,故我飛翔 三(12)班 蔣曉梅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正如一條滾滾東流的長河,浩浩蕩蕩,雄渾壯闊。
能在這長河之中留下幾簇浪花的杰出人物,漢高祖劉邦,康熙帝玄燁,大文豪曹雪芹……他們的人生讓我們心動不已,可是別忘了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他們擁有腳踏實地共性。他們人生的每一頁都在告訴我們,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振翅飛翔啊! 人踏實,得芳心 1920春,20歲的徐志摩在霧都倫敦邂逅了16歲的林徽因,后者的婉約才情委實讓前者心生愛慕。
縱使雙楫剪開過康河的柔波,雙肩穿過劍。
5.有關伽利略執著、求實的故事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1609年,伽利略創制了天文望遠鏡(后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并用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親手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志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借助于望遠鏡,伽利略還先后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動,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恒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伽利略著有《星際使者》、《關于太陽黑子的書信》、《關于托勒玫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和《關于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
為了紀念伽利略的功績,人們把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命名為伽利略衛星。
人們爭相傳頌:“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6.古人求實,奮進的故事
《燃糠自照》 在南朝時,有個齊人叫顧歡。
他非常聰明,六、七歲時就能推算四時節氣和六十甲子。鄰居們都夸他,說他長大一定會有出息。
有一年秋天,稻谷熟了,爸爸讓小顧歡去看稻田,還特意囑咐他:“可別讓麻雀把稻子給吃了。”小顧歡滿口答應,還沒等爸爸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出去。
他來到了稻田邊,那金燦燦的稻子在陽光的照耀下,象一粒粒金豆子。在稻田上空有一群麻雀。
小顧歡見麻雀嘰嘰喳喳怪好玩兒,突發奇想,坐在田埂邊寫起了《黃雀賦》。 晌午,爸爸來叫小顧歡回去吃飯,看見稻田里的稻子被麻雀吃掉了一大半,原先鼓鼓的谷粒,剎那間變成了空殼兒,稻桿東倒西歪的。
爸爸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你瞧瞧你,稻子都快給麻雀吃光了,你在干什么?”小顧歡戰戰兢兢地回答:“我……我在寫《黃雀賦》呢!”“哦?《黃雀賦》?讓我看看。”爸爸說。
小顧歡用發抖的小手把寫的文章遞給爸爸。爸爸看了看,嘆了口氣,說:“可惜我們家窮,不能讓你讀書啊!” 顧家附近有個私塾,小顧歡白天常常跑去偷聽。
只見他拿著紙和筆,歪著小腦袋,仔細地聽著,遇到精彩或重要之處就記下來。晚上,他就在家里復習。
顧歡家里窮,買不起蠟燭,他就點燃稻糠、松枝照明。 顧歡就是這樣勤奮好學,老了也是這樣。
朝廷要讓他做官,他不肯,一直隱居在天臺山。 這就是才子顧歡小時侯的《燃糠自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