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粥的典故
在三、四十年代里,蘇州玄妙觀像個游樂場。
蘇州平民的休閑生活叫“蕩玄妙觀”,照現在說法,玄妙觀是旅游景點,舊說有十八景、廿四景等等。這里是含吃、喝、玩、樂、購物、觀光、燒香、祈求的熱鬧場所。
糖粥攤就設在玄妙觀十八景中的“一步三條橋”、“鐵釘石欄桿”的露臺東北角。攤很簡易,三塊大門板搭起桌臺,三條大長凳供顧客“雅座”,排成凹字形,凹形的一端放上糖粥的大桶鍋和碗、盅,下設加熱的行灶;另一端便是裝焐酥豆的鍋灶,攤主就在凹形中忙碌。
攤的天頂是用粗竹桿和白布搭成人字形的蓬帳,借以避小雨、遮太陽,讓顧客坐下有個領域感和安全感。三個銅板可要一碗糖粥,或者是焐酥豆;還可以二者兼有,叫來碗“鴛鴦”,就是半碗糖粥上加一瓢焐酥豆。
糖粥是甜而不粘,稀而不薄,極是爽口,而焐酥豆并不是粒粒的赤豆,而是烏黑油亮而起沙的豆沙厚漿,非但甜,且有豆沙的口味,非常特別。糖粥攤攤主叫秦福元。
據說糖粥攤是前清時就有了。秦家的祖宗是紹興人,第一代攤主從紹興來蘇,就在社壇巷有個高墩旁落腳,選擇了玄妙觀的露臺擺起攤子,由此而傳到第四代秦福元。
秦福元年輕時不甘守攤,曾學過說書、游過碼頭,糖粥攤由他老媽支撐。秦福元和當代評彈名家曹漢昌是師弟兄關系,同拜一老師,但秦福元大概天賦不足,弄了幾年始終不叫響,生意平平,甚至還要拿糖粥攤賺來的錢去游碼頭說書。
待到年稍長、盛氣漸消,才安于歸來守糖粥攤。那時已是抗日戰爭前,攤由三人支撐,秦、妻子、老娘(后期老娘眼瞎、由外甥幫助)。
憑了秦喜歡說書而練就的口才,當然是會說會話,出語幽默,處世老練,笑迎顧客,經營不錯。雖然根本說不上“日進斗金”,但也“日進千百個銅板”,到晚上總是一衣兜銅板嘩啦啦地倒在八仙桌上,大家忙著數齊銅板,包裝好以便明日換成銀元或大額紙幣。
這里附帶說一句,現代人計量總是十進位的,對三十年代用銅板、鎳分、銀角、銀元也去套用十進位,那就錯了。推行法幣前后,隨行(情)論市(場),一塊銀元可兌一千二百十四角小洋(銀角),兌銅板大體保持在三百枚左右,一分鎳幣則固定在三個銅板。
后來取消銀角和銅板才和現在一樣。一碗糖粥賣三個銅板,一付大餅油條也是三個銅板,以現在市場價格算的話,相當五角上下,這當然是價廉物美的了。
而秦福元經營有方,精打細算,盡量降低成本,講究質量,倒也打出牌子,收入頗豐,成了小康之家。社壇巷有了自己的房子,這當然還有祖宗傳下來的份額,據說是第三代分家的。
糖粥攤傳到第三代曾經遇上尷尬,這位男主人卻是個讀書人,而且犯有氣喘病,做不得挑擔肩扛的事。上代頭看看祖業傳不下去了,于是招來一個大腳媳婦。
幸虧是大腳,又是光福農村婦女,做生活一等好手,傳代有望,這就是秦福元的娘。老娘一世勞累,糖粥是要燒行灶木柴的,火旺、火熄都要用吹火筒來吹,時間一久,煙熏火撩得了眼病,到老竟成了瞎子。
秦福元的妻子也為燒糖粥,到老也成瞎子。好像瞎眼也會遺傳似的,曾有不少迷信說法。
其實一言蔽之,曰:“職業病”。生活的代價也給秦福元換來小康,秦福元的房間里就有一房的紅木家具。
舊社會里求生存,真是爾詐我虞,都得靠點背景之類的,即使下層也要拜老頭子,認寄爺通路子的。雖然小小一個攤子,但地處蘇州最熱鬧的玄妙觀,各路人物都會在這里淘金,不說別的,單是糖粥攤背靠的三清殿殿檐下,就麇集著一大幫叫化子。
他們有的是出賣苦力或得病、或殘傷而無法生活,也有的高貴門第的公子哥兒吃箸嫖賭、染上鴉片而傾家蕩產、或被趕出家門,而淪落檐下作乞的;那更有原本是地痞流氓,或是強兇霸道的俠義好漢,甘愿在此作叫化軋頭的。聽說秦福元在此立牢腳頭,有上代頭的庇護,老攤主嘛,各路人物都是拱手擺平的。
此外,他與道教的上層人物也多有交往,這至少使他一攤子的生財家伙,每日收攤后不必擔回家去而寄存殿內。至于是否拜過老頭子,沒有聽說過,不能瞎說。
“黑老鴉”地痞流氓一類的敲窄勒索事,好像也沒有重大的“化費”,當然這類人物上門,吃幾碗糖粥,那僅是像現在呼一支“紅塔山”香煙而已,只能算應酬招呼了。對于背后的一幫叫化子,秦福元略施小善,因而叫化子是宿在東北角檐下,避免正面活動,以礙攤的容顏。
單這一點顧客才愿坐下來吃得舒心。記得五十年代學習總路線時,對小商小販,有種比喻的說法,是風雨飄搖中的小船,經不起風浪。
也曾經在這個歷史環境下,懂得一句小攤販的諺語:“風吹一半,雨落全完”。秦福元的糖粥攤,真的應了玄妙觀有塊碑叫“靠天吃飯碑”。
從他的上代頭說起,全家都關心氣象,正像現代人的臉,隨著心境遭遇而“多云轉陰、而雨”。第三代祖宗自己并不操作,但只要幾天連綿下雨加刮風,他就要無端發脾氣。
老人們都會叮囑孩子“天在下雨,不要到老祖宗面前玩耍,他恨不得連柱子也要劈掉”,否則孩子們送上去,便被罵得狗血噴頭,甚至會吃頓生活。跟天老爺打交道真難,1958年雖然盛行過“人定勝天”,那談何容易!從眾多的歷史負擔中,人們逐漸懂得:天是戰不勝的,頂多只能應順。
2.誰知道短些的蘇州民間童謠或蘇州小故事嗎
篤篤篤, 賣糖粥, 三斤核桃四斤殼, 7仔內個肉, 還仔內個殼。
搖啊搖 搖啊搖 搖到外婆橋 外婆叫我好寶寶 一只饅頭一塊糕 阿亦劃 阿亦劃,啥物事? 蚊子叮,爬上來。 沒有梯,借撥你。
謝謝奈,勿眼間。 一記膩光 一記膩光 拷到里床 里床一只缸 缸里一只蛋 蛋里一只黃 黃里一個小和尚 恩阿恩阿要吃綠豆湯 一只老虎一只貓 一只老虎一只貓,一個跟仔一個跳,跳過是只大老虎, 跌倒是只煨灶貓。
搖啊搖 搖啊搖,搖啊搖,一搖搖到外婆橋, 外婆叫我好寶寶。 糖一包,果一包, 還有餅兒還有糕,寶寶吃了哈哈笑。
兩只羊 東邊過來一只羊, 西邊過來一只羊。一道來到小橋上,你呀不讓我,我呀不讓你, 一道掉到河中央。
**頭**頭,蓬蓬飛,一飛飛到稻田里,稻田里廂吃白米。篤篤一更天 篤篤一更天,篤篤二更天,篤篤三更天,篤篤四更天,篤篤五更天,家雞盤盤攏,野雞出來哉蕩月亮 月亮蕩蕩,姐妹雙雙,大姐嫁在上塘,二姐嫁在下塘,三姐無人要,一頂花花轎,抬到和尚廟,和尚看見甩虎跳,道士急得雙腳跳,你養伲子我來抱。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天天山海經》大清老早,摜只書包;份量蠻重,作業要交;昨日夜里,老早困覺;節目再好,遙控器上交;為啥大人,比伲逍遙?(大人旁白:伲小辰光,沒有看格!)等到長大,抱牢里困覺!七點鐘出門,伲最勤勞;公交車上,牛奶面包;學堂升旗,大家立好;bpmf,全要記牢;課間休息,不好亂跑;中午吃飯,胃口蠻好;就是味道不及好婆燒的好!看見老師,要有禮貌;鉛筆橡皮,能用就好;互相攀比,沒有必要;身心健康,頂頂重要;幫助同學,不作興亂打小報告;讀書賣力,賽過幫爺娘賺鈔票! 數字歌 一、一、一啥個一,一是小貓跑得急, 二、二、二啥個二,二是小貓乘風涼, 三、三、三啥個三,三是小貓爬雪山, 四、四、四啥個四,四是小貓吃魚刺, 五、五、五啥個五,五是小貓捉金魚, 六、六、六啥個六,六是小貓吃肥肉, 七、七、七啥個七,七是小貓上屋脊, 八、八、八啥個八,八是小貓拿花生剝, 九、九、九啥個九,九是小貓拍皮球, 十、十、十啥個十,十是小貓拿垃圾拾。
蘇州小吃姑蘇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軟酥糯。生煎饅頭蟹殼黃,老虎腳爪絞連棒。
小籠饅頭肉饅頭,香菇菜包豆沙包。茶葉蛋、焐熟藕,大小餛飩加湯包。
臭豆腐干粢飯團,蘿卜絲餅三角包。芝麻糊、糖芋艿,油氽撒子白糖餃。
雞鴨血湯豆腐花,桂花藕粉海棠糕。蜜糕方糕條頭糕,豬油年糕糖年糕。
酒釀圓子甜酒釀,定勝糕來梅花糕。篤篤篤篤賣糖粥,小囡吃仔還想要。
蘇州是個好地方蘇州是個好地方蘇州啥個好美麗個園林風景好假山獅子和亭子 還有各色寶塔和小橋全是園林叔叔來建造蘇州是個好地方蘇州啥個好好7個么事不不少麻餅鹵汁豆腐干奶油瓜子粽子糖還有黃天源糕團味道好蘇州是個好地方蘇州啥個好紅木雕刻檀香扇刺繡絲綢和雕刻叔叔阿姨個雙手真靈巧蘇州是個好地方蘇州啥個好美麗個園林風景好好吃個么事不不少刺繡工藝品呱呱叫伲個家鄉真個好么真個好。
3.說糖粥作文
說到糖粥,大家一定都十分喜歡吃,因為它的味道又香又甜,只要你吃上一口,就不怕你不吃第二口,還有呢,它不僅是一種點心,還是我們蘇州的一種特色小吃,冬天的時候,如果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糖粥那可真是太好了。
特別是我們蘇州皮市街的番玉麟糖粥。他們還在糖粥里放了桂花,使糖粥的香氣傳得更遠。
雖然他們的品種不多,但樣樣都是人見人愛吃的經典,比如桂花赤豆糊小圓子、桂花酒釀小圓子等。那里面的圓子潔白晶瑩,怪不得會吃客如云呢。
我的媽媽也會做糖粥,只不過他做的糖粥的甜味沒有滲入進去,所以是一半甜一半不甜,味道有點怪,但是我爸爸卻十分喜歡吃,還逼著我吃,真是沒辦法,如果媽媽燒的糖粥味道均勻一點就真的好吃了。我希望媽媽能提高做糖粥的水平,做出比番玉麟糖粥還好吃的糖粥。
那我一定會多吃點的啦。
4.糖粥的來源
糖粥亦稱紅豆粥。冬至節吃紅豆粥的習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經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梁人宗懔在《劑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蘇州的紅豆粥格外精細,紅豆和粥分別而做,紅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紅豆沙才澆上去的,有紅云蓋白雪之美。蘇州人稱其為“糖粥”。過去蘇州有一只賣糖粥的器具叫“駱駝擔”,可把灶具、碗盤、食物全放在擔子上。小販一邊挑著擔一邊敲著梆子,發出“篤篤篤”的聲響,孩子們聽見其聲就知道“賣糖粥”的來了。民諺“篤篤篤,賣糖粥”。
5.蘇州小吃糖粥怎么做
桂花糖粥的制作材料:主料:糯米1500克,赤小豆750克輔料:桂花15克調料:白砂糖1000克桂花糖粥的特色:稠韌不糊,香甜不膩,桂花清香。
教您桂花糖粥怎么做,如何做桂花糖粥1.將赤豆揀去雜質,洗凈,倒入鐵鍋中,加水浸沒,以旺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燜兩小時,至赤豆皮裂開后取出。 2.將白糖放入鍋中,加沸水1500克,溶化后濾去沉淀物,成糖水。
3.把糯米揀去雜質,淘凈。取紫銅鍋一只,放水15千克,燒沸,倒入糯米后加蓋,再次燒沸。
然后倒入燒酥的赤豆,邊燒邊用鐵勺攪動,以防粘底。待糯米粥燒至有粘性時,加入糖水繼續燒煮。
見米粒開花有韌性時,放入桂花攪勻,再用小火熬10分鐘,盛入粥桶即可裝碗。
6.求作文,結合“吳文化”,采集關于蘇州的古老傳說,神話故事和歷
希望能采納!^_^這座城市名叫蘇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更是以“蘇州園林”而聞名世界的小城.盡管現在,蘇州是邁著現代化的步伐亮相于世界,但古城卻依然處處散發著園林般典雅古樸的氣息.只要你踏進古典園林的門檻,你就會感覺到心曠神怡.來到蘇州園林,放眼過去是一個池塘.池塘周圍環繞著一圈歷史悠久的太湖石,水里活躍著金紅的小魚.這座園林雖不大,卻煞是精致,一看就知道是舊時大戶人家的房子.穿過一條長廊,轉進一間臥室,只見桌上擺放著一些刺繡成品,床上掩著粉紅的簾子,掀起珠簾,即可看見一個梳妝臺,上面擺放著許多飾品.瞧著這些東西,不用說就知道這間屋子一定是舊時哪位小姐的閨房了.走進大廳,只見一張木桌邊放著兩把太師椅,還有一些青花瓷茶具,墻上掛著一幅畫,上面是佛祖的樣子.再走到后院,鳥語花香,一座假山呈現在你眼前,山頂還有一座小亭子,一套石頭的座椅很是精美.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到蘇州,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太湖.這條湖總能在蘇州面臨暴風驟雨時把雨水收入它那無比寬敞的肚子里,方保百姓平安,所以,它是我們的“平安湖”.不僅如此,蘇州人飲用的自來水也是太湖里的水,所以它還是蘇州的“母親湖”哩!明媚的陽光撒在湖面上,微風吹過游人的發絲,這是太湖最常見的情景,但最有看頭的還是太湖的日落.天空漸漸變為橙色,湖面上波光粼粼,倒映著一輪紅日,晚霞抹紅了半邊天的臉蛋,水和天互相交融在一起,太陽漸漸落入水中,竭力將余暉遍布每個角落.過了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彩云卷著晚霞映在太湖中的景象真是美不勝收,讓人情不自禁地愛上這座城市!拐入平江路,溫暖就迎風而來,一家家安靜的小店使這條蘇州古巷變得更加迷人.店鋪里有一些手工制品,上面大多繡著蘇繡.一家家小吃店總有人吃著熱氣騰騰的糖粥和小餛飩,一條小河上架著一座小石橋,河岸邊一個大媽正在洗衣服.一條條小船載著游人渡過小河,還真有江南水鄉的味道.四周的書吧、音樂吧不時傳來美妙的音樂聲與好聞得書香味.這條小巷保留著江南的味道,遠離城市的喧囂,讓人們想起童年叫賣糖粥,伙伴們爭著看西洋鏡的情景.別看蘇州處處保留了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歷史足跡,蘇州的現代建筑、科技、藝術、文化,也同樣值得讓人驕傲!來到蘇州園區,如奧運鳥巢一般的科文中心里正有許多人們正享受著電影的愉快.龐大的摩天輪慢悠悠的轉著,真是不慌不忙.夜晚,來到李公堤,坐在湖景餐廳里,鎂光燈照耀著,四處燈火通明,巨型的水幕電影震驚了所有的人們,噴涌而出的高空噴泉,讓人們驚嘆不已!蘇州,一座美麗的江南城市,不禁讓人回憶過去.蘇州,又是一座現代化的都市,更讓人們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我愛這一個美麗迷人的城市——蘇州。
7.有關臘八粥的故事簡短的200字
從前人們家里窮,每到年終歲末,大人們便把一些紅棗、核桃、紅豆、小米等在臘月初八這天熬成粥,謂之為臘八粥。
那么,為什么臘八粥會和佛教徒聯系起來了呢,中國人過臘八是怎么回事呢?傳說,臘月初八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川大山。
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因長途跋涉,饑餓難忍的他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羊女趕來,把自己帶的雜糧干果剩飯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
后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佛門弟子每逢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給人們,最后由佛門善事擴展為民家習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蘇州糖粥的簡短小故事